帳號:guest(18.226.177.22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謝曉筑
作者(外文):Hsiao-chu Hsieh
論文名稱:人的兩種卓越:《尼各馬科倫理學》之德行論
論文名稱(外文):The two excellences of mankind: virtue theory in Nicomachean Ethics
指導教授:李瑞全
指導教授(外文):Shui-chuen Le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號:951204006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9
中文關鍵詞:功能論証理智德行道德德行亞里斯多德幸福
外文關鍵詞:eudaimoniafunction argumentintellectual virtuesmoral virtue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1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1
  • 收藏收藏:0
亞里斯多德將幸福定義為靈魂依於德行的實現活動,並且如果有很多德行,則要依於最完美的德行。從亞里斯多德對德行的說法,他又將幸福分成最完滿且自足的玄想生活,以及較玄想生活而言次一等的道德生活。
道德德行是靈魂中非理性部分諸如慾望、情感等能服從理性的品格狀態,道德德行是亞里斯多德認為大多數人所應該透過習慣去獲得的德行;然而作為一個以玄想為目的的哲學家,他是不是能獲得道德德行?事實上,亞里斯多德說理智德行與道德德行經過歲月,在同一些人身上可以看到這樣的品格,但是後來研究此中的學者從字義上去探討這兩種德行是否相容時,產生疑義,本文將由幸福的概念探討起,再分別說明玄想生活與道德生活。
本文的最後藉由海涅曼(Robert Heinaman)的論點探討兩種生活的內在價值,透過對teleion字義的解釋,來看待這兩種德行為何會產生是否相容這樣的問題。然而,這樣的問題,並不影響亞里斯多德所會選擇的生活;本文以羅斯(David Ross)所說亞里斯多德所會選擇的生活作為結論。
Aristotle said if eudaimonia is activity in accordance with virtue, then it is activ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best virtue. According to his statement on the virtues, there are two kinds of eudaimonia, contemplation is the perfect and the more self-sufficiency, and moral virtues – is counted as eudaimonia of an inferior kind.
Moral virtues mean the irrational parts of the soul, like desire or emotion, which obey the rational parts of the soul. Aristotle thought most people should be used to get through the moral virtues, but there is one question: a philosopher, who lived in contemplation, could he get the moral virtues at the same time? Certainly, Aristotle said we can see someone, who has intellectual virtues and moral virtues in middle-aged. But in researches, there are different views. The essay discusses what is eudaimonia, contemplation, moral action, and to find intrinsic values of those.
According to Robert Heinemann’s view the word “teleion” had different means that was why he thought the perfect eudaimonia was contemplation alone. However, the question never concerned with what’s life that Aristotle to choose; and my conclusion is appealing to David Ross’s view to talk about Aristotle’s life.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章節安排與內容簡述5
第二章 幸福的兩種生活形式7
第一節幸福的定義8
第二節玄想的生活與道德生活14
第三章 道德德行如何可能20
第一節道德德行的定義20
第二節自然之德與道德27
第三節實踐智慧與道德30
第四章 理智德行與智慧39
第一節 五種探索真理的理智德行39
第二節 海涅曼有關兩種幸福生活的評論50
第五章 結論53
參考書目55
一、亞里斯多德著作譯本
(1)英文譯本
Aristotle, The Ethics of Aristotle-The Nicomachean Ethics, translated by J. A. K. Thomson,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Ltd., 1965.
Aristotle, Nicomachean Ethics, translated by W. D. Ross, edited by Wallace Brockway, in The Works of Aristotle,Vol.2,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7.
Aristotle, Nicomachean Ethics,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Roger Crisp,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2000.
(2)中文譯本
苗力田、徐開來譯,《亞里斯多德倫理學-尼各馬科倫理學.大倫理學.優臺模倫理學》,台北:知書房,民國90年1月。
苗力田、李秋零譯,《形而上學》,台北 : 知書房出版,2001年。
余紀元譯,《工具論》(上下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高思謙譯,《尼各馬科倫理學》,台北:台灣商務,民國95年。
廖申白譯,《尼各馬科倫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顔一、秦典華譯,《政治學》,台北: 知書房出版,2001年。
二、其他參考書目
(1)英文部分
Broadie, Sarah, Ethics with Aristotl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Cooper, John M., Reason and Human Good in Aristotle, Cambridge: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1986
David Ross, Aristotle, London: Methuen& Co Ltd,1974
Gerasimos Santas, “ The Structure of Aristotle’s Ethics Theroy: Is It Teleological or a Virtue Ethics?”, Topoi.1996;15, pp.59-80
Hardie, W.F.R., Aristotle’s ethical theory, 2nd edit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0
Hardie, W.F.R., “ The final good in Aristotle’s ethics”, A Journal of The Royal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1965; pp.277-368
Heinaman, Robert, “ Eudaimonia and Self-sufficiency in the ‘Nicomachean Ethics’”, Phronesis, 1988; 33;pp.31-53
Hutchinson, D. S., The Virtues of Aristotle, London: Routledg& Kegan Paul, 1986
Ho, Shu-ching, Practical Thought in Aristotle and Mencius, A Dissertation Presented to the Faculty of the McAnulty College and Graduate School of Liberal Arts DUQUESNE UNIVERSITY(博士論文, 2000,4)
Irwin, Terence,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1 Classical though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John Herman Randall, Aristotl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0
Kenny, Anthony, The Aristotlelian Ethics,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udemian and Nicomachean ethics of Aristotl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8
Kenny, Anthony, Aristotle on the perfect lif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2
Kraut, Richard, Aristotle on the human goo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9
Rorty, Amélie Oksenberg, ed. Essays on Aristotle’s ethi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0
Urmson, J. O., Aristotle’s ethics, Oxford: Basil Blackwell,1998
(2)中文部份
王志輝,〈關於亞理斯多德「無自制力」概念之若干問題〉,刊載於《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十七卷第三期,615-651頁,2005年9月。
王路,《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7月修訂重印。
包利民,《生命與邏各斯-希臘倫理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7月。
Barnes, Jonathan,李日章譯,《亞里斯多德》,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江日新,關子尹編,《陳康哲學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5。
Werner Marx,江日新譯,《亞里士多德的「存有學」之意義》,台中:廣陽譯學,2006年。
林芳蕙,《亞里斯多德《尼高邁倫理學》之「靜觀生活」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
林素梅,《走出倫理困境─重振亞里斯多德倫理學中之「德行」觀》,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林遠澤,〈論亞里斯多德修辭學的倫理-政治學涵義〉,刊載於《政治科學論叢》,第二十九期,159-204頁,2006年9月。
江宜樺,〈「政治是什麼?」-試析亞里斯多德的觀點〉,刊載自《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九期,165-194頁,1995年6月。
江宜樺,〈西方「政治」概念之分析〉,刊載於《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十二期,1-57頁,2005年3月。
A.麥金泰爾著,宋繼杰譯,《追尋美德-倫理理論研究》,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年。
何佩瑩,《亞里斯多德的"智慧"概念及回響》,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6年。
李政達,《亞里斯多德「論靈魂」“De Anima”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5月。
何淑靜,〈孟、告、荀與亞里斯多德對「人性與道德」一關係之看法比較〉,刊載於《鵝湖學誌》,第23期,1999年12月。
何淑靜,〈亞里斯多德與孟子:幸福與成聖〉,刊載於《中國文化月刊》,第238期,21-45頁,民國89年1月。
何淑靜,〈論亞里斯多德與孟子「福」的概念〉,刊載於《鵝湖月刊》,第329期,17-28頁,2002年11月。
俞懿嫻,〈亞里斯多德的幸福論-目的價值論與目的倫理學〉,刊載於《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一輯,1991年。
艾乖納斯,孫振靑譯,《亞里斯多德形上學註》,臺北:明文書局,民國80年。
孫振青,《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台北:台灣書店,1996年。
范明生,〈亞里斯多德論快樂、思辨和幸福〉,刊載於《哲學雜誌》,第二十一期,68-96頁,1997年。
徐學庸,〈古希臘倫理學之特色〉,刊載於《華梵大學人文學報》,第3期, 227-248頁,2004年7月。
Lloyd, G. E. R.,郭實渝譯,《亞里斯多德思想的成長與結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
E.策勒爾,翁紹軍譯,《古希臘哲學史綱》,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
曾仰如,《亞里斯多德》,台北:東大出版社,民國78年。
曾仰如,〈存有者的類比概念之探微(上)〉,刊載於《哲學與文化》,第十三卷第七期,8-21頁,民國75年7月。
曾仰如,〈存有者的類比概念之探微(下)〉,刊載於《哲學與文化》,第十三卷第八期,47-57頁,民國75年8月。
彭文林,〈柏拉圖的兩個論證方式分析〉,刊載於《哲學與文化》,第二十六卷第三期,210-220頁,民國88年3月。
彭文林,《倫理相與分離問題 : 一個由蘇格拉底經柏拉圖至亞里斯多德的哲學發展之研究》,台中:明目文化,2002年。
彭文林,〈亞里斯多德的幾個哲學面向〉,刊載於《歷史月刊》,第二二四期,120-128頁,2006年9月。
程若蘭,《亞里斯多德倫理學思想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5月。
黃藿,《理性、德行與幸福-亞里斯多德倫理學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
黃藿,〈從德行倫理學看道德動機〉,刊載於《哲學與文化》,第卅卷第八期,5-19頁,2003年8月。
張勻翔,《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之幸福觀─由「幸福」與諸概念的關係談起》,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張勻翔,〈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之快樂論〉,刊載於《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九卷第五期,469-484頁,民國91年5月。
張勻翔,〈論《尼各馬科倫理學》幸福與德行的關係〉,刊載自《哲學與文化》,第卅卷第八期,39-58頁,2003年8月。
游惠瑜,《從友愛到幸福--對亞里士多德倫理學的一個詮釋》,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9年。
詹康譯,〈當代西方實踐哲學中的新亞里斯多德主義〉,刊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十七期,1-20頁,2007年1月。
譚家哲,〈西方倫理學之根源:古希臘與希臘〉,刊載於《哲學雜誌》,第二十一期,28-67頁,1997年。
龔群,〈亞里斯多德的德性與社會的關係理論〉,刊載於《哲學與文化》,第卅卷第八期,21-38頁,2003年8月。
A.麥金泰爾著,龔群譯,《倫理學簡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W. T. Stace,譯者不詳,《希臘哲學史》,台北:雙葉書廊,1999年。
論文全文檔清單如下︰
1.電子全文(716.980K)
(電子全文 已開放)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