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3.58.150.59)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楊雅翔
作者(外文):Ya-Siang Yang
論文名稱:墨家審美觀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Mohist Aesthetic Conception
指導教授:蕭振邦
指導教授(外文):Jenn-Bang Shia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號:941204004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1
中文關鍵詞:主觀原則名實論其安生生先質而後文聖王不為樂非樂禮樂觀天志審美觀兼愛墨子墨家墨辯
外文關鍵詞:Mohist DialecticsMoziSubjective theoremMohistsAesthetic ConceptsThe nominal and the realityUniversal LoveBeautyThe sage-kings did not engaged in musical activiWill of HeavenLi-yue(禮樂)Nature is prior to nurtureCondemnation of Music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7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
  • 收藏收藏:0
本文以《墨家審美觀研究》為題,主要是緊扣「審美觀」展開,本文主旨不在建構具有普遍解釋效力西方式的墨子美學理論,而是由其審美觀去探究其對美與使用的觀點,藉由挖掘與美學相關的實際原則(「非樂」、「聖王不為樂」、「先質而後文」),彰顯墨家哲學的根源性與實踐性價值體現的美學特質。是以「審美觀」連結著兩個主要的議題:主體和外在世界認識問題與價值觀問題。
墨家討論主體如何認識到外在世界的問題,主要是在「名實問題」討論中去論述,名和實的關係是如何對應起來,名的使用問題與美作為一個名是如何使用。而價值問題必先鋪陳先秦專屬時代底景,藉由「兼愛」、「天志」、「人性論」、「法聖王」等所架構墨家價值觀的系統,才能藉以發現各個與美學或藝術相關的實際原則與批評判斷,對各種藝文(禮樂)活動給予特定向度之闡釋。同時探討審美情感的根源:墨子藉由證成兼愛天下這種動人情操的實踐可能,進而創造一個人間天堂的投射。
本文第一部分重構《墨辯》關於名實論與主觀原則的系統,基本上便可回應「美是什麼」、「美的使用意義為何」等等提問。名實論指出當我們指稱一個對象,其實是透過文字、語言在反映我們如何認知。「名」是「實」的稱謂,可用來代借指稱具體事物與抽象概念,「實」則包含「物」與「因」(思維框架),為實存客體。在使用「名」陳述一個事物時,「名」具有表述與評價的功能,所以人對於價值判斷是以主觀原則的方式呈現出來,所有價值性的判斷都是表達個人愛好、態度與情感傾向。在溝通中,可能僅僅陳述自己內心的情感描述,與主觀的評價。是以當我們說「美花」時,便是我們對花給予一個美的主觀投射,對花做出美的主觀價值表述。
第二部份重構《墨子》價值觀,並相當程度回溯先秦的時代底景,以便能夠重新反省「非樂」、「聖王不為樂」等等疑問的背景基礎。墨子以「兼愛」視為一種道德情感,能夠督促人去行仁義,保證行仁踐義能夠有善報,在各項情境中作為行動實踐與判斷的中心精神。探討先秦對「天」的信仰,視天為一種客觀超然的存在,以便作為證成「人」--「命」德福能夠一致的執行者,進而推出人以「天」做為人間法儀的「義法」。是以在這種預設之下,墨家理想運作模式呈現一種追求「自養之情,而不感於外」的態度,這他們的心境走向質樸。
第三部份則藉由前兩部分的架構,藉由「名實問題」與「價值問題」兩部分的架構,綜合探究關於美的名實論、在思想交易中美在同語境脈絡意義為何、審美感興如何可能、墨家的審美心境為何、墨子對音樂與藝術的看法為何,與墨子的禮樂觀這幾個面向。
由名實論與主觀原則得出,「美」是一個情感語詞,作為實存主體的限定描述詞使用,這個主觀感受存在人類心中。而審美感興的「感」探討的是人如何去認識外在世界,建立在知的基礎上,人透過五路而能得以對外物感知,而直接對外物的形、色、聲、質、味等,則透過人情感基礎,而得以產生喜、怒、樂、悲、愛、惡等六種情感反應;「興」的部份討論主觀是如何形成。這部分牽涉主體的自我體驗,透過「感」的作用,將外物匯整分類成「因」,形成不同的認識架構。是以審美感興的歷程是從外在客觀的認識,如何變成我主觀的意識與情感傾向,對外物產生某種主體投射的結果。從《墨子》整理,審美感興的結果最起碼能夠產生樂/非樂(單一感官與通感)、美/非美、甘/非甘、安/非安五組結論。
墨家的禮樂觀指出,藝術活動乃只是要實現「禮」的價值,而伴隨而來的娛樂性只是從屬價值,而藝術活動表現形式不能脫離「禮」的本質「敬」、與功能性「治」。至於什麼樣表現形式能夠使人觀好、觀樂,墨子並無特別要求。以「兼愛」原則要求統治階級從事禮樂活動時,須以「非樂」與「聖王不為樂」作為審美態度,並以「先質而後文」作為審美品味興求的次序。最後根據於兼愛天下這種動人情操,體現人性意義與價值,在心境上推動人類相互體愛的可能,便能夠建立一個「其安生生」的理想世界。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take “aesthetic conception” as the subject matter to study Mohist aesthetic thought. It does not try to construct a universal Mohist aesthetic theory; instead, it draws on “aesthetic conception” to illustrate how Mohists use the word “beauty”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usage. Three telling points—“Condemnation of Music,” “The sage-kings did not engage in musical activities,” and “Nature is prior to nurture”—thus can be viewed to manifest the origin and practice of Mohist aesthetic principle.
Aesthetic conception links two main issues: the epistemological question of how does a subject understand the world and the question of evaluation. Regarding the epistemological question of how does a subject understand the world, Mohists focus on the problem of “the nominal and the reality.” They ask: How does the nominal correspond with the reality? What is the use of naming? For example, what is the use of name such as beauty? Regarding the problem of evaluation, Mohist thought is viewed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Chin dynasty and the key concepts such as “Extended-Love,” “The Will of Heaven,” “The View of Human Nature,” “Imitation of the Sage-Kings” are used to establish a system of evaluation. Mohist thought develops its own principle of practice and critique of judgment in the fields of aesthetics and art, along with a particular path to each kind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i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aesthetic feelings, Mohists illu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Extended-Love to the World.”
In this study, I attempt to discuss the Mohist’s problem of the nominal and the reality of beauty, the signified of beauty in the context of thought, the aesthetic interest, the aesthetic mood, the views of music and art as well as the view of Li-Yo. Consequently, my reading of Mo Tzu in terms of aesthetic interest results in an explanation of “Joy/Non-Joy,” “Beauty/Non-Beauty,” “Sweetness/Non-Sweetness,” “Coziness/Non-Coziness.”
I conclude my study as follows: Mohists regard the aims of artistic activities as a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Li and the function of recreation is merely additional. The form of expression of artistic activities cannot deviate from the essence of Li—“Awe,” and its function—“Regulation.” Because Mohists adopt the view of Extended-Love, the ruling class when undergoing musical activities must take the principle of “Condemnation of Music” and “The sage-kings did not engage in musical activities” as their aesthetic gesture. Following the concept “Nature is prior to nurture,” Mohists offer their interpretation of aesthetic interest to manifest the order of human aesthetic.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i)
致謝辭--(v)
目錄--(vi)
凡例--(viii)
導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顯題--(1)
第二節 研究脈絡--(2)
第三節 研究方法--(15)
第四節 學術現況及研究成果--(15)
第五節 研究步驟--(17)
第一章 《墨辯》的名實論及其主觀原則探究--(19)
第一節 先秦《墨經》、楊朱與《公孫龍子》名實爭辯之重心--(20)
第二節 名實問題之形變的脈絡:從正名實、以立名本到形名之辯--(23)
第三節 什麼是「名」、「實」、「物」--(31)
第四節「名」是如何取的--(460
第五節「名」如何用才能夠使人知道在指什麼:思維、語言與行為的表述過程--(64)
結 語 --(74)
第二章 墨家行動實踐原則與倫理基礎--(76)
第一節 如何利用「志行為」審辯與反省言說與行為:三表法與立法儀--(76)
第二節 墨子實踐原則的問題意識及其內涵分析--(80)
第三節 常態與非常態的行為選擇的考量--(110)
結 語 --(123)
第三章《墨辯》中的美學議題及其論述的美學涵義--(125)
第一節〈下經:4〉中的「美」與「美花」之意為何--(126)
第二節 由「名實論」與主觀原則探究「美」的意涵--(137)
第三節 從《墨子》探討審美心裡狀態的描述--(143)
第四節 墨家對「樂」與「為樂」的審美態度為何--(150)
結 語 --(173)
結 論--(175)
第一節 各章論題回顧--(175)
第二節 後續研究限制與展望--(181)
引用文獻--(183)
附錄--(190)
原典
王天海(校釋),2005,《荀子校釋》(上、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版一刷。
王琯(解),1992,《公孫龍子懸解》,北京:中華書局,一版三刷。
宋.王堯臣.王洙.歐陽修,1985,〈敘釋〉,見《崇文總目》,北京:中華書局,一版一刷。
漢.孔鮒,1996,《孔叢子》,台北,黎民出版社,初版。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唐)黃懷信(整理),2007,《尚書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初版。
方勇.陸永品(詮評),2007,《莊子詮評》(上、下冊),成都:巴蜀出版社,二版一刷。
周.左邱明,吳.韋昭(注),1983,《國語》,台北縣樹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初版。
漢.司馬遷,宋.斐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1981,《史記.卷四》,台北市:榮文出版社,初版。
清.汪繼培(輯),朱海雷(譯), 2006,《尸子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版一刷。
宋.朱熹(集注),2005,《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一版九刷。
戰國.辛銒,李定生.徐慧君(校釋),2004,《文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初版。
戰國.呂不韋(輯),陳奇猷(校譯),1988,《呂氏春秋校釋》(上、下),台北:華正書局,初版。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沈秋雄(分段標點),2001,《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14)春秋左傳正義(二)》,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初版。
明.宋濂,1985,《宋學士全集(十五).卷二十七》,北京:中華書局。
吳毓江(校注),孫啟治(點校),2006,《墨子校注》(上、下),北京:中華書局,一版二刷。
李漁叔(註譯),2002,《墨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初版九刷。
唐.房玄齡等,楊家駱(主編),1992,《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台北:鼎文書局,七版。
戰國.荀況,王天海(校釋),2005,《荀子校釋》(上、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版一刷。
漢.班固,唐.顔師古(注),清.錢大昭(撰),1965,《前漢書藝文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版。
唐.余知古,《渚宮舊事》,見清.錢樾(詳校),清.裴謙(覆堪),清.王燕緒(總校),清.卜惟古(校對),清.張同屢(謄錄),1984,《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一六五.雜史類》,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初版。
晉.皇甫謐,明.吳琯(校),1985,《高士傳》,北京:中華書局,北京新一版。
清.孫詒讓(訓詁),2001,《墨子閒詁》(下),北京:中華書局,一版一刷。
高亨(注),2004,《詩經今注》,輯於《高亨著作集林.第三卷》,北京:清華大學初版社,初版。
張光裕(主編).袁國革(合編).陳志堅等人(助編),1999,《郭店楚簡研究.第一卷文字篇》,台北:藝文印書館,初版。
楊家駱(主編),1977,《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六)第七上第七下》,台北:鼎文書局,初版。
楊家駱(主編),1977,《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四)第五上第五下》,台北:鼎文書局,初版。
西漢.劉向,王鍈.王天海(譯注),1996,《說苑》(上、下),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初版一刷。
西漢.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証),范邦瑾(協校),2006,《戰國策箋證》(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版一刷。
西漢.劉安,陳麗桂(校注),2002,《新編淮南子》(下),台北:鼎文書局,初版。
漢.鄭元(注),唐.賈公彥(疏),邱德修(分段標點),國立編譯館(主編),
2001《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7)周禮注疏(下)》,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初版。
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唐.賈公彥(疏),田博元(分段標點),國立編譯館(主編),2001,《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10)禮記注疏》(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初版。
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唐.賈公彥(疏),田博元(分段標點),國立編譯館(主編),2001,《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11)禮記注疏》(中),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初版。
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唐.賈公彥(疏),田博元(分段標點),國立編譯館(主編),2001,《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12)禮記注疏》(下),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初版。
盧守助(譯注),2006,《晏子春秋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版一刷。
書籍
梁耘瑭(編譯),曾啟雄(校閱), Robert L. Solso(著),2004,《視覺藝術認知》,台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初版一刷。
卓妙容(譯),Richard Bookstaber(著),2009,《金融吃人魔:如何與高風險市場共舞》,台北:早安財經文化公司,初版。
方授楚,1975,《墨學源流》,輯於嚴靈峯(編),《無求備齋墨子集成(39)》,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初版。
王贊源,1996,《墨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初版。
朱前鴻,2005,《名家四子研究》,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1版1刷。
成中英(主編),1983,《近代邏輯暨科學方法學––基本名詞詞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初版。
清.汪中,田漢雲(點校),2005,《新編汪中集》,揚州市:廣陵書社,第一版。
汪奠基,1983,《中國邏輯思想史料分析》,台北:仰哲出版社,初版。
吉聯抗,1962,《墨子.非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一版四刷。
李賢中,2003,《墨學––理論與方法》,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一刷。
李賢中,1992,《先秦名家「名家」思想探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初版。
杜正勝,1992,《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初版三刷。
李天虹,2003,《郭店竹簡〈性自命出〉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一版二刷。
周憲等,葉朗(主編),2000,《現代美學體系》,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台一版三刷。
星雲大師(監修),慈怡法師(主編),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編輯),2003,《佛光大辭典》電子版,高雄:中國台灣佛光山出版社,三版。
胡鬱青,2006,《中國古代音樂美學簡論》,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唐君毅,1991,《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輯於《唐君毅全集.卷十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初版。
清.畢沅,1975,《墨子注》,輯於嚴靈峯(編),《無求備齋墨子集成(7)》,台北:成文出版公司,初版。
敏澤,1989,《中國美學思想史.第一卷》,山東:齊魯書社,1版2刷。
高亨,2004,《墨經校詮》,集於《高亨著作集林.第七卷》,北京:清華大學初版社,初版。
孫長祥,2005,《思維.語言.行動-現代學術視野中的墨辯,台北:文津出版社,初版一刷。
孫常敘,1997,〈序〉,見《殷墟甲骨文引論》,高雄:麗文文化公司,初版一刷。
馬如森,1997,《殷墟甲骨文引論》,高雄:麗文文化公司,初版一刷。
清.曹耀湘11,1975,《墨子箋》,輯於嚴靈峯(編),《無求備齋墨子集成(17)》,台北:成文出版公司,初版。
陳柱,1975,《墨學十論》,輯於嚴靈峯(編),《無求備齋墨子集成(33)》,台北:成文出版公司,初版。
葉朗,1996,《中國美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許倬雲,2006,《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流動》,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重印。
黃慶明,1996,《知識論講義》,台北:鵝湖出版社,二版。
梁啟超,1975,《墨子學案》,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初版。
梁啟超,1986,《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中國書店,初版。
陳榮波,1991,《墨家前後期思想研究》,桃園:繼福堂出版社,初版。
陳奎淼,1977,《墨辯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初版。
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冊》,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二冊》,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傅樂成,1995,《中國通史》(上、下冊),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初版。
馮耀明,2000,《公孫龍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初版。
楊寬,1975,《墨經哲學》,輯於嚴靈峯(編),《無求備齋墨子集成(42)》,台北:成文出版公司,初版。
楊武金,2004,《墨經邏輯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一刷。
楊隱,1980,《中國音樂史》,台北:學藝出版社,初版。
蔡仁厚,初版,《墨家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
劉藍,2006,《諸子論音樂––中國音樂美學名著導讀》,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
劉文英(主編),2002,《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一版一刷。
劉紀綱.李澤厚,1987,《先秦美學史》(上),台北:金楓出版公司,初版一刷。
趙廣超,2006,《不只中國木建築》,香港:三聯書店,一版九刷。
鄭杰文,2006,《中國墨學通史》(上、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初版。
錢鐘書,1979,《舊文四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版。
蕭興華,1994,《中國音樂史》,台北:文津出版社,初版。
蕭默,1994,《中國建築史》,台北:文津出版社,初版一刷。
霍然,2006,〈先秦美學思潮的勃興〉,見《先秦美學思潮》,北京:人民出版社。
譚戒甫(編著)1985,《墨家分類譯註》,台北:崧高書社公司,初版。
譚戒甫(編著),2004,《墨辯發微》,北京:中華書局,一版五刷。
譚戒甫(編著),1987,《公孫龍子形名發微》,北京:中華書局,一版二刷。
嚴靈峰(編),1990,《墨子簡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初版。
鐘友聯,1981,《墨家的哲學方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再版。
欒調甫,1975,《墨子研究論文集》,輯於嚴靈峯(編),《無求備齋墨子集成(33)》,台北:成文出版公司,初版。
期刊與會議論文
潘震澤(譯),Susana Martinez-Conde.Stephen L. Macknik(著),2007,〈跳動的靈魂之窗〉,刊於《科學人》(中文版)第67期,台灣:遠流出版社,2007/9。
王云,2008,〈先秦的食客〉,刊於《古典文學知識》第6期,南京:鳳凰出版社。
王貴生,2003,〈試論干戚之舞〉,刊於《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40卷3期,甘肅蘭州: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申煥,2005,〈「美」的原始意義探析〉,刊於《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2期,陝西省延安市:延安大學。
李光福.郭懷,2005,〈墨子教育觀簡析〉,刊於《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山西:太原師範學院。
李昭昊,2004,〈墨翟和平觀的哲學基礎〉,刊於《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期,安徽省合肥市:安徽大學。
谷中信一,2005/8/22-24,〈淺談墨家的人性論〉,發表於《「墨學現代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東吳大學。
袁建輝.李兵,2003,〈墨子道德教育思想述評〉,刊於《贛南師範學院學報》4期,江西省贛州市:贛南師範學院。
張學強,2002,〈先秦儒、墨、道、法教育哲學三題〉,刊於《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1期,甘肅蘭州,西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陳聲柏.李巍著,2008,〈從「物」「實」之別看公孫龍名學的價值––以荀況為參照〉,刊於《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台北:台灣大學,初版。
陳鼓應,2003,〈郭店楚簡所呈現的重要哲學問題––關於儒道竹簡改寫古代哲學史的另類觀點〉,收入《九州學林》創刊號,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初版。
張樹國.南偉.舒蓉,2006,〈鐘鳴鼎食中的上古詩––西周初年禮制變革與《詩經》祭享詩的原始關聯〉,刊於《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期,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大學。
湯一介,2001,〈「道始於情」的哲學詮釋––五論創建中國解釋學問題〉,刊於《學術月刊》第7期,上海:上海是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趙敏俐,2002,〈「音樂與詩歌關系」筆談【五篇】音樂對先秦兩漢詩歌形式的影響〉,刊於《社會科學戰線》5期,吉林省長春市:吉林省社會科學院。
劉信芳,2004,〈「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辯疑〉,刊於《中國史研究》1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蕭魯陽,2002,〈論墨子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刊於《許昌學院學報》第21卷第3期,河南省徐昌市:許昌學院。
龐樸,2006,〈試析仁義內外之辯〉,刊於《文史哲》第296期,山東省濟南市:山東大學。
學位論文
王鴻鵬(研撰),岑溢成(指導),2008,《王充命論研究》,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瀚東(研撰),劉紀綱(指導),2002,《先秦美學的語言問題》,湖北:武漢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曉雲(研撰),蕭振邦(指導),2009,《道德兩難的解題困難與迷思》,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尚武(研撰),王興國(指導),2004,《墨家人道觀探析》,雲南省昆明市:雲南師範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萬均(研撰),黃海德(指導),2006,《墨子義利觀及其現代啟迪》,福建:華僑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淑茵(研撰),黎維東(指導),2003,《王充命運論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喻少平(研撰),陳道德(指導),2006,《墨子的「兼愛」思想及其現代意義》,湖北:湖北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7。
黃永杰(研撰),楊澤波(指導),2006,《墨子天志明鬼思想探微》,上海:復旦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網路資料與其他
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輯,2004,〈物〉,教育部《異體字字典》正式五版,http://dict.variants.moe.edu.tw/yitia/fra/fra02993.htm。
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輯,2004,〈移〉,教育部《異體字字典》正式五版,http://dict.variants.moe.edu.tw/yitia/fra/fra02925.htm。
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輯,2004,〈臧〉,教育部《異體字字典》正式五版,http://dict.variants.moe.edu.tw/yitia/fra/fra03384.htm。
互動百科,2006,〈六國古文〉,互動百科網,http://www.hudong.com/wiki/%E5%85
%AD%E5%9B%BD%E5%8F%A4%E6%96%87。
互動百科,2008,〈莊姜〉,互動百科網,http://www.hudong.com/wiki/%E5% BA
%84%E5%A7%9C。
互動百科,2006,〈漢書藝文志〉,互動百科網,http://www.hudong.com/wiki/%E6%B
C%A2%E6%9B%B8%E8%97%9D%E6%96%87%E5%BF%97。
互動百科,2007,〈劉向、劉歆〉,互動百科網,http://www.hudong.com/wiki/%E5%8
8%98%E5%90%91%E3%80%80%E5%88%98%E6%AD%86。
朱正昌,2006,〈中國墨子學會2005年工作總結〉,中國墨子學會,http://www.moe.
.gov.cn/edoas/xinxichayue/showaccessory.jsp?fileid=1656&filetype=application/msword&filename=%E4%B8%AD%E5%9B%BD%E5%A2%A8%E5%AD%90%E5%AD%A6%E4%BC%9A2005%E5%B9%B4%E5%B7%A5%E4%BD%9C%E6%80%BB%E7%BB%93.doc&filetypeclass=1。
百度百科網,2009,〈笙〉,URL= http://baike.baidu.com/view/ 17317.htm。
林雪驥,2007,〈牙牙學語,長大成熟––談幼兒語言發展歷程及常見的發展障礙〉,發佈於《財團法人天主教聖功醫院醫師專欄》(復健科),http://tesweb.jose
ph.org.tw/index.php?rurl=page04_1.php&id=23。
陳鼓應(主講),2003,〈郭店楚簡所呈現的重要哲學問題〉,發佈於簡帛道家資料暨上博新出簡研讀會第四次研讀,台灣大學哲學系網,http://www2. scu.edu.tw/philos/p1/summary2/new_page_7.htm。
維基百科,2008,〈宋濂〉,維基百科網,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E%8 B%E6%BF%82。
維基百科,2008,〈我們是地球人〉,維基百科網,http://zh-tw.doraemon.wikia.com/wi
ki/%E6%88%91%E5%80%91%E6%98%AF%E5%9C%B0%E7%90%83%E4%BA%BA。
維基百科,2009,〈拉布拉多犬〉,維基百科網,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 B %89%E5%B8%83%E6%8B%89%E5%A4%9A%E7%8A%AC。8
維基百科,2009,〈美學〉,維基百科網,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E%8 E%E5%AD%A6。
維基百科,2009,〈哆啦A夢動畫音樂〉,維基百科網,http://zh.wikipedia.org/wiki/%
E5%A4%9A%E5%95%A6A%E5%A4%A2#.E5.8B.95.E7.95.AB.E4.B8.BB.E9.A1.8C.E6.9B.B2.E5.8F.8A.E7.9B.B8.E9.97.9C.E6.AD.8C.E6.9B.B2。
維基百科,2009,〈食神〉,維基百科網,http://zh.wikipedia.org/w/i ndex.php?title=
%E9%A3%9F%E7%A5%9E_(%E9%9B%BB%E5%BD%B1)&variant=zh-tw。
維基百科,2009,〈黃金獵犬〉,維基百科網,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B% 83%E9%87%91%E7%8D%B5%E7%8A%AC。
維基百科,2009/6/21,〈笙〉,維基百科網,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 p? ti
tle=%E7% AC%99&variant=zh-tw。
維基百科,2009,〈雅樂〉,維基百科網,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B%85%
E85%E6%A8%82。
維基百科,2009,〈鐘離春〉,維基百科網,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D%B
E%E9%9B%A2%E6%98%A5。
維基百科,2009,〈禮樂制度〉,維基百科網,http://zh.wikipedia.org/wiki/%E7% A4%BC%E4%B9%90%E5%88%B6%E5%BA%A6。
頭前國中幼稚園,2003,〈感覺統合理論––身體五大感覺〉,頭前國中幼稚園,
http://kid.jgps.tpc.edu.tw/tck888/03.files/03-01-01.htm。
論文全文檔清單如下︰
1.電子全文(1734.633K)
(電子全文 已開放)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