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16.121.5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黃泊凱
作者(外文):Bo-kai Huang
論文名稱:良知統三教的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Wangs Synthesis of the Three Teachings
指導教授:楊祖漢
指導教授(外文):Yang Cho-ho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號:93124004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6
中文關鍵詞:
外文關鍵詞:Taoism and BuddhismConfucianism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9
  • 收藏收藏:0
本論文的主題為「良知統三教的研究」,其重點在於討論以明儒王龍溪為主的三教歸儒思想體系之建立。縱觀全文可以得知,明代心學家對於三教之間的「共法」和「不共法」的判斷標準,在於以「道德法則」的「如實觀」為「不共法」,以此區分儒家和佛老的差異,認為佛教是以「性空正見」的「如幻觀」為成佛的修行,此法雖然可以達成自在無礙的境界,可惜無法顧及倫物感應,所以會有流於「寂」而「滅」的缺點。
由於佛教以「緣起法則」為唯一真理的立論,則可能忽略了「道德法則」的實在性。對於真理的體認並非全面,故王龍溪認為佛家思想並不夠圓滿,所以進行從「道德法則」上「寂」而「感」之特色,以「自然無欲」的本心作用層上的「虛」與「寂」進行形式上的「如幻」以統攝佛教的自在境界,最後以本心的真實體性,將道德法則在實有層上的真實面開顯,完成良知之教對於佛教的會通,此點在論文第三章有詳細之分析。
至於對於道教的會通,重點在於對於「性」與「命」的觀點之分析,主要是從過份注重「命」功的修行,可能會產生的弊端,在本文第二章加以反思,同時從「陰盡陽純」的地方進行會通,所謂的「陰」是指後天的情欲及氣質之性,而「陽」則是指自然無欲的境界,所以只要能夠使氣質之性的干擾降到最低,即是「陰盡陽純」的境界,此為儒道二教的共識,從此入手可會通道教。
所以可知龍溪對於道教的統攝,也同樣是從自然無欲的本心作用層上入手,以「虛」即是作用上「自然」與「寂」即「實有層」上的道德本心,進行形式上的「如幻」以統攝道教的自然境界,但又能維持住「道德法則」的實在,以區分儒道之別,但是皆有「自然無欲」的心靈境界可以相通,此為龍溪所使用的手法,但是在實修上的會通程度有多深?則必須針對於此進行討論,故本文第四章即進行良知之教實修次第之建立,並以三教原典進行實修上會通的可能性之文獻處理,並在第五章將諸儒對於龍溪的質疑,以「良知九次第」進行回應。
A Study of Wang-ji’s Synthesis of the Three Teachings
Huang Bo-kai
---Abstract---
This thesis aims to show how Wang-ji (1498-1583) develops his synthesis of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in terms of the concept of liang-chi. As a Confucian, Wang first of all criticizes Buddhism for ignoring the ethical life of this world. He then blames Taoist religion for its one-sided concentration on the praxis of life preservation. It is mainly because Buddhism falsely identifies the world as illusionary, while Taoist religion only focuses on the stillness of nature. Inovercoming these limitations, Wang-ji returns to the Confucian thesis of the primacy of morality. Asa result, he introduces the nine-stage theory of liang-chi.
目錄
論文提要...............................................................................................................................................
第一章論文導論:良知統三教的研究....................................................................................................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6
第二章:王龍溪對道教的理解與良知的融會.................................................................................... 22
第一節 前言................................................................................................................................. 22
第二節 王龍溪對於内丹工夫的理解............................................................................................ 23
第三節 王龍溪的儒道之辨與融會................................................................................................ 30
第四節 結論................................................................................................................................. 47
第三章:王龍溪對於佛教空理的分析與融會.................................................................................... 49
第一節 前言................................................................................................................................. 49
第二節 龍溪對於空理的分析與融會............................................................................................ 50
第三節 龍溪對「生死觀」與「超脫三界」的分析與融會........................................................ 62
第四節 結論................................................................................................................................. 79
第四章:良知統三教的立論與實修次第之建立................................................................................ 81
第一節 前言................................................................................................................................. 81
第二節 龍溪對於佛老教理的統攝................................................................................................ 82
第三節 三教融貫論...................................................................................................................... 96
第四節 良知九次第:無欲覺性直觀本心成就之道...................................................................114
第五節 結論............................................................................................................................... 158
第五章:對龍溪的質疑與回應.......................................................................................................... 161
第一節 前言............................................................................................................................... 161
第二節 勞思光的批評與龍溪的解析.......................................................................................... 161
第三節 諸儒對於龍溪致良知工夫的優缺點分析...................................................................... 172
第四節 結論............................................................................................................................... 185
第六章:結論與研究成果回顧.......................................................................................................... 188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88
第二節 論文總結回顧.................................................................................................................. 190
參考書目........................................................................................................................................... 199
原典.............................................................................................................................................. 199
近人專著....................................................................................................................................... 199
學位論文....................................................................................................................................... 201
期刊論文....................................................................................................................................... 201
參考書目
原典
1.【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隨喜功德品〉,《乾隆大藏經第33冊:大乘妙法蓮華經》。
2.【梁】真諦譯 馬鳴菩薩造:《大乘起信論》,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印行,1993年1月。
3.【隋】菩提登譯:《乾隆大藏經第34冊:占察善惡業報經》,台北,世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印行,2003年12月。
4.【唐】般剌密帝譯:《乾隆大藏經第33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台北,世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印行,2003年12月。
5.【唐】菩提流志譯:〈文殊師利普門會〉,《大寶積經》,台北,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2001年10月。
6.【宋】施肩吾:〈修真十書鐘呂傳道集卷之十四〉《中華道藏第19冊》,北京,華夏出版社發行,2004年1月。
7.【宋】道原:《佛光大藏經:禪藏史傳部──景德傳燈錄》,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山宗務委員會印行,1994年12月初版。
8.【宋】張伯端:〈悟真篇〉《中華道藏第19冊》,北京,華夏出版社發行,2004年1月。
9.【宋】張伯端:〈金丹四百字〉《中華道藏第19冊》,北京,華夏出版社發行,2004年1月。
10.【宋】張伯端:〈玉清金司青華祕文金寶內煉丹訣〉《中華道藏第19冊》,北京,華夏出版社發行,2004年1月。
11.【明】作者不詳:《中華道藏第19冊:太上老君內丹經》,北京,華夏出版社發行,2004年1月。
12.【宋】黃龍國沙門曇無竭譯:《觀音菩薩經典:觀音菩薩授記經》,台北,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1995年12月,初版,頁74~75。
13.【明】王畿:《王龍溪先生全集》,臺北,廣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1月,初版,清道光壬午年刻本影印。
14.【明】王畿 吳震編校整理:《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印行,2007年3月。
近人專著
1.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一冊》,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印行,2006年3月。
2.牟宗三:《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學生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印行,1982年9月。
3.牟宗三:《康德判斷力之批判下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印行,1993年2月。
4.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印行,2003年7月。
5.牟宗三:《圓善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印行,1985年7月。
6.牟宗三 著《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學生書局印行,1979年8月,初版,頁286~273。
7.唐君毅:《唐君毅全集: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印行,1990年9月。
8.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台北,文津出版社印行,1990年7月。
9.楊祖漢:《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台北,台大出版中心印行,2005年8月。
10.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發行,2004年12月。
11.楊儒賓、祝平次:《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印行,2005年9月。
12.談錫永:《閒話密宗》,台北,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2003年2月。
13.談錫永:《佛家宗派》,台北,全佛出版社印行,1998年12月。
14.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講》,台北,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印行,2005年12月。
15.詹石窗:《易學與道教符號揭秘》,台北,大展出版有限公司印行,2003年11月。
16.洪啟嵩:《佛教的宇宙觀》,台北,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2006年4月。
17.洪啟嵩:《禪宗奇才的千古絕唱:永嘉禪師的頓悟》,台北,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2005年9月。
18.任繼愈:《中國道教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印行,1991年10月。
19.羅偉國:《道教的奧秘》,台北,桂冠圖書公司印行,1995年8月。
20.彭國翔:《良知學的發展: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北京,新華書店印行,2005年1月。
21.張岱年:《道學通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印行,2004年6月。
22.吳怡:《易經繫辭傳解義》,台北,三民書局印行,1995年4月。
23.方祖猷:《王畿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2001年5月。
24.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印行,1981年11月。
25.林月惠:《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庵思想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9月。
26.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印行,1998年2月。
27.全佛編輯部:《禪宗的重要名詞解說》,台北,全佛出版社印行,2006年7月。
28.孔令宏:《宋代理學與道家、道教》,台北,中華書局印行,2006年3月。
29.劉光義:《禪在中國:禪的通史》,台北,中華書局印行,2003年3月。
30.吳言生:《經典禪語》,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印行,2002年11月。
31.夢參老和尚:《占察善惡業報經新講》,台北,方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2004年4月。
32.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印行,2006年3月。
33.南懷瑾:《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台北,老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2006年11月。
34.吳震:《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印行,2003年4月。
學位論文
1.曾陽晴:《王龍溪思想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5月。
2.高瑋謙:《王門天泉證道的研究:從實踐的觀點衡定四有、四無與四句教》,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5月。
3.林啟聰:《王龍溪哲學思想之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5月。
4.劉桂光:《王龍溪與聶雙江、羅念庵論辯之研究:以陽明學為判準》,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5.王財貴:《從天台圓教論儒家心學建立圓教之可能性》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11月。
6.蔡家和:《王龍溪思想的衡定》,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7.陳明彪:《王龍溪心(易)學研究》,台北,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8.呂政倚:《王陽明「致良知教」之繼承與發展:王龍溪先天正心之學之衡定》,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9.朱湘鈺:《平實道中啟新局:江右三子良知學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2月。
10.高瑋謙:《王龍溪見在良知說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5月。
期刊論文
1.楊祖漢:〈王龍溪與季彭山的論辯〉,《當代儒學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儒學研究中心印行,2007年1月。
2.杜保瑞:〈禪宗工夫哲學的方法論檢討〉《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北京,華文出版社出版,1999年8月。
3.杜保瑞:〈壇經工夫哲學的方法論檢討〉《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北京,華文出版社出版,1999年8月。
4.杜保瑞:〈王陽明功夫哲學的進路〉《東吳哲學學報》第6期,台北,東吳大學出版,2001年4月。
5.杜保瑞:〈藕益智旭溝通儒佛的方法論探究〉《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49期,台北,國科會出版,2003年6月。
6.杜保瑞:〈從朱熹鬼神觀論三教辨證問題的儒學理論結構〉《東吳哲學學報》第10期,台北,東吳大學出版,2004年8月。
7.杜保瑞:〈中國哲學的真理觀問題〉《哲學與文化》第395期,台北,國科會出版,2007年4月。
論文全文檔清單如下︰
1.電子全文(1666.082K)
(電子全文 已開放)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