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3.9.11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梁奮程
作者(外文):Fan-Ching Leung
論文名稱:以斷言內容為焦點展述布藍登姆推論語意學並駁斥兩種語意學
指導教授:朱建民龔維正
指導教授(外文):Jimmy JueWei-cheng K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號:88124007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6
中文關鍵詞:斷言規範推論強的推論主義語意學布藍登姆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4
  • 收藏收藏:0
本論文主要展述布藍登姆的推論語意學並駁斥兩種語意學。第一章指出展述的範圍限制在斷言內容,並且概述布藍登姆的說明策略。然後介紹一些別的語意理論,讓讀者更清楚推論語意學所處的學術脈絡。
推論語意學是一種意義使用理論,以概念之使用理解概念內容。布藍登姆認為這種使用概念的踐行就是實質推論,正確的實質推論決定了組成推論的各個部份之內容。因此布藍登姆主張以規範語用學奠基推論語意學。於是論文第二章的前半部份就先展述布藍登姆的規範語用學,說明如何建立正確性之標準。布藍登姆認為評價者的踐行表達的規範態度決定推論的正確性。除此之外,也敘述布藍登姆如何駁斥其他的理論,諸如規則主義、規律主義以及服從主義。第二章的後半部份則說明推論語意學如何從正確的實質推論決定概念內容。斷言者對於「那是紅色的」這個斷言有理解而不只是鸚鵡學舌,因為他可以掌握涉及該斷言的推論。例如從「那是鮮紅色的」可推論出「那是紅色的」,知道前者是後者的理由。斷言者也知道「那是紅色的」可推論出「那是有顏色的」,知道「那是紅色的」跟「那是綠色的」不相容。斷言者如果掌握了上述的斷言的推論使用或理由遊戲,他就決定了斷言內容。第二章的後半部份也會敘述布藍登姆利用達米特的模式說明推論語意學,並且解決“tonk”這個例子對推論語意學的威脅。
布藍登姆認為語言踐行在內容的說明上有某種優先性,所以論文第三章首先會展述布藍登姆的概念內容之關係的語言理論及其論證。布藍登姆主張一種強的推論主義,認為推論是決定斷言內容的充分條件,論文的第三章接著就是展述布藍登姆利用許定以及許定的權利這兩個概念說明強的推論主義。這種推論主義包括幾種推論關係,第一種關係是斷言之間的蘊涵關係,邏輯上的演繹推論就屬於這種關係。第二種關係指出人有理由作出一個斷言,而因為作出該斷言,他就有理由作出另一個斷言。但是推論前提並不蘊含結論,歸納的經驗推論就屬於這種關係。第三種是不相容關係,斷言者一旦斷言了一個斷言,就沒有權利作出另一個斷言。例如「那是紅色」跟「那是綠色」之間的不相容關係。這幾種推論關係可以有個人的使用之外,也有人際的使用。另一方面,因為強的推論主義主張決定內容之推論的前條件以及後歸結不只是斷言,還包括使用斷言之非推論的前條件與使用斷言之非推論的後歸結。例如,人作出「那是紅色的」這個非推論報導的前條件就是斷言者的紅色知覺經驗。人作出「我會打傘」這個實踐許定的非推論後歸結就是打傘的行動。因此,論文第三章也會展述歸派者作出的可靠性推論,並以這種推論關係理解斷言者作出的非推論報導。而第三章最後是展述導致行動的實踐推理以及實踐推理必然涉及的實踐許定。
為了對比出布藍登姆意義使用理論的特色,論文第四章會展述其他兩種意義使用理論,第一種是何維秩的意義使用理論,第二種是哈曼的非獨我論的概念角色語意學。接著展述布藍登姆對這些理論可能的駁斥與回應。何維秩的立場是一種規律主義,所以也不能免於布藍登姆對於規律主義的駁斥。而哈曼主張先決定次語句表詞的概念內容然後才能決定命題內容,這跟布藍登姆主張命題內容具有優先性的立場相衝突,則不能免於布藍登姆所提論證之責難。另外,哈曼主張心靈是使用概念的原初領域,而語言表詞只是因為可以表達心靈概念而獲得內容。這種立場跟概念內容之關係的語言理論也是相衝突的,所以也不能避免布藍登姆論證的批評。最後,在論文的第五章會簡要回顧前四章的內容以及論證。
第一章 導論1
1.1 研究範圍1
1.2 布藍登姆的說明策略1
1.2.1 布藍登姆正面的說明策略2
1.2.2 反對經驗主義5
1.2.3 反對自然主義6
1.3 推論語意學所處的學術脈絡:與推論語意學相競爭的一些理論6
1.3.1 概念角色語意學7
1.3.2 資訊理論的語意學7
1.3.3 目的論的語意學8
1.3.4 可能世界語意學8
1.3.5 戴維森的真值條件語意學9
1.3.6 格賴斯的意義理論11
第二章 以規範語用學奠基推論語意學13
2.1 規範語用學13
2.1.1 意向狀態以及行動的規範意含14
2.1.2 布藍登姆反對規則主義15
2.1.3 布藍登姆反對規律主義16
2.1.4 規律主義的回應以及布藍登姆的反駁17
2.1.5 以規範態度說明隱默在踐行中的規範17
2.1.6 以懲罰與獎賞說明規範態度的表達:服從主義18
2.1.7 布藍登姆反對服從主義18
2.1.8 布藍登姆反對社會評價理論19
2.1.9 布藍登姆主張概念規範具有客觀性20
2.1.10 布藍登姆認為丹尼特為評價規範態度提供客觀的基礎20
2.2 推論語意學21
2.2.1 以推論適切性說明概念內容之決定21
2.2.2 布藍登姆說明命題內容在說明策略上的優先性22
2.2.3 推論語意學是以實質推論決定概念內容23
2.2.4 以正確的實質推論定義、說明、導生其他好的形式推論24
2.2.5 以達米特的模式說明推論主義25
2.2.6 以推論模式說明使用之非推論的前條件以及使用之非推論的後歸結25
2.2.7 布藍登姆反對單面的意義理論26
2.2.8 因為“tonk”的特殊情況,所以使用前條件與使用後歸結之間需要和諧27
2.2.9 就邏輯表詞作為明說出之角色而言需要和諧27
2.2.10 定義非邏輯概念,使用的前條件與使用的後歸結之間也需要和諧27
2.2.11 布藍登姆認為前條件與後歸結之間的和諧就在於應該背書的推論28
第三章 強的推論主義29
3.1 布藍登姆主張斷言在說明策略上優先於信念29
3.1.1 行動者語意學29
3.1.2 概念內容之類比理論30
3.1.3 概念內容之關係的語言理論30
3.1.4 支持概念內容之關係的語言理論之論證30
3.2 斷言與廣義的推論構造31
3.2.1 以許定以及許定的權利說明斷言32
3.2.2 以廣義的推論構造理解斷言的語用意含33
3.2.3 以對話者的規範態度理解斷言34
3.2.4 說明非推論報導的推論意含35
3.3 布藍登姆說明實踐推理37
3.3.1 以推論關係說明實踐許定38
3.3.2 實踐許定與信許定不同之處39
3.3.3 上級與下屬的權威關係顯示出,訴諸權威而有權利作出實踐許定,不同於訴諸權威而有權利作出信許定39
3.3.4 意向行動涉及的那種非推論關係40
3.3.5 工具推論的實質正確性40
第四章 其他兩種語意學42
4.1 布藍登姆駁斥何維秩的意義使用理論42
4.1.1 何維秩的意義使用理論42
4.1.2 布藍登姆的反駁45
4.2 布藍登姆駁斥哈曼的非獨我論的概念角色語意學46
4.2.1 哈曼的非獨我論的概念角色語意學46
4.2.2 布藍登姆的反駁49
第五章 結論51
參考文獻56
林從一(2004)。《思想、語言、社會、世界:戴維森的詮釋理論》。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Brandom, R.B. (1994). Making it Explicit: Reasoning, Representing, and Discursive Commitment,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andom, R.B. (2000). Articulating Reasons: An Introduction to Inferentialis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avidson, D. (1984). Inquiries into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avidson, D. (2001). Subjective, Intersubjective, Objectiv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ngel, P. (1991). The Norm of Truth.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Evnine, S. (1991). Donald Davidson.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Grice, H. P. (1967). Meaning. In P. F. Strawson (Ed.), Philosophical Logi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9-49.
Hacker, P. (1996). Wittgenstein: Mind and Will. Oxford: Blackwell.
Harman, G. (1987). (Nonsolipsistic) Conceptual Role Semantics. In E. LePore (Ed.), New Directions in Semantics. London: Academic Press, 55-83.
Horwich, P. (1998). Meaning. Oxford: Clarendon Press.
Lewis, D. (1973). Counterfactuals. Oxford: Blackwell.
Lycan, W. (2000).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Miller, A. (1998). Philosophy of Language. London: UCL Press.
Rosenberg, J. (1981). 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 Dordrecht: D. Reidel.
Searle, J. (1983). Intentionality: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Mi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論文全文檔清單如下︰
1.電子全文(1118.903K)
(電子全文 已開放)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