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5.169.8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吳元豐
作者(外文):Yean-Feng Wu
論文名稱:儒學文化精神溯原
指導教授:蕭振邦
指導教授(外文):Jenn-bang Shia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號:88124005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9
中文關鍵詞:孝道政治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9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0
  • 收藏收藏:0
當整部《論語》開宗明義的以「人不知而不慍」作為儒學立教志道主體人格之表明,它究竟要對人們陳述何種道理?作為整部《論語》立教首章的第一句說話教誨,它之於整部《論語》、甚至整個儒學思想發展之原初關鍵,其深遠影響何在?
本文名為「儒學文化精神溯原」,乃欲求釐清、復甦儒學義理思想之本來面貌。其問題感固有來源於筆者個人生活之體驗者,然從學術發展的層面而觀,則首先出自對文本義理「客觀解讀」要求之反省,並藉由對歷代主要代表注家解讀缺失的反思,從而確立吾人對於基礎穩立的要求。此一基礎穩立之工作,固然是從典籍義理客觀解讀的層面而觀,然而就整個儒學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則工作亦同時指向於:對《論語》──作為儒家思想代表之首要經典──立?義理之確切衡定。事實上,限於論述範域之適切拿捏、以及對論述對象就整個儒學思想發展的首要關鍵考量,因而本文對於儒學文化精神的「溯原」工作進行,也當從「溯源」始。本文試將探討重點置放在《論語》一書幾個顯明而具代表意義之主題項目:孝道、學、政治、志向、聖等,試圖就各別的主題切入,一貫地﹝指本於文本道理論述之一致性﹞彰顯《論語》立教的實在意涵,以達成對儒學文化精神溯原的工作。
第一章導論-----------------------------------------------------------------------------------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1二、研究方法----------------------------------------------------------------------------3
〈一〉研究範圍-------------------------------------------------------------------3
〈二〉前人研究文獻回顧-------------------------------------------------------5
1.漢代儒者注經上的問題----------------------------------------------5
2.宋代儒者注經上的問題----------------------------------------------8
3.反思當代學者對於儒學思想所做的系統性詮釋:
「內聖外王」問題----------------------------------------------------9
4.重返《論語》首章以開展本文之研究向度--------------------12
三、結語--------------------------------------------------------------------------------16
第二章孝道問題:《論語》「孝」之思想研究-----------------------------------------18
﹝兼論中西方對於「家」之看法差異﹞
前言:一個事實差異的反思--------------------------------------------------------18
一、《論語》論「孝」章句之衡定-------------------------------------------------19
二、《論語》論「孝」之內在意涵:「事人」與「承繼」之道--------------21
〈一〉從孝作為「事人」之道言-------------------------------------------21
1.孝非從「父權」或「命令」言,而從「事人」言-----------21
2.依賴的兩種事實狀態及其正面心態-----------------------------24
3.孝非只限於存在當然之道義:孝道的擴大及延伸-----------26
4.構成真實「事人」的條件-----------------------------------------28
〈二〉從孝作為「承繼」之道言-------------------------------------------31
〈三〉小結:「反應」與作為事人之道根本之「敬」心---------------32
三、西方對於「家」之看法論述:以Plato、Aristotle之論述--------------33
作為考察對象
〈一〉從個體私欲言家,非從面對他人時之「事人」言-------------34
〈二〉由組成要素言家-------------------------------------------------------36
〈三〉家庭之政治化----------------------------------------------------------38
四、結語-------------------------------------------------------------------------------39
第三章學、?問題:《論語》「學」之思想研究-------------------------------------42
前言-------------------------------------------------------------------------------------42
一、以「學」作為立教之本的理由說明----------------------------------------43
二、《論語》中作為「學」之項目衡定及內在意涵闡述---------------------49
〈一〉對傳統說法的考察-----------------------------------------------------49
1.六經成書年代考證的問題-----------------------------------------50
2.作為正道之典籍儀文,與孔子實際所?予弟子
,這兩者之間是有差異的----------------------------------------52
〈二〉孔子教學項目之衡定及其內在意涵之闡示----------------------53
1.日常生活致道行習之學--------------------------------------------54
2.先代遺文典籍之學--------------------------------------------------57
3.事務見聞之學--------------------------------------------------------66
三、結語-------------------------------------------------------------------------------70
第四章政治問題:《論語》政治思想研究----------------------------------------------73
前言-------------------------------------------------------------------------------------73
一、問題的失焦----------------------------------------------------------------------73
二、「確定性」的問題---------------------------------------------------------------75
三、《論語》對「人民」一詞的解釋說明---------------------------------------77
〈一〉「至德」考:《論語》中「至德」之意涵釐清--------------------78
〈二〉「堯舜其猶病諸」與「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的問題-------------------------------------------------------------------------81
〈三〉重返《論語‧為政》以說明儒家「人民」一詞之意涵--------85
四、結語-------------------------------------------------------------------------------88
第五章結論------------------------------------------------------------------------------------90
附錄一西方文明內在性格之考察:-----------------------------------------------------92
從史詩、神話至理性哲學開展之間內在思想之轉折聯繫來看
附錄二「四科」弟子志行考-------------------------------------------------------------107
引用書目---------------------------------------------------------------------------------------142
一、中文書目
趙豐田等人編纂:《論語引得》,北京:燕京大學貝公樓,1940。
梁‧皇侃:《論語集解義疏》,台北:廣文書局,1991。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出版社,1998。
宋‧朱熹:《朱子語類》,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
程樹德:《論語集釋》,台北:藝文印書館,1990。
王邦雄等著:《論語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97。
王邦雄等著:《孟子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98。
漢‧司馬遷:《史記》,王利器、張烈編,台北:台灣古籍出版,1997。
白話史記編輯委員會主編:《白話史記》,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
漢‧許慎:《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
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台北:明倫出版社,1970。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1。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
林安梧:《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台北:文海基金會出版,1996。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書局,1997。
杜維明:《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台北:東大出版社,1997。
錢穆:《論語新解》,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
蔡仁厚:《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楊伯峻:《論語譯注》,香港九龍:中華書局出版,2000。
錢穆:《孔子與論語》,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0。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
傅佩榮:《論語》,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
蔡仁厚:《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學的反思與開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
蔡仁厚:《孔門弟子志行考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
錢穆:《四書釋義》,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0。
沈澤宜:《詩經新解》,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
袁長江:《先秦兩漢詩經研究論稿》,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
柏拉圖:《理想國》,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苗力田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苗力田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亞里士多德:《家政學》,苗力田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讓‧皮埃爾‧韋爾南:《希臘思想的起源》,秦海鷹譯,北京:三聯書店,1997。
包利民:《生命與邏各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麥金太爾:《德性之后》,龔群、戴揚毅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赫西俄德:《工作與時日;神譜》,H.G.Evelyn-White英譯,張竹明、蔣平轉譯,台北:台灣商務,1999。
恩斯特‧卡西爾:《國家的神話》,范進、楊君游、柯錦華譯,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
希羅多德:《歷史》,王以鑄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97。
尼采:《善惡的彼岸》,朱泱譯,北京:團結出版社,2001。
尼采:《悲劇的誕生》,周國平譯,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
二、西文書目
Hesiod, The Homerc Hymns and Homerca, translated by H. G. Evelyn-Whit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iiltt
Hesiod, Hesiod and Theognis, translated and introductions by Dorothea Wender, Harmondsworth:Penguin, 1973.
Plato,‘Republic’in Pato:The Collected Dialogue, trans. Paul Shorey,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Aristotle, Nicomachean Ehics, translated by W.D. Ross, revised by J. L. Ackrill and J. O. Urmson,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Aristotle, Nicomachean Ehics,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Roger Crisp, Oxfor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Aristotle, 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 the Revised Oxford translation, edited by
Jonathan Barnes, 2 volumes, Princeton,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MacIntyre, Alasdair, After Virue, Indiana: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84. t
三、期刊論文
唐君毅:〈孔子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地位的形成〉,《寂寞的新儒家》,台北:鵝湖出版社,1996。頁17-23。
譚家哲:〈人不知而不慍〉,《哲學雜誌》,第6期,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頁38-66。
陳鼓應:〈王弼道家易學詮釋〉,見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易經哲學研究」學術研討會,2002。
葉智文:《先蘇自然哲學對人性的關懷與否定》,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何畫瑰:《?什麼柏拉圖要把詩人趕出理想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論文全文檔清單如下︰
1.電子全文(1524.442K)
(電子全文 已開放)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