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3.32.230)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陳玉芳
作者(外文):U-Fang Chang
論文名稱:梁漱溟文化哲學研究
指導教授:李瑞全
指導教授(外文):Shui-Chuen Le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號:86124010
畢業學年度:8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6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8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0
  • 收藏收藏:0

在西方哲學界,對於文化問題的探討,自十九世紀以來以史賓格勒(Oswald
Spengler 1880-1936)與卡西勒(Ernst Cassirer 1874-1945)為代表。他們分別形構了
一套獨特的文化哲學體系,對於自身及世界文化進行反思及詮釋。
梁漱溟作為『當代新儒學』之文化哲學先行者,其學理架構在今日是否仍
然給予我們某種意義下的洞見和啟發,以承接當代社會的需要?本文重構梁氏理
論之體系,試圖尋求其文化哲學與哲學人類學之全貌。藉由唐君毅(1909-1978)、
牟宗三(1909-1995)先生對於文化的哲學反思之理論續建,了解梁氏之文化哲學與
其一脈相承之學理,吾人可以把握新儒家文化哲學之基本而共同的義理,並進而
提供一開展當代新儒家文化哲學觀點之典型的前瞻性。最後,本文進一步探討梁
氏文化哲學對於新儒家文化哲學之重要貢獻,並說明梁氏之文化哲學與當今諸多
對於世界文化危機之反省可說有一文化治療之作用。
第一章導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提問… … … … … … … … … … … … … … … … … … … … ... 1
第二節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 … … … … … … … ...… … … … … … … … … 2
第三節論文架構與章次編排… … … … … … … … … … … … … .… … … … … ... 5
第四節文獻資料來源… … … … … … … … … … … … … … … … … … … … … ... 7
第二章梁漱溟文化哲學之內涵… … … … … … … … … … … … … … … … … … ... 9
第一節對「文化」的定義與分析… … … … … … … … … … … … … … … … … 10
第二節文化哲學之基本架構… … … … … … … … … … … … … … … … … … ... 17
第三節各分殊之文化領域之進一步分析… … … … … … … … … … … … … ... 27
第三章梁漱溟之哲學人類學… … … … ..… … … … … … … … … … … … … … … 33
第一節梁漱溟之哲學人類學思索… … … … … … … … … … … … … … … … ... 33
第二節人的本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
第三節梁漱溟哲學人類學之學理基礎… … … … … … … … … … … … … … ... 48
第四節與卡西勒哲學人類學之比觀… … … … … … … … … … … … … … … ... 52
第四章梁漱溟文化哲學之時代意義… … … … … … … … .… … … … … … … … .. 58
第一節唐君毅、牟宗三先生文化哲學思想之開展… … … … … … … .. 59
第二節西方文化現代化之困境… … … … … … … … … … … .… … … … … … ... 68
第三節梁漱溟文化哲學之時代意義… … … … … … … … .… … … … … .… … .. 76
第五章梁漱溟文化哲學之學理價值… … … … … … … … … … … … … … … … ... 83
第一節回應西方文化危機之慧識… … … … … … … … … … … … … … … … ... 83
第二節學理之批評… … … … … … … … … … … … … … … … … … … … … … ... 89
第三節學理之價值… … … … … … … … … … … … … … … … … … … … … … ... 90
附錄一:梁漱溟簡要著作年表… ..… … … … … … … … … … … … … ..… … … … ... 93
研究書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5
93
一、中文書目
(一)梁漱溟著作(依卷目次序編排):
《梁漱溟全集》,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4 年12 月。
1.專著
《唯識述義》(第一冊),《梁漱溟全集》第一卷, 頁251-318。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梁漱溟全集》第一卷, 頁321-547。
《鄉村建設大意》,《梁漱溟全集》第一卷, 頁599-720。
《自述》,《梁漱溟全集》第二卷, 頁1-34。
《中國文化要義》,《梁漱溟全集》第三卷, 頁1-316。
《人心與人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 頁526-760。
《中國──理性之國》,《梁漱溟全集》第四卷, 頁201-485。
《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悟》,《梁漱溟全集》第五卷,頁44-118。
2.散篇論述
〈理性與理智之分別〉,《梁漱溟全集》第六卷, 頁404-426。
〈就《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致胡適〉,《梁漱溟全集》第四卷,頁732-733。
〈答胡評《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梁漱溟全集》第四卷,頁743-761。
〈儒佛異同論〉,《梁漱溟全集》第七卷, 頁152-169。
〈我們今天應如何評價孔子〉,《梁漱溟全集》第七卷, 頁270-315。
〈東方學術概觀〉,《梁漱溟全集》第七卷, 頁324-367。
〈科學與宗教為同根並生之二物〉,《梁漱溟全集》第七卷, 頁
404-406。
〈略記當年師友會合之緣〉,《梁漱溟全集》第七卷,頁410-418。
〈略記當年師友會合之緣續〉,《梁漱溟全集》第七卷,頁418-422。
〈補記熊十力先生之為人及彼此交游之往事〉,《梁漱溟全集》第七
卷,頁474-477。
〈憶熊十力先生〉,《梁漱溟全集》第七卷,頁522-524。
〈讀熊著各書書後〉,《梁漱溟全集》第七卷,頁734-786。
3.書信及訪談記錄
〈致熊十力〉,《梁漱溟全集》第八卷,頁95-96。
〈答美國學者艾愷先生訪談記錄摘要〉,《梁漱溟全集》第八卷,頁
94
1137-1178。
4.期刊論文
梁漱溟,〈北大與我: 值得感念的歲月〉,《中國論壇》,1988.7.10, 第
26 卷第7 期,總307 期,頁39-41。
梁漱溟,〈東方學術的共同特徵〉,《當代雜誌》,1987.10, 第18 期,
頁120-123。
(二)專書(依筆劃次序編排):
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國文化學會編,《望道便驚天地寬-中國文化講座
錄》,香港:新亞研究所,1975 年。
中國孔子基金會主編,《儒學與21 世紀-孔子誕辰2545 周年暨國際
儒學討論會會議文集》,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年。
丹尼爾. 貝爾(Daniel Bell ) 原著, 趙一凡、蒲隆、任曉晉譯,《資本主
義的文化矛盾》(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 台
北:桂冠圖書出版公司,1989 年。
孔漢思(Hans Küng)著,周藝譯,《世界倫理構想》,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1996 年。
方克立、李錦全主編,《現代新儒家學案( 上)、( 中)、( 下)》,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年。
方東美,《新儒家哲學十八講》,台北﹕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 年。
王宗昱,《梁漱溟》,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年。
卡爾. 羅哲斯(Carl R. Rogers)原著,宋文理譯,《成為一個人﹕ 一個治
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On Becoming a Person: 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 年。
史帝文.貝斯特(Steven Best) 、道格拉斯.凱爾納(Douglas Kellner)
原著,朱元鴻等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Postmodern Theory:
Critical Interrogations),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 年。
成中英著,《中國哲學的現代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5 年。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鵝湖出版社,1984 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台
北:學生書局,1997 年。
95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1987 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台北:正中書局,1987 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二)》,台北:正中書局,1987 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三)》,台北:正中書局,1987 年。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書局,1987 年。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台北:學生書局,1987 年。
牟宗三,《時代與感受》,台北﹕鵝湖出版社,1986 年。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台北:學生書局,1978 年。
牟宗三,《歷史哲學》,台北:學生書局,1988 年。
牟宗三,蔡仁厚輯錄,《人文講習錄》,台北:學生書局,1996 年。
牟宗三先生七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小組編,《牟宗三先生的哲學與著
作》,台北﹕學生書局,1978 年。
牟宗三等,《中國文化的危機與展望- 文化傳統的重建》,台北﹕時報
出版公司,1984 年。
牟宗三等,《寂寞的新儒家》,台北﹕鵝湖出版社,1996 年。
牟宗三著,鄭家棟編,《道德理想主義的重建-牟宗三新儒學論著輯
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年。
牟宗三譯註,《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學生書局,1992 年。
艾愷( Guy S. Alitto)原著, 王宗昱、冀建中譯,《最後的儒家- 梁漱溟
與中國現代化的兩難》(The Last Confucian: Liang Shu-ming and
the Chinese Dilemma of Modernity),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
年。
扥弗勒(Toffler, Alvin)著,黃明堅譯,《第三波》(The Third Wave),台北:經
濟日報社,1981 年
何信全,《儒學與現代民主-當代新儒學政治哲學研究》,台北﹕中央
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 年。
伽勃拉(Fritjof Capra)原著,潘家寅譯,《物理之道》(The TAO of
Physics),台北:中華書局,1984 年。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82 年。
余英時等,《五四新論- 既非文藝復興, 亦非啟蒙運動》,台北: 聯經
出版事業公司,1999 年。
96
克里斯. 簡克斯(Chris Jenks) 原著, 王淑燕、陳光達、俞智敏譯,《文
化》(Culture),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8 年。
吳展良,《中國現代學人的學術性格與思維方式論集》,台北﹕ 五南圖
書出版公司,2000 年。
宋光宇編譯,《人類學導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 年。
李明輝,《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台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籌備處,1994 年。
李明輝,《儒學與現代意識》,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年。
李明輝編,《牟宗三先生與中國哲學之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年。
李明輝編,《儒家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
所籌備處,1997 年。
李淵庭、閰秉華編,《梁漱溟先生年譜》,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1 年。
李瑞全,《當代新儒學之哲學開拓》,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年。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87 年。
杜維明著,岳華編,《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杜維明新儒學論著輯要》,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年。
沈清松,《解除世界魔咒-科技對文化的衝擊與展望》,台北:時報出版
公司,1986 年。
沈清松、傅佩榮編,《哲學雜誌第二十三期: 文化差異的交談與詮釋》,
台北:業強出版社,1998.2。
沈清松、傅佩榮編,《哲學雜誌第三十一期: 中國哲學的未來展望》,
台北:業強出版社,2000.1。
汪東林,《梁漱溟問答錄》,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8 年。
叔本華(Schopenhauer, Arthur)著,林建國譯,《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 年。
杭廷頓( Huntington, Samuel P.)原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
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 年。
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文海基金會,1996 年。
97
林安梧,《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台北:文海基金會,1996 年。
林安梧,《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以「血緣性縱貫軸」為核
心的理解與詮釋》,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6 年。
林毓生,《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 年。
杰夫瑞. C. 亞歷山大、史蒂芬. 謝德門(Jeffrey C. Alexander、Steven
Seidman)主編, 吳潛誠總編校,《文化與社會-當代論辯》(Culture
and Society: Contemporary Debates ),台北: 立緒文化事業公司,
1997 年。
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原著,李永熾譯,《歷史的終結與
最後一人》(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台北:時報
文化出版公司,1993 年。
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原著,張美惠譯,《跨越斷層:人
性與社會秩序重建》(The Great Disruption: Human Nature and
The Reconstitution of Social Order), 台北: 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2000 年。
胡適,《(國民叢書之)胡適文存(一∼三集)》,上海:上海書店,1935
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書局,1984 年。
唐君毅,《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台北:學生書局,1986 年。
唐君毅,《青年與學問》,台北﹕三民書局,1987 年。
唐君毅,《唐君毅全集》,台北;正中書局,1981 年。
唐君毅著,張祥浩編,《文化意識宇宙的探索-唐君毅新儒學論著輯
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年。
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上)》,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 年。
海登. 懷特(Hayden White)原著, 劉世安譯,《史元: 十九世紀歐洲的
歷史意象》(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上)(下),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9 年。
馬芳若編,《(國民叢書之)中國文化建設討論集》,上海:上海書店
據龍文書店1935 年版影印。
高宣揚,《哲學人類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0 年。
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哲學研究所編,《應用哲學與文化治療學術研討
98
會論文集》,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哲學研究所,1997 年。
張君勱,《新儒家思想史》,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 年。
張君勱、丁文江等,《科學與人生觀》,濟南: 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
年。
張岱年等,《文化的衝突與融合-張申府、梁漱溟、湯用彤百年誕辰
記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年。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1992 年。
梁啟超,《歐游心影錄節錄》,台北:中華書局,1976 年。
陳德和主編,《當代新儒學的關懷與超越(第三屆當代新儒學國際會
議學術會議論文集之三)》,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
陳獨秀、李大釗,《(國民叢書之)守常文集、獨秀文存》,上海:上
海書店,1935 年。
麥斯.謝勒(Max Scheler) 原著,李伯杰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Man’s
Place in Nature),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 年。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譯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台北﹕
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99 年。
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台北:正中書局,1994 年。
傅偉勳著,《西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4 年。
曾慶豹,《哈伯馬斯》,台北﹕生智文化事業公司, 1998 年。
湯姆. 巴扥莫爾(Tom Bottomore) 著,廖仁義譯,《法蘭克福學派》(The
Frankfurt School),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6 年。
黃文山,《文化學體系(上、下冊)》,台北:中華書局,1986 年。
黃俊傑、福田殖主編,《東亞文化的探索:近代文化的動向》,台北:正
中書局,1996 年。
奧斯華. 史賓格勒(Oswald Spengler)原著,陳曉林譯,《西方的沒落》
(The Dedline of the West),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 年。
楊祖漢編,《儒學與當今世界(第二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之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年。
溝口雄三原著,林右崇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台北:國立編
譯館,1994 年。
溝口雄三原著,林右崇譯,《做為「方法」的中國》,台北:國立編譯
99
館,1999 年。
赫屈(Elvin Hatch)原著, 于嘉雲譯,《文化與道德: 人類學中價值觀的
相對性》(Culture and Morality: The Relativity of Values in
Anthropology), 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4 年。
劉述先,《中西哲學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1987 年。
劉述先,《中國哲學與現代化》,台北: 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1 年。
劉述先,《文化哲學的試探》,台北:學生書局,1985 年。
劉述先,《文化與哲學的探索》,台北:學生書局,1986 年。
劉述先,《現實與理想的糾結》,台北:學生書局,1993 年。
劉述先,《當代中國哲學論-人物篇》,美國﹕ 八方文化企業公司,1996
年。
劉述先,《當代中國哲學論-問題篇》,美國﹕ 八方文化企業公司,1997
年。
劉述先,《儒家思想意涵之現代闡釋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
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 年。
劉述先,景海峰編,《儒家思想與現代化-劉述先新儒學論著輯要》,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年。
劉述先、梁元生編,《文化傳統的延續與轉化》,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
社,1999 年。
劉述先主編,《當代儒學論集﹕ 挑戰與回應》,台北﹕ 中央研究院中國
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 年。
劉述先主編,《儒家思想與現代世界》,台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
究所籌備處,1997 年。
劉述先等,《當代新儒學論文集·外王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年。
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 梁漱溟卷》,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
版社,1996 年。
德日進(Pirre Teilhard de Chardin)原著,李弘祺譯,《人的現象》(The
Phenomenon of Man),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 年。
歐因斯特. 卡西勒(Ernst Cassirer)原著,劉述先譯,《論人-人類文化哲
學導論》(An Essay On Man: An Introduction to a Philosophy of
100
Human Culture),台中﹕東海大學,1959 年。
蔡仁厚,《中國哲學的反省與新生》,台北:正中書局,1994 年。
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台北:學生書局,1984 年。
蔡仁厚,《儒家的常與變》,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 年。
鄭大華,《梁漱溟與現代新儒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年。
鄭大華,《梁漱溟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年。
蕭振邦主編,《儒學的現代反思》( 第三屆當代新儒學國際會議學術會
議論文集之三),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
錢穆,《文化學大義》( 收錄於《錢賓四先生全集》),台北: 聯經出版
公司,1997 年。
霍韜晦編,《唐君毅思想國際會議論文集(一)》,香港:法住出版社,1992
年。
韓水法,《韋伯》,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年。
羅伯特. 伍思諾(Robert Wuthnow) 等著,王宜燕、戴育賢譯,《文化分
析》(Cultural Analysis),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4 年。
(三) 期刊論文:
方克立、曹耀明,〈梁漱溟非理性主義哲學思想評述(上)〉,《中國論
壇》,1988.7.10, 第26 卷第7 期,總號307,頁54-63。
方克立、曹耀明,〈梁漱溟非理性主義哲學思想評述(下)〉,《中國論
壇》,1988.7.25, 第26 卷第8 期,總號308,頁60-68。
牟宗三,〈我所認識的梁漱溟先生〉,《鵝湖月刊》,1988.7,第14 卷第
1 期,總號157,頁2 -4。
艾愷(Guy S. Alitto),〈二十一世紀的世界文化會演化至儒家的文化
嗎? - 重新闡釋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讀書雜誌》,1996
第1 期, 頁42-47。
艾愷(Guy S. Alitto)原著,林鎮國譯,〈梁漱溟(下)-以聖賢自許的
儒學殿軍〉,《鵝湖月刊》,1970.7, 第61 期,頁47-55。
李長莉,〈中國的「調和共存」原理將帶領二十一世紀-溝口雄三教授
訪談錄〉,《明報月刊》,1997.6,總第379 期,頁34-42。
101
李維武,〈現代新儒家文化哲學初探〉,《中國文化月刊》,117 期, 頁
36-57。
周紹賢,〈憂患人生一介骨-評艾愷對梁漱溟先生之評語〉,《鵝湖月
刊》,1970.7, 第61 期,頁56-87。
周陽山,〈最後的大儒-艾愷教授談梁漱溟與中國思想文化〉,《時代
批評》,1981.9, 第35 卷11 期,頁24-27。
林安梧,〈牟宗三之後﹕咒術、專制、良知與解咒-對「台灣當代新
儒學」的批判與前瞻〉,《鵝湖月刊》,1997.10, 第23 卷第4 期,
總號268, 頁2-12。
韋政通,〈「文化中國」的象徵- 梁漱溟的生平與思想〉,《文星雜誌》,
1987.5, 第107 期,頁84-90。
韋政通,〈中共統治下的梁漱溟先生〉,《中國論壇》,1988.7.10,第26
卷第7 期,總307,頁48-53。
梁培恕,〈人心- 終生的主題- 為紀念先父梁漱溟百周年誕辰而作〉,
《當代雜誌》,1993.9, 第89 期,頁91-101。
許紀霖,〈梁漱溟:文化民族主義者的反現代化烏托邦〉,《二十一世
紀》,1993.2, 第15 期,頁50-54。
陳正凡,〈謝勒哲學人類學的默想-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中國文化月
刊》,1995.9,頁53。
傅偉勳,〈中國文化往何處去?-一個宏觀的哲學反思與建議〉,《文
星雜誌》,1987.5, 第107 期,頁69-79。
曾昭旭,〈懷踐履篤實的梁漱溟先生-兼論何謂儒學與儒者〉,《鵝湖
月刊》,1988.7, 第14 卷第1 期,總157 期,頁4-5。
曾昭旭,〈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結合之道-關於中國文化現代化的
幾點釐清〉,《鵝湖月刊》,第25 卷第7 期,總295 期,頁12-18 。
黃克劍、周勤,〈佛格中的儒者-梁漱溟文化思想論略(上)〉,《中國
文化月刊》,1992.10, 第156 期,頁32-53。
黃克劍、周勤,〈佛格中的儒者-梁漱溟文化思想論略(下)〉,《中國
文化月刊》,1992.11, 第157 期,頁43-63。
趙敦華,〈做為文化學的哲學〉,《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五輯,1998
年,頁63-77。
102
劉述先,〈中華文化在多元文化中的位置〉,《二十一世紀評論》,
1999.4,總第52 期, 頁12-16。
劉述先,〈方東美哲學與當代新儒家思想互動可能性之探究〉,《鵝湖
月刊》,2000.12, 第26 卷第6 期,總號306, 頁18-27。
劉述先,〈世界倫理與文化差異〉,《哲學雜誌季刊》,1998.2, 第23
期, 頁52-69。
劉述先,〈從中心到邊緣﹕當代新儒學的歷史處境與文化理想〉,《漢
學研究通訊》,2000.11,19﹕ 4(總76 期), 頁555-563。
劉述先,〈論當代新儒家的轉形與展望〉,《哲學雜誌季刊》,2000.1,
第31 期, 頁24-37。
劉述先,〈儒家文明與西方文明的衝突?-論解決文明衝突的規約原
則〉,《明報月刊》,1999.1, 頁24-26。
劉紹楨,〈文化守成主義與新儒家關係之分析-以熊十力及梁漱溟為
例〉,《鵝湖月刊》,1994.6,第19 卷第12 期,總228 期,頁52-57。
嚴炳罡,〈五四˙新儒家˙現代文化建構〉,《文史哲》,1989 年第3
期,頁41。
( 四) 百科全書:
中國文化大學中華學術院編,《中華百科全書》第一冊,台北:中國
文化大學出版部出版,1981 年,頁386-391。
二、英文書目
Ayto, John, Dictionary of Word Origins,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Inc., 1991.
Bergson, Henri, Creative Evolution, trans. by Arthur Mitchell,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1944.
Bernstein, Richard J. ed., Habermas and Modernity, Dales Brewery:
Polity Press, 1985.
Cassirer, Ernst, An Essay on Man: An Introduction to a Philosophy of
Human Culture,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2.
Cassirer, Ernst, Determinism and Indeterminism in Modern Physics:
103
Historical and Systematic Studies of the Problem Causality, O.
Theodor Benfey tran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6.
Cassirer, Ernst, Language and Myth, trans. by Susanne K. Langer,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1946.
Cassirer, Ernst, The Philosophy of Symbolic Forms Volume 1: Language,
trans. by Ralph Manheim,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0.
Cassirer, Ernst, The Philosophy of Symbolic Forms Volume 2: Mythical
Thought, trans. by Ralph Manheim,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4.
Cassirer, Ernst, The Philosophy of Symbolic Forms Volume 3: The
Phenomenology of Knowledge, trans. by Ralph Manheim,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3.
Edman, Irwin, The Philosophy of Schopenhauer, 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 Inc., 1956.
Foster, Hal ed., Postmodern Culture, London: Pluto Press, 1987.
Habermas, Jürgen, 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 trans. by Jeremy J.
Shapiro, Boston: Beacon Press, 1971.
Habermas, Jürgen,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
Frederick Lawrence tran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87.
Habermas, Jürgen,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 trans by
Frederick Lawrence, Massachusetts: Polity Press,1987.
Habermas, Jürgen,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Volume 1:
Reason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of Society, trans. by Thomas
McCarthy, Boston: Beacon Press, 1984.
Habermas, Jürgen,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Volume 2:
Lifeworld and System: A Critique of Functionalist Reason, trans. by
Thomas McCarthy, Dales Brewery: Polity Press, 1987.
Jay, Martin, The Dialectical Imagination: a history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and the Institute of Social Research, 1923-1950,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Jay, Martin, The Dialectical Imagination: A History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and the Institute of Social Research, 1923-1950,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Kroeber, A. L. And Kluckhohn, Clyde, 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Cambridge: Mass, 1952.
Levenson, Joseph R., 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A Trilogy:
Volume One: The Problem of Intellectual Continuity, Volume Two: The
Problem of Monarchical Decay, Volume Three: The Problem of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5.
Rogers, Carl R., A Way of Being,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80.
Scheler, Max, Man’s Place in Nature, trans. by Hans Meyerhoff, New
York: The Noonday Press, 1979.
Schilpp, Paul Arthur ed., The Philosophy of Ernst Cassirer, , Evanston,
Illinois: The Library of Living Philosophers, Inc., 1949.
Sorokin, Pitirim A., Social Philosophies of An Age of Crisis, Boston:
The Beacon Press, 1951.
Sorokin, Pitirim A., The Crisis of Our Age, Oxford: Oneworld
Publications Ltd., 1992.
Tillich, Paul, Paul Tillich Main Works v.2.— Writings in the Philosophy
of Culture , ed. by Michael Palmer,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1990.
White, Hayden, Metahistory: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5.
論文全文檔清單如下︰
1.電子全文(358.051K)
(電子全文 已開放)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