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29.247.19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蘇子媖
作者(外文):Tzu-ying Su
論文名稱:論「菁英儒學」與「庶民儒學」在臺灣的相容與隔閡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mpatibility and Estrangement of "Elite Confucianism" and "Vulgar Confucianism" in Taiwan
指導教授:蕭振邦
指導教授(外文):Jenn-bang Shiau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號:981404004
出版年:103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9
中文關鍵詞:臺灣儒學場域東亞儒學菁英儒學庶民儒學
外文關鍵詞:ConfucianismFieldpermitsEast Asian ConfucianismElite ConfucianismVulgar Confucianism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2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6
  • 收藏收藏:0
就歷史發展而言,1949~1960年儒學是真的在臺灣的,因為那是對之於中國大陸提倡的馬列、共產主義。但80年代後期,中國大陸隨著經濟改革漸漸開放,他們也轉而回頭研究起儒學,先不管其背後目的是為政治,或是為學術。2000年後,新一輩文化大革命之後出生的學界新秀,其對中國哲學的研究也逐漸有了成績,加上地利之便,世界很自然的將中國哲學與中國大陸畫上等號,那臺灣的儒學學者,其位何處?
陳昭瑛教授在《臺灣儒學》 序中提到:

把臺灣儒學當作一個新的論述提出來,固然有為儒學研究別開生面的企圖,但也是為了解決筆者內心深處的臺灣情感和中國情感如何安頓的問題。……臺灣儒學的提法體現的是根源意識,本土意識,而他所印證的則是儒學的普世性。儒學的臺灣版或說臺灣的儒學經驗,體現的正是臺灣的本土和儒學的普世性的結合。

「臺灣儒學」這名詞概念首先由陳昭瑛教授提出,正如她在書中序文所言,這「臺灣儒學」的問題釐清正是對於臺灣與中國糾結情感的問題釐清。而本文正是根基於這樣的情懷做為出發點,要處理的問題即是,在同樣屬於儒家文化圈的「東亞」各國之中,面對儒家問題的探討時,臺灣是否能提出地域性的研究價值貢獻。
臺灣在儒學文化這塊其實開出「菁英儒學」與「庶民儒學」兩層文化互動問題。「菁英儒學」所指的是承襲於中國傳統文化而來的這批讀書人,如朱熹、王陽明……等等,「庶民儒學」所指為傳統儒家概念因為地域性而產生通俗的生活文化,如文昌信仰……等等,兩者間的相容與隔閡其實反映了文化、地域、精神特質的問題。
本文以論「菁英儒學」與「庶民儒學」在臺灣的相容與隔閡為論題,首先須釐清「菁英儒學」與「庶民儒學」的概念,由此擴展出去是對於知識份子身份轉換的探討,這是關於縱軸的討論;關於橫軸的討論可由「菁英儒學」與「庶民儒學」交集的臺灣「書院」文化談起,最後導出臺灣在「東亞儒學」的價值與所能開出的主題,以此綜、橫開展構成本論文的全幅圖貌。故要處理的問題有四:一、「菁英儒學」與「庶民儒學」在臺灣的定位。二、焦點、場域所帶出臺灣知識分子的轉變。三、「菁英儒學」與「庶民儒學」的相容與隔閡。四、臺灣儒學在「東亞儒學」中的價值與研究主題。
故本文依著所需處理的四大問題,分為五章討論,最後加以結論之。
Between 1949 and 1960, Confucianism is really in Taiwan, because communism advocated by China, but after 1980, the China open gradually with the economic reforms, they turn back to study Confucianism, whether for political or for academic. Even after 2000, a new generation whom born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philosophy have results gradually, add with historical identity, people draw an equal sign that Chinese philosophy is China , then Confucian scholars in Taiwan, where their academic places are?
Prof. Chen Zhao-ying in the foreword of Taiwan Confucianism mention:

Taiwan Confucianism as a new discourse to mention, of course, is an interesting attempt about the Confucian study, but also solves my inner emotion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Taiwan Confucianism shows the root consciousness, the local consciousness, and universal value of Confucianism. Confucianism in Taiwan shows the combine between local culture and Confucianism universal.

The concept of Taiwan Confucianism first put forward by Prof. Chen Zhao-ying, as she said, this “Taiwan Confucianism” is to solve the tangled emotion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Therefore, my article is according this feeling to start. Then discuss the problems of Taiwan Confucianism.
Taiwan combination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extends the problems between "Elite Confucianism " and " Vulgar Confucianism". "Elite Confucianism" refers to these scholars that inherit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uch as Zhu Xi, Wang Yangming ...... and so on." Vulgar Confucianism" within the meaning of the concept of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arising because of regional popular culture of life .This compatibility and estrangement reflect the issue of cultural, geographical, and ideological.
In my paper, the first should be clarified that the concept of "Elite Confucian" and "Vulgar Confucianism ", thereby extend out the identity transformation for intellectuals. Then discussion the "College" culture which show 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Elite Confucianism" and "Vulgar Confucianism" .Finally export the Taiwan's value in "East Asian Confucianism" and what academic topics can be research.
Therefore, my paper topic is The Compatibility and Estrangement of "Elite Confucianism" and " Vulgar Confucianism" in Taiwan, there are four issues should be discussed: First, the definition of "Elite Confucianism" and "Vulgar Confucianism" in Taiwan. Second, fieldpermit and focus make the changes of Taiwan intellectuals. Third, the compatibility and estrangement of "Elite Confucianism" and "Vulgar Confucianism". Fourth, what value and research direction in "East Asian Confucianism" of Taiwan Confucianism.
So, my paper accord the four issue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o discuss, and finally to the conclusion.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謝

目錄

導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取向
一、問題的起源與發展
二、研究進路
第三節 現有學術研究成果回顧
第四節 內容大要與研究方法
第五節 研究貢獻

第一章 臺灣儒學核心概念之界定
第一節 「菁英儒學」之定義
第二節 「庶民儒學」之定義
第三節 「菁英儒學」與「庶民儒學」之糾結
第四節 由「地域性」看臺灣儒學之特色
結語

第二章 焦點與場域的問題––由「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論之
第一節 中國場域與焦點的說明
第二節 「士」在中國場域中的焦點價值
第三節 「士」區分為仁者、智者所代表的生命態度
第四節 山、水所凸顯的焦點特質
第五節 愛山、愛水在焦點場域中的必然展現
結語

第三章 臺灣儒學精神特質與學術思想的關係––由書院文化論之
第一節 何謂臺灣精神特質
第二節 學術思想與精神特質的兩層「文化親和性」
第三節 臺灣書院的文化樣貌
第四節 「菁英儒學」與「庶民儒學」在臺灣書院所呈現出來的調和
結語

第四章 臺灣儒學的「地域性」價值
第一節 臺灣的文化模型
第二節 臺灣歷史地域性背景
第三節 臺灣儒學文化之重構
第四節 由場域看臺灣在東亞儒學的價值
結語

第五章 臺灣「菁英儒學」與「庶民儒學」之相容
第一節 「菁英儒學」論調之轉向
第二節 「致良知」的「覺民行道」與「庶民儒學」
第三節 「菁英儒學」與「庶民儒學」在臺灣的相容與隔閡
第四節 臺灣儒學能提供世界文化的研究主題
結語

結論

附圖

參考書目
一、 英文專書
David L. Hall, Roger T. Ames, 1987, 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Herbert Fingarette,1972, Confucius : the secular as sacred, New York : Harper & Row.
Hans-Georg Gadamer,2004/12, Truth and Method,2ed,New York: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Jared Diamond,1997, Gun ,Germs ,and Steel, New York: Norton.
Michael Herzfeld,2005,Cultural Intimacy: Social Poetics in the nation-State, New York: Routledge.
Robert Redfield, 1956,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civiliz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二、 外文譯書
班傑明・史華茲(Benjamin I. Schwartz), 程鋼 (譯),劉東 (校),2004,《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第一版。
克雷‧薛基(Clay Shirky),李宇美 (譯),2011/11,《鄉民都來了––無組織的組織力量》,臺北市:貓頭鷹出版,初版。
薩依德(Edward Waefie Said),2002/12,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臺北市:立緒出版,初版。
愛德華‧希爾思(Edward Shils),1992/5,傅堅、呂樂(譯),《論傳統》,臺北市:桂冠圖書,初版一刷。
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洪漢鼎 (譯),1999,《真理與方法》(上、下),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赫伯特.芬格萊特(Herbert Fingarette),彭國翔,張華(譯),2002,《孔子即凡而聖》,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第一版。
江文思(James Behuniak Jr.) 、安樂哲(Roger T. Ames),梁溪 (譯),2005,《孟子心性之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第一版。
馬克思(Karl Marx),199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初版。
傅柯(Michel Foucault),2003,杜小真(編選),《傅柯集》,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初版。
安樂哲(Roger T. Ames),郝大維(David D. Howard),施宗連(譯),劉東(編),1999/9,《漢哲學思維的文化探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第一版。
山繆爾.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周琪 等(譯),1999,《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臺北市:新華出版社,初版。
子安軒邦,2003/7,《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臺北市: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初版。
三、 中文專書
毛子水(集釋),王雲五(編),1986,《論語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初版。
王見川、李世偉,1999,《臺灣的宗教與文化》,臺北市:博揚文化,初版。
王啟宗,1987/6,《臺灣的書院》,臺北市:臺灣省政府新聞處,初版。
王德威,2007,《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市:麥田出版社,初版。
王日根,李宏祺,2007/10,《閩南書院與教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第一版。
史作檉,1988/2,《哲學人類學序論––為中華文化之開拓與探源而作》,新竹市:仰哲出版社,初版。
朱熹,〈與張欽夫〉,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祥(主編),2002/12,《朱子全書》,卷3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一版。
成中英,2001,《合內外之道––儒家哲學論》,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初版。
牟宗三,1979/8《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再版。
───,1982,《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市:學生書局,六版。
───,1985,《圓善論》,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初版。
───,2003,《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市:聯經出版社,初版。
吳海蘭,2010/3,《黃宗羲的經學與史學》,福建:廈門大學,第一版。
李世偉,1999,《日據時代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臺北市:文津出版社,初版。
李兵,2005,《書院教育與科舉制度的關係》,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初版。
李平,2009/8,《韓國儒學史》,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第一版。
李明輝,1994,《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初版。
李弘祺,2005/8,〈傳統中國的學規:試論其社會性及角色〉,《東亞傳統教育與學理學規》,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初版。
李晨陽,2006/6,《多元世界中的儒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初版。
沈清松,2001/4《臺灣精神與文化發展》,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初版。
何清漣,1998,《經濟學與人類關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第一版。
余英時,2004/7,《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市:允晨文化,初版。
───,2004/8,《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三聯書店,一版。
───,2005,《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北京:三聯書局,第一版。
───,2007,《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初版。
───,2008,《中國知識人之史的考察》,廣西:廣西師範大學,第二版。
杜維明,2002,陳靜(譯),《儒教》,臺北市:麥田出版,初版。
───,彭國翔(編譯),2006/8,《儒家傳統語文明對話》,河北:河北人 出版社,初版。
林義正,2010/12,《《周易》《春秋》的詮釋原理與應用》,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初版。
林慶彰,2000/10《日據時期臺灣儒學參考文獻》上下,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初版。
周璽,1993,《彰化縣志》卷12 藝文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一版。
施湘興,1989,《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之研究》,臺北市:正中書局,初版。
郭慶藩(集釋),王孝魚(點校),2010,《莊子集釋‧天下三十三》,北京:中華書局,初版。
陳啟鍾,2009/1,《明清閩南宗族意識的建構與強化》,福建:廈門大學,第一版。
陳昭瑛,1995,《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臺北市:正中書局,初版。
───,1999/7,《臺灣與傳統文化》,臺北市:臺灣書店,初版。
───,2000/3,〈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臺北市:正中書局,初版。
陳來,1994/9,《宋明理學》,臺北市:洪葉文化,初版。
───,2006,〈儒家倫理與中國現代化〉,《傳統與現代––人文主義的視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第一版。
───,2008,《東亞儒學九論》,北京:三聯書店,第一版。
───,2009,《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北京:三聯書局,第一版。
陳其南,1989,《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市:允晨文化,訂正版。
連橫,1992,《臺灣通史》,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初版。
梁漱溟,2010,《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初版。
許倬雲,1984/10,《西周史》,臺北市︰聯經出版社,初版。
───,1993,〈臺灣文化發展軌跡〉,黃俊傑,何寄彰 (編),《臺灣的文化發展》,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初版。
張家麟,2010,《臺灣宗教融合與在地化––以民間宗教儀式為焦點》,臺北市:藍臺出版社,初版。
國家教育研究院,陳恬逸 (校釋),2011/11,《臺灣教育碑記校注》,臺北市:臺灣書房,初版。
張仲禮,李榮昌(譯),1991,《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第一版。
馮爾康,2002/5,《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初版。
勞思光,2000,鄭宗義 (編),《文化問題論集・新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第一版。
───,2002,劉國強(編註),《文化哲學講演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第一版。
───, 2005/10,《新編中國哲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第一版。
鄒廣文,2007,《當代文化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初版。
黃俊傑,2004,《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初版。
───,2005,《東亞儒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初版。
───,2006,《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初版。
黃麗生,2010/5,《邊緣與非漢––儒學極其非主流傳播》,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初版。
葉啟政,1984/3,《社會、文化和知識份子》,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初版。
───,2001,《社會學和本土化》,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一版。
楊念群,1997,《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群體互動的比較研究》,北京:三聯書局,第一版。
鄧洪波,2005/6,《中國書院史》,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初版。
蔡仁厚,1984/12,《孔孟荀哲學》,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初版。
───,2005/5,《新儒家與新世紀》,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初版。
潘朝陽,2001/10,《明清臺灣儒學論》,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初版。
───,2008,《臺灣儒學的傳統與現代》,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初版。
───,2011/4,《儒家的環境空間思想與實踐》,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初版。
劉紀惠,2000/5,《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象徵是閱讀》,臺北市:立緒出版,初版。
劉軍寧,1998,《共和‧民主‧憲政––自由主義思想研究》,上海市:三聯書店,一版。
霍桂桓,2007/10,《文化哲學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第1版。
蕭新煌, 2002《臺灣社會文化典範的轉移》,臺北市:立緒初版,初版。
───, 2005,《蕭新煌的臺灣觀察筆記》,臺北市:新自然主義,初版。
蕭瑞麟,2006/6,《不用數字的研究》,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初版。
蕭振邦,2009,《深層自然主義:《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市:東方人文學術基金會,修訂版。
謝錦桂毓,2011/8,《生命的窗口》,臺北市:麥田出版,初版。
瞿海源,1997,《臺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臺北市:桂冠圖書出版公司,初版。
譚家哲,2006,〈神倫與人倫:西方與中國倫理根源之差異〉,《形上史論》下,臺北市:唐山出版社,第一版。
鍾雲鶯,2008,《清末民初民間儒教對主流儒學的吸收與轉化》,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初版。
四、 英文論文
Chen Shao-hsing, 1956,“Social Chang in Taiwan,”Studia Taiwanica ,NO.1,Taipei: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aiwan Culture, pp.1-20.
五、 翻譯論文
伯格・彼得(Berger, Peter L),1993,〈一個東亞發展的模式:戰後臺灣經驗中的文化因素〉,羅榮渠(主編),《現代化:理論與歷史經驗的再探討》,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一版一刷,頁420-429。
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 1976,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Reprinted by permission of Basic Book, Inc, Publishers. 邱彥彬(譯),吳潛誠 (主編),《文化與社會》(Culture and Society),臺北市:立緒出版,初版,頁382-397。
───, 1988,“The End of Ideology,”Harvard College,pp.369-375。陳志清,吳潛誠(主編),2008,《文化與社會》(Culture and Society),臺北市:立緒出版,初版,頁340-352。
郝大維(David D. Howard),2009/12,〈「分析」在古代中國的意義––一個實用主義的評估〉,姜新艷 (編),《英語世界中的中國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版一刷,207。
朱利安(Francois JULLIEN),卓立(Esther LIN)(譯),2012/9,〈間距與之間:如何思考中歐之間的文化他者性〉,當代儒學國際學術會議:儒學之國際展望,中壢:國立中央大學,頁130-196。
柯若樸(Philip Clart),2002/9,〈「民間儒教」概念之試探:以臺灣儒宗神教為例〉,《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34期,臺北市:中研院近史所,頁31-35。
塔爾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 愛德華・希爾斯(Edward Shils),“Values, Motives and Systems of Actions”,邵毓娟 (譯),吳潛誠 (主編),2008,《文化與社會》(Culture and Society),臺北市:立緒出版,初版,頁52-62。
六、 中文論文
丁仁傑,2004/11,〈論去地域化社會情境中的民間信仰變遷:以會靈山現象背後私人宮壇所扮演的角色為焦點〉,黃麗馨(編),《宗教論述專輯第六輯––民間信仰與神壇篇》,臺北市:內政部,頁41-84。
───,2010/12,〈由「澳法堂」到「天先金龍堂」:漢人民間社區中扶鸞與宗教實踐,重訪《飛鸞》〉,《臺灣人類學刊》第8卷,第3期,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頁1-65。
王明珂,2002/9,〈論攀附:近代炎黃子孫國族建構的古代基礎〉,《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3卷,第3期,臺北市:中央研究院,頁583-624。
牟宗三,1979/3,〈中國哲學的重點何以落在主體性與道德性〉,項維新、劉福增(編),《中國哲學思想論集》,臺北市:牧童出版,初版,101-106。
成中英,1991/5,〈現代儒學建立的基礎:「仁學」與「人學」合一之道〉,周群振(主編),《當代新儒學論文集:內聖篇》,臺北:文津出版社,頁113-145。
汪暉,2008/5,〈現代性問題答問〉,《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紀的終結與90年代》,北京:三聯書局,第一次印刷,頁482-511。
李賢中,2011/7/29,《中國哲學方法論的建構》,臺北市,中國哲學會,東西方學者談哲學研究方法 座談會,頁28。
李崇信,1994,〈臺灣民間宗教信仰的人神崇拜:社會文化層面的哲學省思〉,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
李明輝,2009/7,〈「內聖外王」問題重探〉,周大興(主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展望篇》,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49-88。
冼景炬,2001/5,〈面對新紀元的儒學〉,劉述先(編),《中國文化的檢討與前瞻》,美國:八方文化企業,頁403-427。
吳震,2011/6,〈試說「東亞儒學」何以必要〉,《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8卷第1期,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頁301-320。
───,2010/6,〈對「內聖外王」的一種新詮釋––就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而談〉,《國學學刊》,總第6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頁76-85。
吳汝鈞,2009/7,〈從當代新儒家、京都哲學到純粹動力現象學〉,周大興(主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展望篇》,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12-28。
吳忻怡,2008/12,(成為認同參照的「他者」:朱天心及其相關研究的社會學考察〉,《臺灣社會學刊》第41期,頁1-58。
吳依倫,1996/5,《清代臺灣地區文昌廟的調查研究》,臺北市: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族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林津如,2010/12,〈追尋與徘徊 百年臺灣家庭與親密關係之變遷〉,黃金麟,汪宏倫,黃崇德(主編),《帝國邊緣:臺灣現代性考察》,臺北市:群學出版,一版一刷,頁283-306。
林秀幸,2012/06,(縫隙中的抉擇:地方與國家交鋒下的象徵建構〉,《臺灣社會學刊》第49期,臺北市:臺灣社會學會,頁 103-146。
林朝成,盧其薇,2009/6,〈從鰲峰書院到海東書院:論清代臺灣朱子學的二個向度〉,《東華漢學》,第9期,花蓮:東華大學,頁281-324。
林安梧,2005/10〈當代新儒家與臺灣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北京:第一屆國際儒學高峰會議。
祝平次,2010,〈臺灣當代新儒家倫理學的構成〉,《文化研究》,第10期春季,新竹市: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頁272-281。
徐復觀,1976,〈周初宗教中人文精神的躍動〉,項維新、劉福增(編),《中國哲學思想論集》,臺北市:牧童出版,初版,193-212。
陳來,2003/10,〈從「思想世界」到「歷史世界」––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述評〉,《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76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頁130-139。
傅偉勳,1994,〈文化的民族主義與政治的民族主義––以日本的民族主義為例〉,劉青峰(編),《民族主義與中國現代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初版,頁65-80。
梅廣,2011/12,〈「內聖外王」考略〉,《清華學報》,第41卷,第 4 期,新竹市:清華大學出版社,頁621-667。
彭國翔,2001/12,〈王龍溪的《中鑒錄》及其思想史意義:有關明代儒學思想基調的轉換》,臺北市: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頁59-81。
黃崇憲,2010/12,〈「現代性」的多義性/多重向度〉,黃金麟,汪宏倫,黃崇德(主編),《帝國邊緣:臺灣現代性考察》,臺北市:群學出版,一版一刷,頁27-46。
黃俊傑,1996,〈中國古代儒家思維的方法與其應用〉,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市:正中書局,頁1-34。
───,1999/12,〈從儒家經典詮釋史觀點論解經者的「歷史性」及其相關問題〉,《臺大歷史學報》,第24期,臺北市:臺灣大學歷史系,頁1-28。
黃應貴,2005/11,〈空間、地域與文化〉,跨學科做談會,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楊祖漢,2008/6,〈儒學的宗教性〉,《鵝湖學誌》,第40期,臺北市:鵝湖月刊社,頁75-87。
楊儒賓,2009,〈一九四九的禮讚〉,《思想》,第12期,臺北市:聯經出版社,頁79-85。
楊念群,1997/4,〈儒學內在批評的現實困境––余英時《現代儒學論》簡評〉《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40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頁94-99。
齊偉先,2011/06,(臺灣民間宗教廟宇的「公共性」變遷:臺南府城的廟際場域研究〉,《臺灣社會學刊》第46期,頁 57-114。
趙剛,2009/6,〈以「方法論中國人」超克分斷體制〉,《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5期,臺北市:世新大學臺灣社會研究國際中心,頁141-218。
鄭宗義,2000/3,〈大陸學者的宋明理學研究〉,劉述先(主編),《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中國大陸與臺灣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123-159。
劉振維,2008/6〈臺南海東書院之始末及其基本精神〉,《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6卷,第1期臺中市:朝陽科技大學,頁279-322。
潘朝陽,2007/8,〈儒家影響下的傳統生活世界之空間性〉,《中國語文論譯叢刊》,第21期,韓國:中國語文論譯學,頁77-106。
蕭新煌,1993,〈東亞的發展模式:經驗性探索〉,羅榮渠(主編),《現代化:理論與歷史經驗的再探討》,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一版一刷,頁415。
蕭阿勤,2005/9,(臺灣文學的本土化典範:歷史敘事、策略的本質主義與國家權力),《文化研究期刊》,(創刊號),頁97-145。
賴銀謹,1997,〈臺灣民間信仰的哲學省察 : 以思維方式為進路試探〉,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
謝文郁,2013,〈文明對話模式之爭:普世價值與核心價值〉,《文化研究》,第5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頁23-29。
瞿慎思,2010,〈環境倫理學的行動向度〉,中壢市: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蘇子媖,2011/2,〈先秦儒家道德平實性至形上性之轉向〉,《國際版儒教文化研究》,第15輯,韓國,成均館大學,頁19-44。
───,2011/7/4-8,〈先秦儒家「性」的典範轉移––儒家謙下心態的討論〉,17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ISCP),法國:巴黎。
───,2011/12,〈由創傷檢視圓善〉,《鵝湖月刊》,第438期,臺北市:鵝湖月刊出版社,頁23-35。
顧忠華,2006,〈臺灣的現代性:誰的現代性?哪種現代性?〉,《當代》第221期,頁66-69。
七、 網站資料
John Makeham ,〈林安梧論「新儒學」與「後新儒學」〉,中國儒學網,URL=http://www.confuchina.c
om/07%20xifangzhexue/lin%20anwu%20fangtan.htm。
Ronald Inglehart and Chris Welzel, “The WVS Cultural Map of the World,” WVS Website, URL = htt
p://www.worldvalues survey.org/wvs/articles/folder_published/article_base_54。
Robert M. BELLAH, “Cultural Identity and Asian Modernization”,Cultural Identity and Modernization in Asian Countries:Proceedings of Kokugakuin University Centennial Symposium(Institute for Japanese Culture and Classics Kokugakuin University ,1983),URL =http://www2.kokugakuin.ac.jp/ijcc/wp/cimac/bellah.html。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2006,《禮記.經解》,百家諸子網, URL = http://ctext.org/liji/jing-jie/zh。王陽明,《王陽明集,卷七,文錄四》,是何年,URL = http://www.4hn.org/files/article/html/2/2
326/266703.html。
中國評論新聞網,〈美國文化對臺灣文化發展的影響及對兩岸文化差異的思考〉,URL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5/5/8/7/101558758.html?coluid=63&kindid=0&docid=101558758&mdate=0103141726。
中時電子報討論區,URL =http://forum.chinatimes.com/default.aspx?g=posts&m=394959。
王家驊,1988,〈日本儒學的特色與日本文化〉,《日本問題研究》,第2期,URL = http://bigfish.blo
g.hexun.com.tw/5162814_d.html。
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勱,唐君毅(合撰),2010/06/21,〈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們對中國學術研究及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認識〉,360doc網,UR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621/17/ 1758746_34424140.shtml。
江籓,《國朝漢學師承記,卷八,黃宗羲》,中國古籍全錄網,URL = http://guji.artx.cn/article/48598. html。
朱立熙,〈哈韓反韓,都要知韓〉,臺灣心、韓國情。URL = http://www.ricchu.net/detail.php?rc_id
=1666&rc_stid=14。
李四龍,2012/12,〈論儒釋道「三教合流」的類型》,URL =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1219/0
6/5719126_255003687.shtml。
李明輝,〈儒家傳統與東亞的現代化––從李光耀與彭定康關於「亞洲價值」的爭論談起〉,URL = http://www.eastasia.ntu.edu.tw/re/KONFU25.pdf。
杜維明,2008/2/5〈儒教文化圈與多元現代性〉,卓越講座:哈佛大學燕京學社社長杜維明教授蒞校講學(二)(臺中:東海大學),URL =http://arts.thu.edu.tw/chinese/speech02.html。
林博文,〈臺灣留美熱退燒 在美中國研究 台灣消聲匿跡?〉(臺灣:中國時報,2002/1/6),Website,URL =http://bbs3.nsysu.edu.tw/txtVersion/treasure/sis/M.1053575941.A/M.1053576039.IH.ht
m。
林安伍,2011/06/20,《關于經典詮釋及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一些省察》,新疆哲學社會科學網,URL = http://big5.xjass.com/ll/content/2011-06/20/content_198564.htm。
林俊宏,〈孔子德治思想的開展〉, URL = http://ntupoli.s3.amazonaws.com/wp-content/uploads/201
1/03/Microsoft-Word-%E5%AD%94%E5%AD%90.pdf。
〈保力達B勞動節篇〉,youtube,URL=http://www.youtube.com/watch?v=dS9QW37gd8k&list=PLB
798013A71718747。
〈保力達B漁港篇〉,youtube,URL=http://www.youtube.com/watch?v=H3UZdBgVDPA&list=PLB
798013A71718747。
〈保力達B_2014賀歲廣告〉,youtube,URL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PQWwoejZBc。
陳昭瑛,《儒學在臺灣的移植與發展:從明鄭至日據時代》,URL=http://www.eastasia.ntu.edu.tw/re/
CHENG.pdf。
陳映真,2012,〈美國在臺灣的統治〉,愛思網,URL =http://www.aisixiang.com/data/49361.html。
陳來,2003/10,〈「蒙學」的研究:明清世俗儒家倫理〉(香港:香港城中大學),URL=http://www.cciv.
cityu.edu.hk/content.php?p=info&id=chen_lai。
藤井倫明,〈神儒妙契―山崎闇齋垂加神道中的「心」概念 〉,URL =file:///C:/Users/Administrator/
Downloads/635187501849750000.pdf。
〈累了就回家〉,youtube,URL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BE92GT58_s。
鄒廣文,2008/1,〈「上下求索」的文化哲學〉,中國經濟網,URL = http://big5.ce.cn/gate/big5/cathay.c
e.cn/philo/yw/200801/17/t20080117_14265557_4.shtml。
臺灣的書院,URL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3/C0322500088/singseng/s101.ht
m。
謝居憲,2011,〈釋儒〉,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URL=http://www.ct.taipei.gov.tw/zh-tw/L/Ideology/
Ideology/1/1%7C5.htm。
劉向,《說苑・雜言》47,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URL= http://ctext.org/shuo-yuan/za-yan/zh。
歷史文化學習網,URL =http://www.tmps.hc.edu.tw/school/culture/95-96culture-1/history/smenu_ph
otomenu_smenuid_1375.html。
鍾雲鶯,(一本《大學》,多元解釋 ––民間儒教對《大學》的宗教性解釋),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學術論壇,第二屆一貫道學術研討會,URL=http://iktcds.okhome.com.tw/ezcatfiles/ik
tcds/img/img/213/105009897.pdf。
論文全文檔清單如下︰
1.電子全文連結(3896.619K)
(電子全文 已開放)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