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85.211.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謝金汎
作者(外文):Hsieh, Chin-Fan
論文名稱:自然義的道家氣化宇宙論:以《老子指歸》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Natural Daoist Transformation of the Qi Cosmology:According to the Laozi Zhigui
指導教授:蕭振邦
指導教授(外文):Shiau, Jenn-Bang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號:961404008
出版年:104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3
中文關鍵詞:老子指歸自然氣化宇宙論感應論以「無」釋「道」體驗論
外文關鍵詞:Laozi Zhiguinaturalnesstransformation of the qi cosmologytheory of responseDao as nothingnessfirsthand experienc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1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3
  • 收藏收藏:0
在思想史上,《老子指歸》(以下簡稱「《指歸》」)的「道」義與宇宙論,能上承先秦《老》、《莊》,下開魏晉玄學,為先秦《老》、《莊》到魏晉玄學之間的思想轉變,提供一種說明。嚴遵關心人的生活問題,但是在其「天人相應」的思路下,「道」是人安頓生活的方法。而人認識「道」的方法是「感應」,嚴遵從對萬物總體的觀察中體會出「一」,再依循《老子.第42章》「道生一」的宇宙論脈絡溯源推論出「道」。進而,根據「一」開展整套的宇宙論思想。嚴遵所談的人事思想,都是從「道」或「宇宙論」談起,因此,若要判定《指歸》在思想史上的定位與價值,最佳的根據就是《指歸》中的「道」義與宇宙論。所以本文探究的重點在《指歸》的「道」義與宇宙論,及其體驗「道」的方法:感應論。
本文試圖證成:《指歸》的氣化宇宙論是道家自然義的。因為嚴遵所談之宇宙生成過程中,有「氣」作用其間,所以他的宇宙論是「氣化」宇宙論。因為人「感應」的對象是「萬物之突現性」,亦即是人自身的突現性,所以他的感應思想是「自然的天人感應」形態,而非「神秘的天人感應」形態;他的「感應」義是「體驗」,而非「邏輯推論」。因為他不論是在宇宙論,還是在人事論,都經常強調要「反本」、「無為」與「自然」,所以他的宇宙論與人事論都是道家形態。故可證:嚴遵的宇宙論是:以「自然」義的體驗方式所開展的「道家」「氣化」宇宙論,可簡稱為「自然義的道家氣化宇宙論」。
嚴遵這樣的宇宙論,主要上承《老子》、《莊子》與《淮南子》,他的「道體虛無」 思想又下開王弼以「無」釋「道」的思想,他的「萬物自生」 講法又影響郭象。所以《指歸》實可為先秦《老》、《莊》與魏晉玄學之間的銜接問題提供一種思考方向。又因為:《指歸》思想不只承先啟後,同時又具有特定的漢代思想特徵,所以實可作為先秦《老》、《莊》到魏晉玄學之間過渡時期的一種思想形態之例示。
In the history of thought, the discussions on the Dao and the cosmology in the Laozi Zhigui (The Essential Meaning of the Laozi, abbreviated hereafter as Zhigui) are inherited from the pre-Qin Laozi and Zhuangzi, and are transmitted to the Wei-Jin dark teaching, that is, they stand as a shift going from the thoughts of the former toward the letter. Yan Zun is concerned with human life, but in his teaching of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s” Dao is the method for pacifying human life. The method of knowing the Dao is the “response” (ganying). From the observation of the totality of things Yan Zun realizes the “one”, and then from the cosmology traced back in the statement that “Dao gives birth to one” (Laozi, Ch. 42) he infers the Dao. And then, from the “one”, he develops a system of cosmological thought. The discussion on human affairs by Yan Zun derives from the Dao or the cosmology; therefore, if we want to determine the position and value that the Zhigui has in the history of thought, the best approach is to consider in it the discussion on the Dao and the cosmology. Thus, the main investigat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he discussion of the Dao and the cosmology in the Zhigui, as well as the method of realization of the Dao, the response.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qi cosmology is based on the Daoist concept of naturalness (ziran). It is because Yan Zun discusses the function of the qi in the process of cosmological creation so that his cosmology is call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qi” (qihua) cosmology. And it is because the object of human “response” is the “emergence of the ten thousand things” as well as the human emergence itself so that his response theory is “natural heaven-and-human response” and not “mystical heaven-and-human response” theory. The meaning of the “response” is “firsthand experience” and not “logical inference”. Not only in his cosmology, but also in his theory of human affairs he emphasizes the “returning to the root” (fanben), “non-action” (wuwei) and naturalness (ziran); thus his cosmology and theory of human affairs are strictly Daoist. Therefore it can be shown that Yan Zun’s cosmology is a cosmology that uses the experiencing of the naturalness as a method to develop a Daoist transformation of the qi cosmology, which can by styled “a natural Daoist transformation of the qi cosmology”.
The cosmology that Yan Zun develops is inherited from the Laozi, the Zhuangzi and the Huainanzi. His teaching that the substance of the Dao is empty is transmitted to Wang Bi who claims that Dao is nothingness; his theory of self-creation of the ten thousand things also influenced Guo Xiang. Thus, Zhigui is a link between the pre-Qin Laozi and Zhuangzi and the Wei-Jin dark teaching, providing a direction of the line of thought. Moreover, the thought of Zhigui does not only continue from the past to the future, also it contains peculiar characteristic of the Han dynasty thought, so it can be considered as a true example of a kind of thought of a transitional period between the pre-Qin and Wei-Jin Daoist thoughts.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誌謝………………………………………………………………………………iv
目錄……………………………………………………………………………viii
導論…………………………………………………………………………………1
一.嚴遵與《老子指歸》…………………………………………………………1
二.研究動機與目的………………………………………………………………3
三.研究現況之省察………………………………………………………………6
(一)氣化宇宙論研究現況………………………………………………………6
(二)感應思想研究現況…………………………………………………………9
(三)學位論文成果回顧………………………………………………………11
(四)研究現況總結……………………………………………………………17
四.研究方法、步驟與範圍……………………………………………………18
五.章節安排……………………………………………………………………22
第一章漢代宇宙論與感應論的基本形態………………………………………24
前言………………………………………………………………………………24
一.氣化宇宙論的由來…………………………………………………………25
二.漢代氣化宇宙論探究………………………………………………………35
三.天人感應與自然感應………………………………………………………45
(一)兩種形態的天人感應思想………………………………………………45
(二)自然感應…………………………………………………………………50
結語………………………………………………………………………………54
第二章《老子指歸》的氣化宇宙論……………………………………………55
前言………………………………………………………………………………55
一.論天道………………………………………………………………………55
二.自然的天人感應……………………………………………………………71
三.宇宙的生成過程……………………………………………………………85
結語………………………………………………………………………………107
第三章《老子指歸》在思想史上的定位與價值………………………………109
前言………………………………………………………………………………109
一.《老子指歸》的漢代思想特徵……………………………………………109
二.《老子指歸》對魏晉玄學的影響…………………………………………119
三.《老子指歸》在思想史上的定位與價值…………………………………128
結語………………………………………………………………………………135
結論………………………………………………………………………………138
參考文獻…………………………………………………………………………147
參考文獻(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專書
王卡(點校),1997/10,《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版2刷。
王青,1998,《漢朝的本土宗教與神話》,臺北市:洪葉文化,初版。
王邦雄,陳德和(合著),2007/12,《老莊與人生》,臺北縣蘆洲市:空大,初版。
───,2010/04,《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臺北市:遠流,初版2刷。
───,2011/6,《老子十二講》,臺北市:遠流,初版2刷。
───,2013/5,《莊子內七篇.外秋水.雜天下的現代解讀》,臺北市:遠流,初版。
王弼,1983/9,《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老子道德經注》,臺北市:華正書局,初版。
王聘珍,1986/04,《大戴禮記解詁》,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初版。
王德有, 1989/10,《道旨論》,齊魯書社,初版二刷。
───, 2004,《老子指歸譯注》,北京:商務印書館,1版1刷。
王守謙、金秀珍、王鳳春(譯註),左丘明(原著),1996,《春秋左傳.下冊》,臺北市:台灣古籍出版,初版。
牟宗三,1970,《心體與性體.第一冊》,臺北市:正中書局,臺初版。
───,1970/6,《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書局,再版。
───,2003,《牟宗三先生全集.29.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市 : 聯經,初版。
仲長統,1985,《仲長統論.桓子新論》,北京:中華書局,新一版。
呂思勉,1985,《先秦學術概論》,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版。
朱維煥,2000,《周易經傳象義闡釋》,臺北市:臺灣學生,增訂版。
朱熹,2002/03,《四書章句集註》,臺北市:鵝湖出版社,初版6刷。
李昉(編纂),1968,《太平御覽》,臺北市:臺灣商務,初版。
李勉(註譯),1998,《管子今註今譯.上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初版。
───,1998,《管子今註今譯.下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初版。
易中天(注譯),1995/11,《新譯國語讀本》,臺北市:三民,初版。
吳汝鈞,1998/6,《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臺北市:文津,初版1刷。
───,2013/7,《宗教世界與世界宗教》,臺北市:臺灣學生,初版。
吳怡,1981/4,《中國哲學的生命和方法》,臺北市:東大,初版。
───,1996,《新譯老子解義》,臺北市:三民,再版。
───,2009,《中國哲學發展史》(臺北市:三民,4版1刷。
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1994,《論語注疏.上冊.述而》,臺北市:子峰文教基金會。
林品石(註譯),2011/1,《呂氏春秋今註今譯.上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版1刷。
林聰舜(導讀),郭象(原注),《莊子(上).齊物論》,臺北市:金楓出版社。
金春峰,1997,《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修訂版。
南懷瑾,徐芹庭(註譯),1999,《周易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修訂版11刷。
范良光,1990/4,《易傳道德的形上學》,臺北市:臺灣商務,2版。
范壽康,1936/6,《魏晉之清談》,商務印書館,初版。
唐君毅,1977,《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市:臺灣學生,修訂再版(臺初版)。
───,1986/09,《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全集校訂版。
───,1986/10,《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臺北市:學生書局,全集校訂版。
───,1990,《哲學論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校訂版。
───,1996/3,《人生之體驗續編》,臺北市:台灣學生,全集校訂版2刷。
高明(註譯),1993,《大戴禮記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修訂版三刷。
馬植杰,1997/11,《三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版2刷。
徐復觀,1969,《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市:臺灣商務,初版。
───,1989/9,《兩漢思想史.卷二》,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初版4刷。
祝瑞開,1989/06,《兩漢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版1刷。
許抗生,1989/07,《魏晉玄學史》,陝西:陝西師大出版社。
許朝陽,2008/6,《橘枳之辨:中國哲學的名與實》,臺北市:洪葉文化,初版。
陳鼓應,1993,《老莊新論》,臺北市:五南,初版。
───(註譯),1999,《莊子今註今譯.上冊》,臺北市:臺灣商務,修訂版。
───(註譯),1999,《莊子今註今譯.下冊》,臺北市:臺灣商務,修訂版。
───(註譯),2000/3,《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市:臺灣商務,3次修訂版1刷。
───,2003,《管子四篇詮釋:稷下道家代表作》,臺北市:三民,初版一刷。
陳麗桂,1991,《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市:聯經,初版。
───,1997,《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市:文津,初版。
───(校注),2002,《新編淮南子.上冊》,臺北市:編譯館,初版。
黃巽齋,吳慶峰(譯注),1999,《申鑒潛夫論譯注.潛夫論譯注》,臺北市:建安,初版。
莊耀郎,1998,《郭象玄學》,臺北市:里仁,初版。
馮友蘭,1993,《中國哲學史.上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增訂臺一版。
程宜山,1986,《中國古代元氣學說》,湖北人民出版社,一版一刷。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市:三民,1995/8,增訂8版)
曾春海(主編),2005,《中國哲學概論》,臺北市:五南,初版。
───,2008/2,《兩漢魏晉哲學史》,臺北市:五南,三版。
惠棟(撰),1987/06,《太上感應篇注》,臺北市:新文豐,台一版。
張立文(主編),1994,《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氣》,臺北市:漢興,初版。
張金泉(注譯),2011,《新譯張載文選》,臺北市:三民,初版1刷。
張湛(注),1992/06,《列子》,上海書店,1版2刷。
張衡,1968,《靈憲》,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傅佩榮,2006,《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臺北市:天下遠見,1版。
董俊彥,1989,《桓子新論研究》,臺北市:文津。
趙雅博,2001/10,《秦漢思想批判史(下冊)》,臺北市:文景書局,初版。
賈誼,1985,《新書》,北京:中華書局,新一版。
揚雄(撰);司馬光(集注);劉韶軍(點校),2005/03,《太玄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版3刷。
楊家駱(主編),1967,《鶡冠子解》,臺北市:世界,再版。
楊儒賓(主編),1993,《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市:巨流,一版。
鄭志明,2012/08,《當代宗教觀與生死學》,臺北市:文津,初版。
鄧紅,2008,《董仲舒思想研究》,臺北市:文津,初版。
劉固盛,2008/12,《道教老學史》,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版1刷。
劉玲娣,2012/01,《漢魏六朝老學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版1刷。
蕭振邦,2009,《深層自然主義:《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市: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修訂版。
黎靖德(編),1986/12,《朱子語類.8》,臺北市:文津。
蔣麗梅,2012/09,《王弼《老子注》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版1刷。
賴炎元(註譯),1992/11,《春秋繁露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初版3刷。
錢穆,《中國思想史》,(《錢賓四先生全集》24,臺北市:聯經。
龍晦、徐湘靈、王春淑、廖勇(譯注),1999,《太平經全譯.下》,貴州人民出版社,1版1刷。
韓復智(註譯),王充(原著),2005/04,《論衡今註今譯.下冊》,臺北市:編譯館,初版。
饒宗頤,1991/11,《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版1刷。
嚴可均(輯),2012/01,《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版9刷。
嚴遵(撰);樊波成(校箋),2013/08,《老子指歸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版1刷。

二.期刊論文
王德有,1985,〈嚴君平《老子指歸》真偽考辨〉,《齊魯學刊》第4期。
尹振環,1990,〈《老子》古本的分章〉,《貴州文史叢刊》第3期。
杜保瑞,2002/10,〈嚴君平《老子指歸》哲學體系的方法論檢討〉,《哲學與文化》第341期。
李增,2003/09,〈論河上公注老之氣化宇宙觀特色〉,《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9期。
那薇,1988,〈試析嚴君平的直覺思維〉,《哲學研究》第10期。
林俊宏,2004/12,〈《老子指歸》之政治思想試論〉,《政治科學論叢》第22期。
林俊宏,2005/12,〈《老子想爾注》之政治思想試論〉,《政治科學論叢》第26期。
林麗真,2000/05,〈王弼玄學與黃老學的基本歧異〉,《臺大中文學報》第12期。
周玲,〈《老子指歸》與兩漢之際「道」觀念的新變化〉,《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季刊)2010年第2期(總第18期)
周桂鈿,1992/01,〈「反天人感應說」的暗流〉,《中國文化月刊》第147期。
吳儀鳳,1998/02,〈《老子》王弼注、河上公注、嚴遵《道德指歸》三家注本比較〉,《孔孟月刊》第36卷第6期。
胡健財,1988/04,〈孔孟「心性論」與董仲舒「天人感應」說之比較研究〉,《孔孟學報》第55期。
倪天蕙,1980/10,〈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孔孟月刊》第19卷第2期。
祝瑞開,1988,〈嚴遵哲學:魏晉玄學的先聲〉,《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第5期。
高懷民,1994/05,〈西漢形上學的奇葩──易緯氣化宇宙思想體系的形成及義蘊〉,《東吳哲學傳習錄》第三期。
曾怡菁,1997/06,〈解讀董仲舒之天人感應思想〉,《史學會刊》第41期。
陳廷湘,1994/06,〈存在的焦慮與「天人感應」〉,《中國文化月刊》第176期。
陳鼓應,2000/06,〈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論道家在秦漢哲學史上的地位〉,《文史哲學報》第52期。
陳靜,2005/08,〈《淮南子》學派歸屬論辨:兼論漢初的思想融合〉,《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兩漢論文集.第二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出版)
陳麗桂,2001,〈《老子指歸》的聖人論〉,《中國學術年刊》第22期,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2006/08,〈先秦儒道的氣論與黃老之學〉,《哲學與文化》第33卷第8期。
張永儁,2006/08,〈莊子泛神論的自然觀對張橫渠氣論哲學的影響〉,《哲學與文化》第33卷第8期。
張濤,1999,〈嚴遵易學思想淺析〉,《內蒙古師大學報》第3期。
傅偉勳,1990,〈創造的詮釋學及其應用:中國哲學方法論建構試論之一〉,《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臺北:東大,初版。
趙中偉,1998/11,〈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張載氣化宇宙論探析〉,《輔仁國文學報》第13期。
趙景飛,2011,〈《老子指歸》「有無一體」論初探〉,《船山學刊》第2期(復總第80期)。
鄧秀梅,2008/01,〈道德主體如何與氣化諧和相即之論析〉,《當代儒學研究》第3期。
蔡振豐,2000/06,〈嚴遵、河上公、王弼三家《老子》注的詮釋方法及其對道的理解〉,《文史哲學報》第52期,臺灣大學文學院。
鄭基良,2002/12,〈氣化論初探〉,《空大人文學報》第11期。
劉玲娣,2007/07,〈漢代老子宇宙觀的黃老色彩:以《老子指歸》為例〉,《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4 期。
劉笑敢,2005/03,〈經典詮釋中的兩種內在定向及其外化:以王弼《老子注》與郭象《莊子注》為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6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蕭振邦,2013/12,〈《老子道德經》思想的文化衝浪〉,《宗教哲學》季刊第65-66期。
───,2014/10,〈析評〈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論司空圖的《詩品》〉〉,103學年度第一學期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中國美學研究」課程講義。
賴貴三,2005,〈兩漢易學「氣化宇宙論」思想探析〉,《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兩漢論文集.第二屆》,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編輯,初版。
顏國明,2001/09,〈朱子闢老子平議:以「老子即楊墨」與「老子是權謀法術」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14期)
羅光,1978/09,〈中國哲學的基本概念––第二講:書經、詩經以及後代儒家的「天」〉,《哲學與文化》第5卷第9期。
羅因,2010/05,〈戰國秦漢幾種《老子》注養生思想的遞變:從全身保身、精神境界、技術化導向到宗教教訓的發展〉,《東吳中文學報》第19期。

三.學位論文
呂潔(研撰),劉學智(指導),2007/05,《嚴君平《老子指歸》道論思想研究》,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哲學專業碩士論文。
林宣佑(研撰),陳福濱(指導),2005,《兩漢《老子》注中之「道論」研究-以《河上公注》、《指歸》、《想爾注》為論》,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義堯(研撰),陳麗桂(指導),2007/06,《嚴遵《老子指歸》義理析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陳慧娟(撰),林文欽(指導),2010/05,《兩漢三家《老子》注養生思想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陳儷文(研撰),曾春海(指導),1997/06,《《老子指歸》一書道涵義之探索》,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張盈秋(研撰),林俊宏(指導),2005,《《老子指歸》的政治觀》,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為博(研撰),陳麗桂(指導),2000/05,《嚴遵《老子指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雁菁(研撰),江建俊(指導),2012/06,《《想爾注》、《河上公注》、王弼《老子注》「道論」比較:兼與五斗米道經系之探微》,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論文全文檔清單如下︰
1.電子全文連結(2686.876K)
(電子全文 已開放)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