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5.63.13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楊翠筠
作者(外文):YANG, TSUI-YUN
論文名稱:安心之道探究--以《大乘起信論》為依據的哲學詮釋
指導教授:蕭振邦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號:961404004
出版年:105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7
中文關鍵詞:安心安心之道幸福眾生心( 一心)二門《大乘起信論》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1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安心之道探究─ ─ 以《大乘起信論》為依據的哲學詮釋
摘要
本文研究的議題「安心之道」,反思由人生三大哲學問題:人生從何
來? 人死從何去? 人一期的生命應該如何安頓? 產生眾生諸不安, 為解
除眾生不安, 進而探究不安消除的方法。該議題在國內學術界、前賢尚
未被關注過, 表示該論題具足前瞻性與可研議性。
「安心之道」雖為佛學議題, 以《大乘起信論》為研究素材, 然筆
者擬跨出佛學經論傳統義理探究之氛圍, 進行哲學性的詮釋工作, 而給
出較全面的關照。採用之研究方法為筆者自創之標異雙照法及蕭振邦所
創之中介嵌結法, 交互運用於全論之書寫。
完成最為重要之研究成果, 即安心法門欲達到之目的有二: 世俗諦
的今生幸福、後世幸福( 第一義諦的究竟涅槃), 透過《起信論》一心、
二門、三大、四信、五行的完整理論, 使眾生具足信、解、行、證, 得
以實踐地檢證安心的方法, 並達成安心的目的。其次, 本文主要工作並
非證成《起信論》提供的安心法門的合理性與可行性。安心的方法重在
實踐地檢證, 不在證成理論的合法性。
通過本論對安心之道的探究, 展現佛學議題研究新的範式, 提供學
界對佛學義理作不同形式的探討, 激發創意思考, 建立新穎的風格。
The topic of this essay, “The Way to be at Peace,” focuses on the three big philosophic questions of a life: where are we from? Where will we go when we die? How to settle down our lives? The three questions make people uneasy and this essay aims to relieve people’s anxiety and explore the way to eliminate the anxiety. This topic is rarely discussed among the domestic academic field and the honorable fellows; it should be prospective and worthy to study.
  Although “The Way to be at Peace” is a Buddhist issue based on “Mahayanasraddhotpada,” the auther tries to exceed the limit of the traditional literal and 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Buddhism sutra books and make a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from a more thorough perspective. The research approach taken by this essay mingles the “contrast-cross examination” created by the author himself with the method of “Intermediate Connection” created by Hsiao Chen-ban.
  The most important consequence of this essay is to achieve the two purposes of pacifying the mind: for the conventional reality, pursue the happiness of this life and the happiness of the subsequent lives (i.e., the ultimate Nirvana under the premium truth). With the integral theory of one heart, two doors, three greats, four beliefs, and five practices under the Mahayanasraddhotpada, all living creatures could have the faith, understanding, action, and verification to substantially examine the way to stay in peace and achieves the goal of being peaceful. On a separate note,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essay is not to substantiate the rational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way to pacifying the mind provided by the Mahayanasraddhotpada; the way to be at peace focuses on practice and performance, not on the substantiation of the legitimacy of theories.
  From the study of the way of pacifying mind, this essay illustrates a new research model and proposes a different type of approach to explore the meaning and philosophy of Buddhism issues, inspires creativity and thinking, and formulates a new fashion.
目 錄
頁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ii
目錄 ……………………………………………………………………………iii
導論 ………………………………………………………………………………1
前言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學術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現況與文獻回顧……………………………………………4
一、前人研究成果 …………………………………………………5
二、類相關文獻回顧與探討 …………………………………………6
(一)專書 ………………………………………………………6
(二)期刊………………………………………………………19
(三)碩博士論文 ……………………………………………21
第三節 問題的提出 ……………………………………………………23
一、釐清問題 ………………………………………………………23
二、概念的詮解………………………………………………………24
(一)心的意義 ………………………………………………24
(二)安心釋義…………………………………………………26
(三)詮釋安心之道……………………………………………27
三、本論研究之文獻…………………………………………………31
(一)以《倫理學與幸福人生》、《大乘起信論》為研究素材之
緣由………………………………………………………31
(二)《大乘起信論》作為本文研究文獻 ……………………36
第四節 研究方法…………………………………………………………37
一、觀點設限 ………………………………………………………37
二、特殊方法…………………………………………………………37
(一)常用型式 ………………………………………………37
(二)特別型式 ………………………………………………38
第五節 本文研究進路與章節架構 ……………………………………41
一、研究步驟 …………………………………………………………41
二、章節內容 ………………………………………………………43
結語 ………………………………………………………………………46
一、本論達成之目標 …………………………………………………46
二、回 顧 本 文 的 限 制 … … … … … … … … … … … … … … … … … … …48
第一章由 E. J. Bond 的幸福觀審視研究最佳視點………………………52
前言 ………………………………………………………………………52
第一節 社群公共論 …………………………………………………57
第二節 適合眾人最美好的生活 …………………………………………64
第三節 幸福人生的反思…………………………………………………73
結語…………………………………………………………………………78
第二章從佛教的觀點探討獲致幸福之道………………………………………81
前言…………………………………………………………………………81
第一節 問題的釐清………………………………………………………82
第二節 幸福的定位………………………………………………………88
第三節 造成不幸福的成因 ……………………………………………98
第四節 我們還能幸福嗎? ……………………………………………105
結語 ………………………………………………………………………110
第三章《大乘起信論》所提供的解題之道 …………………………………111
前言 ………………………………………………………………………111
第一節《大乘起信論》在佛教經論中的地位 …………………………111
一 宗判說……………………………………………………………112
二 諸宗說……………………………………………………………113
三 判教說……………………………………………………………114
四 緣起說……………………………………………………………116
第二節 由三法透顯安心法門的重要性 ………………………………118
一 詮釋三法…………………………………………………………118
(一)總述 ………………………………………………………118
(二)別說三法 …………………………………………………121
第三節 解困之道正解 …………………………………………………128
一 造論因緣示安心目的……………………………………………128
二 解釋分三義析解安心法門………………………………………131
(一)顯示正義 …………………………………………………131
(二)對治邪執 …………………………………………………133
(三)分別發趣道相 ……………………………………………135
第四節 《起信論》提供的安心法門……………………………………137
結語 ………………………………………………………………………143
第四章時代病痛與解困方案 …………………………………………………146
前言 ………………………………………………………………………146
第一節 闡釋正義諸面相與形成忽視的社會問題之根源 ……………146
一 正義的分類………………………………………………………147
二 形成忽視的社會問題之根源……………………………………151
第二節 二十一世紀的諸難題 …………………………………………154
一 天災………………………………………………………………154
二 人類創造的災禍…………………………………………………161
三 不同形式的苦呈現時代的各種問題……………………………165
第三節 解消人類製造的各種痛苦 ……………………………………168
一 佛陀演說教法所具的六妙德……………………………………168
二 《起信論》提供的除苦之道……………………………………170
結語 ………………………………………………………………………177
結論 ……………………………………………………………………………179
第一節 本論完成的研究成果 …………………………………………179
第二節 本論未竟的研究…………………………………………………183
參考文獻 ……………………………………………………………………185
參考文獻
一、專書
(一)中文書目(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大正新修大藏經三十二冊,1666 經,1992,《大乘起信論》,臺北市:宏願出
版社。
大川隆法,2012/12,《孔子的幸福論與老莊的本心》,臺北市:信實文化行銷
公司,初版。
于施洋(譯),Fernando Savater,2012/06,《對與錯的人生邏輯課》,臺北市:
漫遊者文化事業公司,初版 9 刷第 1 次。
清.王先謙,2008/10,《莊子集解》,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九限公司,五版
4 刷 。
王叔岷,2007/6,《莊子校詮》,北京市:中華書局,1 版 1 刷 。
王思迅主編,Robert Audi 主編,2002/7,劍橋哲學辭典(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臺北市: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公司出
版,初版。
田養民,1978/8,《大乘起信論如來藏緣起之研究》,臺北市:吉豐印製有限
公司,中文初版。
李瑞全,2000,《儒家生命倫理學》,臺北市:鵝湖出版社,再版。
李淑珺·江 暖(譯),David D. Burns(著),2000/10,《快樂的十日課──從憂鬱到
快樂的十個步驟》,臺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1 刷 。
西田幾多郎,2010/11,《善的研究》,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 版 7 刷。
朱衣(譯),達賴喇嘛(著),2006/4,《快樂——達賴喇嘛的人生智慧》,臺
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公司,2 版 26 刷 。
186
成明(編譯),[美]馬斯洛(著),2003/8,《馬斯洛人本哲學》,北京市:九
州出版社,1 版 1 刷 。
江翰雯/德噶翻譯小組(譯),詠給·明就仁波切(著),2012/2,《世界上最
快樂的人》,臺北市:橡實文化事業公司,初版 34 刷。
汪少倫,1979/12,《人類幸福之路──多元中道主義》,臺北市:臺灣新生印刷
廠,再版。
宋繼杰(譯), A. MacIntyre,( 著),2008/5,《追尋美德:道德理論研究》,江
蘇:譯林出版社,1 版 1 刷。
何懷宏,2002/10,《倫理學是什麼》,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初 版 1 刷 。
苗力田譯,1992,《尼各馬科倫理學》,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苗力田主編,1992,《亞里士多德全集》,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林火旺,2004/2,《倫理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版 1
刷 。
林 火 旺,2011/05,《通往幸福的8堂課》,臺 北 市:環 遊 世 界 股 份 公 司,初 版 。
林宏濤(譯),阿馬蒂亞·沈恩(Amartya Sen 著 ),2013/8,《正義的理念》,
臺北市:商周出版/城邦文化事業公司,初版。
姚大志,2007/10,《何謂正義: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研究》,北京市:人民出版
社 ,1 版 1 刷 。
洪如玉.王俊斌.黃蒮(譯),E. J. Bond(著),2012/8,《倫理學與幸福人
生:道德哲學導論》,臺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初版 1 刷 。
周伯恆(譯),Harry J. Gensler(著),1999/04,《倫理學入門》,臺北市:初
版 1 刷 。
187
周和君譯, Jack Kornfield (著),2012/4,《智慧的心:佛法的心理健康學》,
臺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2 刷 。
易思婷(譯),羅素(Bertrand Russell) 著 ,2013/4,《幸福的征途》,臺北
市:城邦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版 1 刷 。
吳怡,2009/10,《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二
版 2 刷 。
徐子婷.楊雅婷.何景榮(譯),Martha C. Nussbaum(著),2008,《正義的
界限:殘障、全球正義與動物正義》,臺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公司,
初 版 1 刷 。
姚治華(譯),H. Saddhatissa(著),1993/03,《佛教倫理學》,臺北市:黎明
文化事業公司,初版。
清.郭慶藩,2009/8,《莊子集釋》,臺北市: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 版
16 刷 。
陳 宜 中,2014/2,《當代正義論辯》,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初版 2 刷。
陳曉旭(譯),Aristotle(著),2007/08,《尼各馬可倫理學》,北京市: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一版 1 刷 。
陳佳玲(譯),Richard Layard(著),2006/11,《快樂經濟學》,臺北市:經
濟新潮社,初版 1 刷 。
陳兵,2011/8,《佛教心理學》,高雄市: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再版 1 刷 。
陳 鼓 應,2004/3,《莊子今註今譯》,臺 北 市: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
修訂版 4 刷 。
高思謙(譯),亞理斯多德(著),2006/01,《尼各馬科倫理學》,臺北市:臺
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臺二版 1 刷 。
黃慶明(譯),2000,《倫理學講義》,臺北市:有志圖書出版公司,修訂版 1
188
刷 。
黃藿,1996/12,《理性、德行與幸福——亞理斯多德倫理學研究》,臺北市:
臺灣學生書局,初版。
黃建中,1997/11,《比較倫理學》,臺北市:正中書局,臺初版第 9 刷 。
黃有光,1999/5,《經濟與快樂》,臺北市:茂昌圖書公司,一版 1 刷 。
孫效智,1999,《當宗教與道德相遇》,臺北市:台灣書店。
楊百朋.郭之恩(譯),(美)懷特(Nicholas White)著,2011/10,《幸福簡
史 》,北京市:中央編譯出版社,1 版 1 刷 。
萬俊人.吳海針.王今一(譯), A. MacIntyre, (著),1996/05,《誰之正義?
何種合理性?》,北京市:當代中國出版社,1 版 1 刷 。
唐君毅,2006/12,《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 ,1 版 1 刷 。
許 慎(著),段玉裁(注),1994/7,《說文解字》,臺北市:書銘出版事業有限公
司,七版。
曾仰如,2001/2,《亞理斯多德》,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初版 2 刷 。
唐凱麟主編,2001/8,《西方倫理學名著提要》,臺北市:昭明出版社,一版
1 刷 。
智 旭 述,2003/01,《大乘起信論裂網疏》,臺 北 市:財 團 法 人 佛 陀 教 育 基 金 會 ,
重排版。
項慧齡(譯),Renuka Singh (編),達賴喇嘛(著),2002/2,《幸福的修煉》, 臺
北市:橡樹林文化,初版 1 刷 。
傅佩榮編著,2008/08,《柏拉圖》,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初版 3 刷 。
傅偉勳主編,1990/10,《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臺北市:
東大圖書公司,初版。
189
傅佩榮編著,2008/8,《柏拉圖》,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3
刷 。
傅佩榮(譯),柯普斯登(著),1989/03,《西洋哲學史》卷一希臘與羅馬,
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再版。
崔 嵬 等( 譯 ),2013/06,《 智 慧 與 幸 福:論 柏 拉 圖 的〈 厄 庇 諾 米 斯 〉》,北京市:
華夏出版社,1 版 1 刷。
慈誠羅珠堪布,2014/04,《我們為何不幸福》,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 版
1 刷 。
馮 俊 科,2011/1,《西方幸福論──從梭倫到費爾巴哈》,北 京 市:中 華 書 局 ,   
1 版 1 刷 。
蒙 光 俊.簡 君 倫.郭 明 仁(譯),Julia Yang、Alan Milliren、Mark Blaagen(著),
2012/03,《勇氣心理學:阿德勒觀點的健康社會生活》,臺北市:張老師
文化事業公司,初版 3 刷。
劉駿杰(譯),(美)本-沙哈爾(著), ,2013/11,《幸福的方法》,北京市:
中信出版社,1 版 11 刷 。
趙敦華,2007/10,《西方哲學簡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公司,初
版 3 刷 。
廖申白(譯),Henry Sidgwick(著),1995/02,《倫理學方法》,臺北市:淑
馨出版社,初版1刷。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 纂),1988/7,《漢語大字典》,湖北辭書出版社.
四川辭書出版社,1 版 1 刷 。
錢穆,1991/12,《莊老通辨》,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廣梅芳(譯),Todd Michael(著),2005/10,《古老的故事,幸福的奇蹟》,
臺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初版 1 刷 。
190
鄺芷人,2012/10,《理論倫理學前篇:規範倫理學》,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有
限公司,初版 1 刷 。
應奇,1999/11,《社群主義》,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公司,初版 1 刷 。
蕭振邦,2009/10,《深層自然主義:《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市:東
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修訂版。
蕭振邦,1995/10,《在亂世中做人——我讀荀子》,臺北市:漢藝色研文化事
業公司,初版 2 刷 。
豐子愷(譯),湯次了榮(著),2007/4,《大乘起信論新譯》,臺北市:天華出版
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9 刷 。
韓亮(譯),Dan Buettner(著),2012/4,《走!到幸福國找幸福》,臺北市:
大是文化公司,初版。
韓廷傑譯注,2008/04,《新譯大乘起信論》,臺北市:三民書局,二版 1 刷 。
釋星雲,2013/12,《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臺北市:有鹿文化
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5 刷 。
釋星雲,2013/12,《談幸福》,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出版公司,二版 7 刷 。
釋演培,1993/10,《大寶積妙慧童女經講記》,台北市: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一版 3 刷 。
釋印順,1992/05,《如來藏之研究》,臺北市:正聞出版社,修訂一版。
釋聖嚴,1999/12,《戒律學綱要》,臺北市: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二
版 1 刷 。
釋昭慧,1995/11,《佛教倫理學》,臺北市:法界出版社,初版。
釋昭慧,2003/3,《佛教規範倫理學》,臺北市:法界出版社,初版。
顧肅、劉雪梅(譯),[美]濤慕思·博格(Thomas pogge)著,2010/10,《 羅
191
爾斯:生平與正義理論》,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 版 1 刷 。
龔雋,1995/11,《大乘起信論與佛學中國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初版。
龔群(譯),[美]阿拉斯代爾·麥金太爾(著),2003,《倫理學簡史》,北京
市:商務印書館,1 版 1 刷 。
(二)英文書目(依英文字母排序)
Aristotle, 2001, Ethica Nicomachean, in The Basic Works of Aristotle, translated
by W.D. Ross, edited by Richard McKeon, introduction by C. D. C. Reeve ,
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
Aristotle, 1941, The basic works of Aristotle, Edited by Richard McKeon,
Originally publish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Aristotle, 1984, The Nicomachean Ethics, translated by W.D. Ross, revised by J.
O. Urmson, in 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 The Revised Oxford
Translation, ed. by Jonathan Barnes, Vol.2,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ristotle, Nicomachean Ethics, translated by Terence Irwin, Indianapolis :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1985.
Alasdair Macintyre, 1996, A SHORT HISTORY OF ETHICS, A TOUCHSTONE
BOOK Published by Simon and Schuster.
Alasdair Macintyre, 1984, After Virtue , Notre Dame, Indiana: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Alasdair Macintyre, 1988, Whose Justice? Which Rationality? , Manufactur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opyright.
Amartya Sen. 2009, The Idea of Justice, Cambridge, Mass. :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2
Barry Gordon and Lisa Berger, 2003, Intelligent Memory: Improve the Memory
that Makes you Smarter, New York: Viking Penguin.
Bertrand Russell, 2013,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Introduction copyright
2013 by Daniel C. Dennett, New York: publish of W. W. NORTON &
COMPANY.
Chao-hwei Shih, 2014, Buddhist Normative Ethics , Publication by
Dharma-Dhatu .
David Ross, 1975, THE NICOMACHEAN ETHICS OF ARISTOTLE, first
published in 1925.
Dr. David Lykken, June 2000, Happiness: The Nature And Nurture Of Joy And
Contentment, New York: First St. Martin’s Griffin Edition.
Edward J. Bond, 1996, Ethics and Human Well-being: An Introduction to Moral
Philosophy, First published: USA: Blackwell publishers.Anthony Kenny,
1978, The Aristotelian Eth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milton and Huntington Cairns Edith, PLATO: The Collected Dialogues,
euthydemus copyright 1961 by John Clive Graves Rouse.
John Rawls, 1971, A Theory of Justice ,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ondon, England.
Martha Nussbaum and Amartya Sen, November 2003, The Quality of Life , print
publication date: 1993, published to Oxford Scholarship Online.
Martha C. Nussbaum, 2006, Frontiers of Justice: Disability, Nationality, Species
Membership,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ondon, England.
Richard Layard , 2005, Happiness: Lessons form a New Science, New York: The
193
Penguin press.
Steven Pinker and Jacques Mehler (eds.), 1989, Connections and Symbols, Mass.,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二、期刊(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王 萱 茹,2013,〈 正 義、社 會 契 約 論 與 動 物 - 從 修 正「 能 力 進 路 」(capabilities
approach)觀點談起 〉,《應用倫理評論》第 55 期,頁 51-64。
──,2014,〈 動 物 倫 理 學 中 的「 實 然 — — 應 然 問 題 」之 探 究 — — 從 道 德 根 源
探討一可能解決的進路〉,《應用倫理評論》第 56 期,頁 59-76。
王幸麗(譯),Annas Julia(著),2008/04,〈亞里斯多德論德行與幸福〉, 載
於《哲學與文化》第三十五卷第四期,頁 157-170。
尤煌傑,2013/03,〈亞里斯多德論美感經驗〉,載於《哲學與文化》第四十卷
第三期,頁 5-20。
尤淑如,2011/07,〈 試 析 諮 商 中 的「 幸 福 」概 念 與 處 遇 〉,載 於《 哲 學 與 文 化 》
第三十八卷第七期,頁 97-116。
朱建民,〈正義概念的源頭探討〉,《鵝湖月刊》第 406 期,頁 22-28。
──,2000/12,〈由儒家觀點論西方環境倫理學人類中心主義與自然中心主
義的對立〉,《鵝湖學誌》第 25 期,頁 1-40。
杜保瑞,2002/07,〈《大乘起信論》的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普門學報》,
第 10 期,頁 177-222。
何 淑 靜,〈 論 亞 里 斯 多 德 與 孟 子 的「 福 」概 念 〉,《 鵝 湖 月 刊 》第 二 八 卷 第 五 期 ,
頁 17-28。
李凱恩, 2011,〈Singer 動物解放倫理學批判研究〉,《應用倫理評論》第 51
期 。
194
李凱恩,2014,〈Regan 與動物權〉,《應用倫理評論》第 56 期,頁 1-8。
李元治,1999/02,〈《大乘起信論》思想型態之反省與啟示〉,載於《雄中學
報》第 2 期,頁 1-19。
葉保強,2012/04,〈幸福的追尋乃發展之道〉,《應用倫理評論》第 52 期 。
黃蒮,2000/06,〈德行倫理學的復興與當代道德教育〉,《哲學與文化》第二
十七卷第六期,頁 522-531。
陳利權,2002/05,〈論《大乘起信論》的「一心二門」〉,《普門學報》,第 9
期,頁 213-220。
陳鼓應,2009 年,「《莊子》內篇的心學──開放的心靈與審美的心境」,《 哲
學研究》第 2 期,哲學研究雜誌社,頁 25。
陳雅雲.黃惠敏.李育青(譯),陳慈美(校訂),J. Baird Callicott(著),
2000/12,〈保育價值與倫理學〉,《鵝湖學誌》第 25 期,頁 145-187。
陳嘉鳯;周才忠,2012/04,〈臺灣民眾主觀快樂幸福感之樣貌與未來之發展
方向〉,《應用倫理評論》第 52 期,頁 83-113。
傅偉勳,1990/4,〈《大乘起信論》義理新探〉,中華佛學學報第三期,出版。
楊維中,2002/11,〈本體之性與主體之心如何可能合一──《大乘起信論》
心性思想論析〉,《哲學與文化》第 二 十 九 卷 第 十 一 期,頁 999-1008+1060。
鄔昆如,2007/5,〈目的論、幸福論、德行論三合一體系的研究〉,載於《哲
學與文化》,第三十四卷第五期,頁 61-74。
張勻翔,〈論《尼各馬科倫理學》幸福與德行的關係〉,《哲學與文化》第三十
卷第八期,頁 39-58。
張勻翔,2002/05,〈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之快樂論〉,《哲學與文
化》第二十九卷第五期,頁 469-484+487。
趙敏芝,2003/8,〈書評:黃藿《理性、德行與幸福──亞里斯多德倫理學研
195
究 》〉,《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八卷第八期,頁 188。
趙敬邦,2011,〈從應用角度探討佛教「中道」思想對環境倫理的啟示〉,《 應
用倫理評論》第 51 期,頁 1-18。
劉秀春,2013/04〈倫理關照下的人類幸福之概念研究:以美感倫理為幸福底
景,兼談美學作為倫理學之母的可行性〉,《應用倫理評論》第 54 期 。
蕭振邦,2012/04,〈臺灣環境生活品質之幸福指標理念探究──以主觀幸福理
論為進路〉,《應用倫理評論》第 52 期,頁 153-171。
蕭永倫,2000/08,〈 論 評《 尼 各 馬 科 倫 理 學 》之 幸 福 目 的 論 〉,《哲學與文化》
第二十七卷第八期,頁 787-795。
謝易真,2003/09,〈「莊子」「心齋」「坐忘」「朝徹」「 見 獨 」與《 大 乘 起 信 論 》
「 止 觀 」門 之 研 究 與 對 觀 〉,《慈濟技術學院學報》,第 5 期,頁 145-171。
羅光,1994/04,〈幸福的泉源——愛心〉,《 哲 學 與 文 化 》第 二 十 一 卷 第 四 期 ,
頁 288-292。
釋昭慧,2011,〈動物保護的兩大依憑——動保良知與動保論述〉,《應用倫理
評論》第 51 期,頁 123-131。
─ ─,2013,〈「人間佛教」的動保論述〉,《應用倫理評論》第 55 期,頁 15-31。
龔群,2003/08,〈亞里斯多德的德性與社會的關係理論〉,《哲學與文化》第
三十卷第八期,頁 21-38。
三、學位論文(依研究生姓名筆劃排序)
王 萱 茹( 研 撰 ),李 瑞 全( 指 導 ),2014/07,〈 論 納 斯 邦(Martha C. Nussbaum)
的動物正義論-動物倫理爭議的解決〉,國立中央大學哲學所,
博士論文。
吳子正(釋如碩研撰),李瑞全(指導),2015/06,《宋代天台山家山外第二
196
次論諍──以智者大師的原始思想決疑》,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
士論文。
紀俊吉(研撰),邱敏捷(指導),2015,〈釋聖嚴道德教育思想之探究〉, 國
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高民凱(研撰),金樹人(指導),2011/12,〈生涯發展歷程中真實自我的發
現與實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
陳慶元(研撰),唐翼明(指導),2007,〈東晉士人階層玄佛道思想與文化研
究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陳信智(研撰),莊勝義(指導),2013/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追求
社會正義目標的解析──以 Nancy Fraser 重新框架的社會正義理論之應
用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陳小雯(研撰),葉保強(指導),2008,〈旅遊與幸福〉,國立中央大學哲學
所,博士論文。
論文全文檔清單如下︰
1.電子全文連結(15998.913K)
(電子全文不開放)
紙本授權註記:2021/2/1開放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