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7.150.16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林淑文
作者(外文):Shu-Wen Lin
論文名稱:創傷與創造:《莊子》「自然」思想的現代意義
論文名稱(外文):Trauma and Creation: Modern meaning of Zhuang-Tze’s thought of the Nature
指導教授:蕭振邦
指導教授(外文):Jenn-Bang Shiau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號:102184003
出版年:106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8
中文關鍵詞:創傷自然轉化氣化主體感性修養
外文關鍵詞:TraumaNature/self-soTransformationGasificationAesthetic Cultiva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5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9
  • 收藏收藏:0
本論文思考的出發點來自於,我們切身所面臨的一種處境,即:如你我生命中的諸種創傷。然而,整體人類,無論是個體或是團體,面臨此種如災難般與暴力所導致的困境,是否存有克服甚至是超越可能。這種情況的出現,人與自然的關聯是核心。不過,在二十世紀西方哲學的發展中,對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認定與斷裂式的思考模式,所顯現出來的卻是自然概念被邊緣化的傾向。以至於在思考如何面對人類與自然生命之間的危機,及為其調整付出努力時,似乎難以從中獲得其支援。東方哲學思想或許能對此難題提供出可憑藉的哲學奧源,賦予實際解題參考,並以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實踐作為佐證。
本論文透過對《莊子》中「自然」思想的重新詮釋,放在其自我生命與自我修養的哲學性脈絡下,並採取一種自我轉化的觀點,簡言之即是:以主體自身的感受與體驗作為出發點,讓任生命面對自己能對世界萬物有所承擔,並以自身行動作為中介,嵌結哲學化的生活方式與感性修養。貫穿全文的關鍵議題在於:哲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及其相關的美學修養與工夫,有無可能面對「陷入暴力」(幽黯力量)的問題。本論文透過三個面相:個人與歷史創傷經驗,《莊子》「自然」思想重構,以及藝術家或哲學家其技術、技藝與道之能所不能的超越性來試圖回答這問題,並旨在透過對《莊子》「自然」思想的重新詮釋及其轉向自然的思考,來反思人類與自然生命之間的危機,並試著調解其間的緊張與困境,讓創傷治癒的不可能得以轉化並朝向一種生命創造的可能性,以回應現當代生命與生存的議題。
Any kinds of trauma truly appears in our life brings the difficult distress we hard to face,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is dissertation. How a person, a group or whole human beings can or cannot solve the puzzles arise from trauma constitute my main concern. In the development of 20th century Western philosophy, cognition and separated thinking mode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seems to make the concept of nature be marginalized. Therefore, it seems hard to get assistance in them if we expect to think about the puzzl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try to solve it. Maybe Eastern philosophy can provide another reliable philosophical aid, and prove itself is workable by real practices in actual life.
Through re-explanation of Zhuang-Tze’s thought of the nature, and focus on his philosophical context about self- life and self-cultivation, Zhuang-Tze seem to give us a viewpoint of self-transformation. In a word, a kind of view that based on one’s sense and self experience as a starting-point creates any possible links to the nature, and take self-practice as a medium relates philosophical life and aesthetic cultivation. This dissertation has three main discussing aspects: self-trauma and historical trauma, re-explanation of Zhuang-Tze’s thought of the nature, and transcendence of Art or Dao. From these aspects, whether the distress be brought by trauma can be solved by re-explanation of Zhuang-Tze’s thought of the nature, then be transformed as a kind of creation in human life, may provide a possible way to respond modern issue about life and existence.
目 錄

中文提要 Ⅰ
英文提要 Ⅱ
誌 謝 辭 Ⅲ
目錄 Ⅴ
圖 目 錄 Ⅸ
表 目 錄 Ⅹ
導 論 1
前 言 1
第一節 動機與目的 5
一.從一個真實的故事說起 5
二.自我的糾結與重構 9
三.《莊子》的啟發與潛力 13
四.「自然」通道 20
第二節 研究現況與文獻回顧 25
一.「莊子」與「自然」文獻 28
二.「莊子」與「氣」文獻 32
三.綜合分析文獻 3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1
一.觀點設限 41
二.版本與文本詮釋 44
三.跨文化理解與中介嵌結法 47
四.以「體驗論」為策略 49
五.對照參考系 50
六.全文大要 56
第一章 進乎創傷 58
前 言 58
第一節 試論個人創傷 62
一.喪失自我 62
二.無法語言化 64
三.隔閡與溝通障礙 66
小結 68
第二節 再論歷史創傷 68
一.「我」與「我們」的經驗 69
二.雙重他者化的自我認同 73
三.我只說一種語言 75
小結:虛構的鄉愁 81
第三節 穿越創傷如何(不)可能 82
一.現代文明生活之反省 83
二.對哲學與語言之反省 86
三.非語言治療之可能 89
小結 90
結 語 91
第二章 《莊子》自然—氣化 94
前 言 94
第一節 《莊子》「自然」思想 98
一.〈德充符〉的自然思想 100
二.〈應帝王〉的自然思想 105
三.外雜篇的自然思想 112
小結 114
第二節 自然思想與認知語言的弔詭性 115
一.自「我」之「成心」 115
二.「喪我」之「心齋」 116
三.轉化認知模式 119
第三節 自然轉向與氣化論 123
一.天人關係 123
二.自然轉向與主體觀 129
三.自然氣化論 133
結 語 143
第三章 自然美學與工夫 146
前 言 146
第一節 主體與修養工夫 148
一.兩種主體兩種工夫 148
二.養生的兩重性 152
三.緣督以為經 154
第二節 庖丁解牛的工夫與美學 156
一.閒∕間的發現 156
二.間與遊 158
三.間與養生 162
四.庖丁解牛與Markus Raetz現代創作 164
第三節 美學自然—幽黯力量 167
一.莊子美學修養的方式 167
二.《日出時讓悲傷終結》中的幽黯力量美學 168
三.讓創傷轉化為創造——陶人陳九駱側寫 170
小結 175
結 語 176
結 論 178
前 言 178
一.以「吾喪我」對治「喪失自我」的感受 179
二.重釋「縣解」:「倒懸」之解與「懸吊」之不解 180
三.「自然」通道的新解 182
結 語 184
參考資料 185
一.古代典籍 185
二.現代註解本 186
三.專書著作 187
四.期刊、專書論文 197
五.學位論文 203
六.網路資料 204
參考資料
一.古代典籍
1. 宋.朱熹,《周易本義》,2016/07,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初版。
2. 周.左丘明,1980,《國語》,臺北:宏業書局,初版一刷。
3. 明.王夫之,1989/07,《莊子解》,香港:中華書局,1976/03版,1989/07重印。
4. 明.王夫之,1993/08,《船山全集.卷01.周易內傳》,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船山全集》,湖南:嶽麓書社出版,一版一刷。
5. 明.王夫之,1993/08,《船山全集.卷01.周易外傳》,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船山全集》,湖南:嶽麓書社出版,一版一刷。
6. 明.王夫之,1993/08,《船山全集.卷06.讀四書大全》,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船山全集》,湖南:嶽麓書社出版,一版一刷。
7. 明.王夫之,1993/08,《船山全集.卷12.張子正蒙注》,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船山全集》,湖南:嶽麓書社出版,一版一刷。
8. 明.王夫之,1993/08,《船山全集.卷13.老子衍》,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船山全集》,湖南:嶽麓書社出版,一版一刷。
9. 明.王夫之,1993/08,《船山全集.卷13.莊子通》,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船山全集》,湖南:嶽麓書社出版,一版一刷。
10. 明.王夫之,1993/08,《船山全集.卷13.莊子解》,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船山全集》,湖南:嶽麓書社出版,一版一刷。
11. 明.王夫之,1999/07,《船山遺書.卷07》,北京:北京出版社,一版一刷。
12. 明.憨山大師(著),1996/04,《莊子內篇憨山註.老子道德經憨山註》合一冊,臺北:新文豐,初版四刷。
13. 唐.陸德明(撰),吳承仕(疏證),《經典釋文序錄疏證》。
14.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1989,《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文藝印書館,初版十四刷。
15. 晉.劉義慶,1973,《世說新語》,臺北,祥生出版社。
16. 清.王先謙,1985,《莊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
17. 清.郭慶藩(輯),1989/08,《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初版一刷。
18. 漢.司馬遷,日.龍川資言(考證),1989,《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天工書局。
19. 漢.司馬遷,楊家駱(主編),1990,《史記》,臺北,鼎文書局,初版一刷。
20. 漢.河上公,1997,《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
21.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1989,《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初版十四刷。
2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1989,《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臺北:文藝印書館,初版十四刷。
23.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1989,《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初版十四刷。
24. 魏.王弼(注),1997,《老子道德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5. 魏.王弼,晉.韓康佰(注),唐.孔頴達等(正義),1989,《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初版十四刷。
26.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1989,《十三經注疏.倫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初版十四刷。
二.現代註解本
1. 王叔岷,《莊子校詮》(上、中、下冊),1999,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景印三版。
2. 王叔岷,《郭象莊子校注記》,1993/03,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0/01商務印書館初版發行,景印一版。
3. 余培林,《新譯老子讀本》,2003,臺北:三民書局。
4. 吳 怡,1990/04,《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北:三民書局,初版。
5. 南懷瑾、徐芹庭(註譯),2000/08,《周易今註今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修訂版第十二刷。
6. 宣 穎,1978,《莊子南華經解》,臺北:廣文書局。
7. 高 明,1996,《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8. 張默生,1984/10,《莊子新釋》,臺北:洪氏出版社,六版一刷。
9. 陳鼓應,1999,《莊子今註今釋》(上∕下二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修訂版一刷。
10. 陳鼓應,2002/10,《老子今註今釋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三次修訂版三刷。
11. 陳壽昌,1977,《南華真經正義》,臺北:新天地書局,初版。
12. 黃錦鋐,1999/04,《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初版十五刷。
13. 鐘 泰,2002/04(2014/04重印),《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版四刷。
三.專書著作
1. Adorno, Theodor W., 1996, Probleme der Moralphilosophie (herausgegeben von Thomas Schröder),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英譯本:Adorno, Theodor W., 2000, Problems of Moral Philosophy, edited by Thomas Schröder, translated by Rodney Livingstone,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2. Baudrillard, Jean, 1993, The Transparency of Evil: Essays on Extreme Phenomena, translated by James Benedict , London and New York: Veso.
3. Beardsley, Monroe C., 1958, Aesthetics.,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4. Beardsley, Monroe C., 1966, Aesthetics from Classical Greece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Macmillan.
5. Billeter, Jean François, 2002, Leçons sur le Tchouang-Tseu, Paris: Editions Allia.;中文簡體本:〔瑞士〕畢來德(著),宋剛(譯),2009/04,《莊子四講》,北京:中華書局,一版一刷;中文繁體本:〔瑞士〕畢來德(Jean François Billeter)(著),宋剛(譯),2011/10,《莊子四講》,臺北:聯經,初版一刷。
6. Billeter, Jean François, 2006, Contre François Jullien, Paris: Editions Allia.;中文繁體本:〔瑞士〕畢來德(Jean François Billeter)(著),周丹穎(譯),2011/11,《駁于連:目睹中國研究之怪現狀》,高雄:無境文化,初版一刷。
7. Brison, Susan J., 2002, Aftermath. Vilence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Self., Princeton and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8. Christoph Menke, Kraft, Ein Grundbegriff ästhetischer Anthropologie (Frankfurt/M.: Suhrkamp, 2008);英譯本:Gerrit Jackson (trans.), Force: A Fundamental Concept of Aesthetic Anthropology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13).
9. Damisch, Hubert, 1972, Theorie du nuage, Paris: Seuil;英譯本:Hubert Damisch, A Theory of /cloud / : Toward a History of Painting, English translated by Janet Lloyd, 2002,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中譯本:〔法〕余伯特.達彌施(Hubert Damisch)(著),董強(譯),2002,《雲的理論:為了建立一種新的繪畫史》,臺北:揚智文化出版社,初版一刷。
10. Derrida, Jacques, 1972, Position, Paris, ed. Minuit.
11. Derrida, Jacques, 1996, Le Monolinguisme de l’autre, Paris, ed. Galilée.;中譯本:張正平(譯),Jacques Derrid(著),2000,《他者的單語主義》,台北:桂冠,一版一刷。
12. Fanon, Frantz, I. De la violence, Les Damnés de la Terre, 1961, éd. La Découverte poche, 2002. 中譯本:楊碧川(譯),Frantz Fanon(著),2009, 《大地上的受苦者》,台北:心靈工坊,一版一刷
13. Featherstone, Mike, 2007,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Los Angeles : SAGE Publications, 2nd ed.;中譯本:〔英〕費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著),趙偉妏(譯),國立編譯館(主譯),2009/11,《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初版一刷。
14. Foucault, Michel (HS) , 2001, L’herméneutique du sujet, Cours au Collège de France (1981-1982), Édition établie sous la direction de François Ewald et Alessandro Fontana, par Frédéric Gros, Paris: Gallimard/Seuil; 英譯本︰Michel Foucault, 2005, The Hermeneutics of the Subject, trans. Graham Burchell,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中譯本︰〔法〕米歇爾.福柯(著),佘碧平(譯),2005,《主體解釋學》(法蘭西學院演講系列,1981-198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5. Frankl, Viktor E., 1967,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 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Translation of Ein Psycholog erlebt das Konzentrationslager.) Boston : Beacon Press.;中譯本:弗蘭克(Viktor E. Frankl)(著),趙可式,沈錦惠(合譯),2012,《活出意義來 : 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Man's search for meaning.),臺北:光啟文化,八版一刷。
16. Graziani, Romain,2006, Fictions philosophique du Tschouang-tseu(莊子的哲學虛構), Paris: Gallimard.;部分中譯:〔法〕葛浩南(Romain Graziani)(著),宋剛(譯),2008/12,〈莊子的哲學虛構〉,刊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8卷第4期(總72期),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59-70。
17. Heidegger, Martin, 1996, Being and Time, translated by John Stambaugh,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8. Honneth, Axel, 2011, Das Recht Der Freiheit., Berlin: Suhrkamp Verlag Berlin.;中譯本:〔德〕阿克塞爾.霍耐特(Axel Honneth)(著),王旭(譯),《自由的權力》(Das Recht Der Freiheit, 2011),2013/04,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一版一刷。
19. Horkheimer, Max and Adorno, Theodor W.,2002,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philosophical fragments., edited by Gunzelin Schmid Noerr ; translated by Edmund Jephcott.,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2002.;中譯本:〔德〕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德〕提奧多.阿多諾(Theodor.Adorno)(著),林宏濤(譯),《啟蒙的辯證--哲學的片簡》(Dialektik der aufklärung : philosophische Fragmente., 1994),2008/12,臺北市 : 商周出版,初版一刷(2009/02二刷)。
20. Jullien, François, 1991, Eloge de la fadeur, A partir de la pensée et de l’esthétique de la Chine, Paris: Éditions Philippe Picquier,;中譯本:〔法〕于連或余蓮(François Jullien)著,卓立(譯),2006/2,《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臺北:桂冠,初版一刷。
21. Jullien, François, 1997, Traité de l’efficacité, Paris: Éditions Grasset & Fasquelle,;中譯本:〔法〕余蓮(François Jullien)(著),林志明(譯),2011/10,《功效論:在中國與西方思維之間》,臺北:五南,初版一刷。
22. Jullien, François, 2000, De l’essence ou du nu, Paris: Seuil,; 中譯本:〔法〕余蓮(François Jullien)(著),林志明.張婉真(譯),2004,《本質與裸體》,台北:桂冠圖書,初版一刷。
23. Jullien, François, 2005, Nourrir sa vie, à l’écart du bonheur(養生:遠離幸福), Paris: Seuil.; 英譯本:François Jullien, 2007, Vital Nourishment: Departing from Happiness, translated by Arthur Goldhammer , New York: Zone Books.
24. Jullien, François, 2012, L’ écart et l’entre, Paris: Éditions Galilée,;中譯本:〔法〕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著),卓立,林志明(譯),2013/09,《間距與之間:論中國與歐洲思想之間的哲學策略》,臺北:五南,初版一刷。
25. Lakoff, George and Mark Johnson, 1999, Philosophy in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New York: Basic Books, A Member of the Perseus Books Group.
26. Lakoff, George and Mark Johnson, 2003,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Press.;中譯本:周世箴(譯注),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著),2006,《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Metaphors We Live By, 1980),國科會經典譯注計畫叢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初版一刷。
27. Marcuse, Herbert, 1987, Eros and civilization :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into Freud., London : Ark.;簡體中文:〔美〕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著),黃 勇,薛 民(譯),1987/08《愛慾與文明:對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學探討》(Eros and Civilization: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into Freud, 1974),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一版一刷;繁體中文:〔美〕赫伯特.馬庫色(Herbert Marcuse)(著),羅麗英(譯),1988/02,《愛慾與文明》(Eros and Civilization: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into Freud),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一版一刷。
28. 丁原植,1998,《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臺北:萬卷樓,初版一刷。
29. 小野澤精一 等(編),1990/7,《氣的思想》,上海:人民,初版一刷。
30. 中村哲(編),1944,《日本殖民政策一斑‧日本膨脹論》,日本評論社 ( 2000年度財団法人交流協会日台交流センター歴史研究者交流事業報告書)。
31. 仁繼瑜(編),1983,《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篇》,北京:人民出版社,初版一刷。
32. 方東美,1974,《人生哲學概要》,臺北:先知出版社。
33. 方東美,1980,《生生之德》,臺北:黎明文化事業。
34. 王 煜,1990,《老莊思想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
35. 王邦雄,1989,《儒道之間》,臺北:漢光文化事業。
36. 王邦雄,1990,《老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
37. 王邦雄,2004,《走在莊子逍遙路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初版一刷。
38. 王叔岷,1978,《莊學管窺》,臺北:藝文印書館。
39. 王璦玲,周桂田(主編),2011/08,《人文與社會講座:身體與自然》,臺北:聯經。
40. 史作檉,2014/04,《讀老子:筆記62則》,臺北:典藏藝術家庭,初版一刷。
41. 幼 獅(編輯),1988,《觀念史大辭典》,文學與藝術卷Ⅲ,臺北,幼獅文化事業。
42. 伍蠡甫(編),1987《山水與美學》,臺北:丹青圖書。
43. 朱光潛,1983,《論美與美感》,臺北:東美。
44. 朱光潛,宗白華,1985,《中國古代美學藝術論》,臺北:木鐸。
45. 朱志榮,1997/05,《中國藝術哲學》,吉林:東北順范大學。
46. 朱良志,1995/09,《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47. 朱榮智,1992/03,《莊子的美學與文學》,台北:明文書局。
48. 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49. 牟宗三,1987,《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50. 牟宗三,1989,《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51. 何乏筆,楊凱麟,龔卓軍(譯), Frédéric Gros(著),2006/02,《傅柯考》(Michel Foucault, 1996),臺北:麥田人文,初版一刷。
52. 余英時,1984,《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
53. 余英時,198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
54. 吳 怡,1984,《中國哲學發展史》,臺北:三民書局。
55. 吳 怡,1986,《趙遙的莊子》,臺北:東大圖書,初版一刷。
56. 吳三連.蔡培火.葉榮鐘.陳逢源.林柏壽等,1971,《台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一版一刷。
57. 吳汝均,1998,《老莊哲學現代析論》,臺北:文津,初版一刷。
58. 李存山,1990/12,《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9. 李筱峰,2016/02,《快讀228:二二八短論集》,臺北市:允晨文化,初版一刷。
60. 李筱峰.陳孟絹,2015/02,《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1、2冊),臺北市:玉山社,增訂版。
61. 李義弘,1985,《自然與畫意》,臺北:雄師。
62. 李澤厚,1986,《美的歷程》,臺北:元山書局。
63. 李澤厚,1987/09,《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北縣新店市:谷風,再版。
64. 李澤厚.劉綱紀,1986,《中國美學史》,漢京文化事業公司,初版一刷。
65. 沈清松(編),1995,《詮釋與創造:傳統中華文化及其未來發展》,臺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初版一刷。
66. 沈清松.鄧福星.魏明德(主編),1999/02,《天心與人心:中西藝術體驗與詮釋》,臺北:立緒,初版一刷。
67. 周和君(譯),〔美〕彼得‧列文(Peter A. Levine)(著),2013/05,《解鎖:創傷療癒地圖》 (In AnUnspoken Voice:How the body releases trauma and restores goodness,2010),臺北:張老師,初版一刷。
68. 周婉窈,2016/10,《台灣歷史圖書(三版)》,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三版一刷。
69. 周靈芝,項幼榕(譯),陳香君(著),2014/01,《紀念之外:二二八事件,創傷與性別差異的美學》(Beyond Commemoration: The 2-28 Incident,theAesthetics of Trauma and Sexual Difference , 2006/03),臺北:典藏藝術,初版一刷。
70. 宗白華,1985,《美從何處尋》,臺北:元山書局。
71. 幸佳慧.陳昱伶,2017/02《透明的小孩:無國籍移工兒童故事》,臺北:字畝文化,初版一刷。
72. 林硯芬(譯),〔波蘭〕愛麗斯.米勒(Alice.Miller)(著),2015/07,《身體不說謊:再揭幸福童年的秘密》,臺北:心靈工坊文化,初版一刷。
73. 林毓生,1983,《思想與人物》,臺北:聯經出版社。
74. 金春峰,1997,《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75. 南懷謹,2002,《老子他說》(上),臺北:老古文化。
76. 胡哲敷,1993,《老莊哲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77. 唐君毅,1972,《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
78. 唐君毅,1974,《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79. 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80. 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81. 唐君毅,1988,《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82. 徐復觀,1979,《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83. 徐復觀,1982,《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84. 徐復觀,1984,《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5. 徐復觀,1998/05,《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初版十二刷。
86. 高柏園,1992,《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初版一刷。
87. 崔大華,1990,《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88. 張少康,1989,《古典文藝美學論稿》,臺北:淑馨出版社。
89. 張岱年,1992,《中國哲學大綱》,臺北:藍燈出版社。
90. 張恆壽,1983,《莊子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
91. 張炳陽,2003/03,《從自然到自由以〈莊子.養生主〉為核心的考察》,台中龍井:名目文化,初版一刷。
92. 張起鈞,1991,《老子》,臺北:協志工業。
93. 張清治,1990/05,《道之美--中國的美感世界》,台北:允晨文化。
94. 郭 因,《先秦至宋繪畫美學》,1987,臺北:金楓出版社。
95. 郭繼生,石守謙 等(著),2000/05,《中國文化新論藝術篇–美感與造型》,聯經出版,初版十一刷。
96. 陳冠學(譯),〔日〕福永光司(著),1977,《莊子》,臺北:三民書局,初版一刷。
97. 陳政揚,2007/02,《張載思想的哲學詮釋》,臺北:文史哲,初版一刷。
98. 陳鼓應,1998,《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店。
99. 陳翠蓮,2017/02,《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台灣》,臺北市:衛城出版,初版一刷。
100. 陳儀深,2017/02,《天猶未光:二二八事件的真相、紀念與究責》,臺北市:前衛,初版一刷。
101. 陳耀成(譯),〔美〕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2014/04,《旁觀他人之痛苦》(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2003),臺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二版六刷。
102. 勞思光,1991,《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北京:三民出版社。
103. 曾春海,2000/03,《稽康》,臺北:萬卷樓,初版一刷。
104. 曾春海,2002/01,《兩漢魏晉哲學史》,臺北:五南,初版一刷。
105. 游恆山(譯),〔維也納〕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著),1991《生存的理由》(The doctor and the soul),臺北,遠流,初版一刷。
106. 程兆熊,1985,《道家思想--老莊大義》,臺北:明文書局。
107. 黃錦鋐,1977,《莊子及其文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初版一刷。
108. 楊成寅(譯),Willian Hogarth(著),1986,《美的分析》,臺北:丹青,初版一刷。
109. 楊啟雲,1993/01,《中國古典美學的發掘與透視》,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初版一刷。
110. 楊儒賓,1991,《莊周風貌》,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初版一刷。
111. 楊儒賓,2015/11,《1949禮讚》,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初版二刷。
112. 楊儒賓,2015/11,《1949禮讚》,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初版二刷。
113. 楊儒賓,祝平次編,2005/09,《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初版一刷。
114. 葉海煙,1997,《老莊哲學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初版一刷。
115. 葉海煙,1999/02,《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初版三版。
116. 葉海煙,2002,《中國哲學的倫理觀》,臺北:五南,初版一刷。
117. 董小蕙,1993,《莊子思想之美學意識》,臺北:學生書局,初版一刷。
118. 詹 康,2014/10,《爭論的莊子主體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初版一刷。
119. 詹雅惠(譯),亞倫‧米勒(Alan J. Miller) ,金澤智(Satoshi Kanazawa)著,2008/10,《為什麼美女總是生女兒?》(Why Beautiful People have More Daughters:from dating, shopping, and praying to war and becoming a billionaire: two evolutionary psychologists explain why we do what we do, 2010),臺北:三采文化,初版一刷。
120. 詹麗茹.柯翠園(譯),George H. Kerr葛超智(著),2016/04,《被出賣的台灣》(全新翻譯校註)(Formosa Betrayed, 1965),臺北:台灣教授協會,一版一刷)
121. 廖福特(主編),2014,《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八輯》,臺北,中研院法律所,初版一刷。
122. 漢寶德 等(著),1987,《中國美學論集》,臺北:南天書局,初版一刷。
123. 熊稟明,1999/09,《中國書法理論體系》,臺北:雄獅,初版一刷。
124. 趙衛民,1998,《莊子的道》,臺北:文史哲,初版一刷。
125. 趙衛民,2010/02,《莊子的風神》,臺北:聯經,初版一刷。
126. 劉千美,2001,《差異與實踐:當代藝術哲學研究》,臺北:立緒,初版一刷。
127. 劉文潭(譯),Władystaw Tatarkiewicz(著),1987/07/30,《西洋六大美學理念史A History of Six Ideas》,臺北:丹青圖書,初版一刷。
128. 劉光義,1984,《莊子內七篇類析語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29. 劉笑敢,1988,《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版一刷。
130. 劉笑敢,1995,《兩種自由的追求:莊子與沙特》,臺北:正中書局,初版二刷。
131. 劉森堯(譯),〔德〕尤瑟夫.皮柏(Josef Pieper)著,2003,《閒暇:文化的基礎》(Leisure: The Basis of Culture),臺北:立緒文化,初版一刷。
132. 蔡璧名,1997/04,《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臺北:台灣大學文學院,初版一刷。
133. 蔣錫昌,1992,《莊子哲學》,上海:上海書店,初版二刷。
134. 鄧曉芒(譯),Immanuel Kant(著),2004/04,《純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1787),臺北:聯經,初版一刷。
四.期刊、專書論文
1. Benjamin I. Schwartz(史華茲), 1985, 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 179-184。
2. Heidegger, Martin, 1996, ”On the Essence of Truth”, Basic Writings 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 edited by David Farrell Krell, Routledge is an International Thomson Publishing company.
3. Porot, Antoine et Arrii, C., 1932, “L’impulsivité criminelle chez l’indigène algérien; ses facteurs”, Annales médico-psychologiques, no90.
4. Porot, Antoine, 1918, “Notes de psychiatrie musulmane”, Annales medico-psychologiques, no74.
5. RolstonⅢ, Holmes, 1993,“A Philosopher Gone Wild” in Falling in love with Wisdom: American Philosophers Talk About Their Calling, edited by Davie D. Karnos and Robert G.Shoemake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 王 煜,1984/02,〈道家思想與美學〉,《華學月刊》146期,頁17-21。
7. 王邦雄,2006/06,〈《莊子》心齋「氣」觀念的詮釋問題〉,《淡江中文學報》,第14期,頁15-32,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系。
8. 史 泓,1997/03,〈書之妙,乃有道–論書法藝術的道家文化之蘊〉,《中國文化月刊》204期,頁63-80。
9. 田兆元,1991/12,〈尋覓「道」的蹤跡--論莊子美學的終極理想〉,《中國文化月刊》。
10. 朱榮智,〈莊子的美學思想〉,《教學與研究第十三期》。
11. 何乏筆,2002,〈自我發現與自我創造––關於哈道特與傅柯修養論之差異〉,收入《後學新論:後現代∕後結構∕後殖民》,黃瑞祺主編,臺北:左岸文化。
12. 何乏筆,2005,〈修養與批判:傅柯《主體詮釋學》初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5卷3期,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5-27。
13. 何乏筆,2008,〈跨文化批判與當代漢語哲學:晚期傅柯研究的方法論反思〉(簡體修正版)《學術研究》第280期,頁5-13,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14. 何乏筆,2008,〈養生的生命政治:由法語莊子研究談起〉,《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72期,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5. 何乏筆,2012/09,〈前言:跨文化動態中的莊子研究〉(畢來德與誇文化視野中的莊子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87期(22卷3期),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頁1-3。
16. 何乏筆,2012/12,〈氣化主體與民主政治:關於《莊子》跨文化潛力的思想實驗〉,《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88期(22卷4期),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41-73。
17. 何乏筆,2014/05,〈創傷與創造:台灣的文化糾結與中華文化的重構〉,《思想》第25期,臺北市:聯經,頁159-168。
18. 余陽輝,1982/05,〈禪的自然觀與莊子自化〉,《慧炬》,總刊號215,頁12-15。
19. 吳汝鈞,1994/04,〈莊子的靈台心與自然諧和論〉,《哲學與文化》,第21卷第8期,頁680-694。
20. 宋灝,2012年6月,〈逆轉收回與泰然任之:從海德格與《莊子》批判當代〉(「莊子講莊子」學術工作坊,中正大學哲學系)
21. 杜維明(文).劉諾亞(譯),2004,〈存有的連續性:中國人的自然觀〉,《世界哲學》第一期。
22. 沈清松,1986,〈莊子語言哲學初考〉,輯於《國立台灣大學創校四十週年國際中國哲學研討會論集》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頁97-111。
23. 沈清松,1994,〈莊子道論--對當代形上困惑的一個解答〉,刊於《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1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頁19-34。
24. 沈清松,2001/01,〈中西自然觀的哲學省思--兼論科技所需的人文精神〉,臺北:利氏學社年刊,頁120-144。
25. 沈清楷,2015/10,〈阿爾及利亞鄉愁--德希達的後殖民見證〉,輯於《「殖民.再殖民.獨立自主」台灣歷史學會創會20週年研討會論文集》,頁309-326。
26. 周策縱,1991,〈《莊子.養生主》篇本意復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期,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7. 林淑娟,2009/12,〈新自然考〉,《臺大中文學報》第31期,台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頁269-310。
28. 徐詔華,1996/01,〈老子美學思想述要〉,《興大中文學報》9期,頁83-98。
29. 高輝陽,1983/06,〈老子美學思想述評〉,《藝術學報》33期,頁215-231。
30. 張永儁,2006/08,〈莊子泛神論的自然觀對張橫渠氣論哲學的影響〉,《哲學與文化》第33卷第8期,頁83-98,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31. 張家焌,1982/07,〈老子道德經之超越觀〉,《哲學論集》第十五期。
32. 張家焌,1990/02,〈莊子內篇思想新探〉,《哲學與文化》第17卷第2期。
33. 陳 炎,1999/07,〈「建構」與「解構」:儒道互補的美學功能〉,《文明探索叢刊》18期,頁63-77。
34. 陳重文,1968/02-03,〈王船山的莊子通研究〉,《國魂》,267-268期。
35. 陳瑋芬,2010/03,〈日本「自然」概念考辨〉,《中國文哲集刊》第36期,頁103-135,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36. 陳鼓應,2005/05,〈論道與物關係問題:中國哲學史上的一條主軸〉,台北:《台大文史哲學報》。
37. 陳榮華,1999,〈莊子的形上學及思考方式〉,戴華、錢永祥主編,《哲學論文集》,台北:國科會人文處,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編印。
38. 陳懷恩,1988/03,〈老子「大音希聲」說的美學涵義〉,《中國文化月刊》113期,頁105-116。
39. 陳麗桂,2006/08,〈先秦儒道的氣論與黃老之學〉,《哲學與文化》第33卷第8期(387),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頁5-18。
40. 曾昭旭,1992/05,〈論道家美學中的道–境界與虛靈〉,《鵝湖》17卷11期。
41. 黃文宏,2006/12,〈西田幾多郎論「實在」與「經驗」--以《善の研究》為核心〉,《台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3卷第2期,頁61-90。
42. 黃錦鈜,1999/05,〈道家的審美觀〉,《中華書道》24期,頁27-33。
43. 楊儒賓,1985/01,〈向郭莊子注的適性說與向郭支道林對於逍遙義的爭辯〉,《史學評論》第九期。
44. 楊儒賓,1989/06,〈昇天、變形與不懼水火--論莊子思想中與原始宗教相關的三個主題〉,《漢學研究》7卷1期,臺北:漢學研究中心,頁223-251。
45. 楊儒賓,1989/12,〈從以體合心到遊乎一氣--論莊子真人境界的形體基礎〉,收入東海大學文學院編《第一屆中國思想史研討會論文集——先秦儒法道思想之交融及其影響》,臺中:東海大學文學院。
46. 楊儒賓,1992/12,〈卮言論:論莊子如何使用語言表達思想〉,刊於《漢學研究》第10卷第2期,臺北:漢學研究中心,頁123-157。
47. 楊儒賓,1996/03,〈道家的原始樂園思想,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漢學研究》,臺北:漢學研究中心,頁125-169。
48. 楊儒賓,2001/08,〈技藝與道--道家的思考〉,收於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王叔岷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頁165-191。
49. 楊儒賓,2009/12,〈理學論述的「自然」概念〉,《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9年第2期(總第14期),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頁17-32。
50. 楊儒賓,2011/12,〈莊子與人文之源〉,《清華學報》41卷4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頁587-620。
51. 楊儒賓,2014/12〈道家之前的莊子〉,《東華漢學》第20期,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華文文學系,頁1-46。
52. 劉千美,2000/02,〈美學研究的方法學問題〉,《哲學與文化》27卷2期,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頁124-140。
53. 劉千美,2001,〈論人的美感向度〉,《應用心理研究》9期,頁167-187。
54. 劉蔚華,1994,〈論道家的自然哲學〉,《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5. 蔡振豐,1996/04,〈「離形」與「去知」––「聽之以耳,聽之以心,聽之以氣」的詮釋〉,《臺大中文學報》,第8期,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頁219-236。
56. 蔡壁名,2011/06,〈「守靜督」與「緣督以為經」--一條體現《老》《莊》之學的身體技術〉,《台大中文學報》第34輯,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頁5-54。
57. 鄭金川,1988/02,〈易經與老子的美學比較〉,《中華易學》8卷12期,頁12-18。
58. 鄭柏彰,2008/03,〈試論王夫之對莊子「逍遙遊」之詮解––以「神凝」概念為體而發「兩行」之用為命題展衍〉,《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第27卷第1期,頁53-68。
59. 蕭振邦,1993/06,〈唐君毅先生的美學觀--建構美學試探〉,《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11期,頁61-83。
60. 蕭振邦,1994/02,〈中國美學的儒道釋側面解讀〉,《國文天地》第105期,頁8-17。
61. 蕭振邦,1995/08,〈系統美學建構之可能:以唐君毅美學思想為核心的考察〉,《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13期,頁49-70。
62. 蕭振邦,1998/06,〈道家美學思想基型--《莊子》的美學觀〉,《鵝湖學誌》20期,頁1-70,臺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
63. 蕭振邦,2000/12,〈大地美學:其議題探究與可能開展〉,《鵝湖學誌》第25期,頁99-144,臺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
64. 蕭振邦,2009,〈放下的美學:環境美學新展望〉,《應用倫理評論》第47期,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哲學研究所,頁161-191。
65. 蕭振邦,2010/10,〈導論:美.美學.環境美學〉,《應用倫理評論》第49期,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哲學研究所,頁1-25。
66. 蕭振邦,2011,〈《莊子》有美學嗎?:重構《莊子》美學〉,《鵝湖學誌》第47期,臺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頁1-40。
67. 蕭振邦,2014/12,〈世紀藝術領航:北美館2014雙年展〉,《現代美術》季刊第175期,臺北:台北市美術館,頁16-26。
68. 蕭振邦,2015/04,〈荒野的啟動:《沙郡年記》的解讀與創發〉,《鵝湖月刊》第40卷第10期總號478,臺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頁2-12。
69. 蕭振邦,2015/06,〈「天人合一」觀的實義探究〉,《宗教哲學》第72卷,南投縣: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頁1-20。
70. 蕭振邦,2015/08,〈走出都會生活的糾結:天人不相勝的境界〉,《鵝湖月刊》第41卷第2期總號482,臺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頁0。
71. 賴錫三,2010,〈論先秦道家的自然觀:重建一門具體、活力、差異的物化美學〉,《文與哲》16(2010.6),頁1-44。
72. 賴錫三,2011,〈道家的自然體驗與冥契主義--神秘.悖論.自然.倫理〉,《臺大文史哲學報》74(2011.5),頁1-49。
73. 賴錫三,2011,〈論惠斯與莊子兩種思維差異的自然觀〉,《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8.2(2011.12),頁127-176。
74. 賴錫三,2011/12,〈《莊子》的生死隱喻與自然變化〉,《漢學研究》第29期第4期,頁1-34。
75. 賴錫三,2013/12,〈他者暴力與自然無名:論道家的原始倫理學如何治療罪惡與卑污〉,李豐楙、廖肇亨主編《沈淪、懺悔與救度--中國文化的懺悔書寫論集》〔文學與宗教研究叢刊3〕,頁1-78,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76. 賴錫三,2014/06,〈《莊子》自然觀的批評考察與當代反思〉,《東華漢學》,第19期,頁1-76。
77. 賴錫三,2015/06,〈《莊子》的自然美學、氣化體驗、原初倫理:與本雅明、伯梅的跨文化對話〉,《文與哲》,第26期,頁85-146。
78. 魏元珪,1995/04,〈老子論美與生活藝術〉,《宗教哲學》1卷2期,頁1-26。
79. 譚明冉,2005/10,〈莊子、王夫之逍遙遊之異同〉,《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10期,頁171-181,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80. 嚴壽澂,1999/9,〈莊子、重玄與相天--王船山宗教信仰述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5期,頁389~430,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五、學位論文
1. 王品驊(撰),龔卓軍、何乏筆(指導), 2014/09,《替身:我如何成為台灣獨立策展人》,臺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論文。
2. 林文彬(撰),胡自逢(指導),1985,《王船山莊子解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3. 施盈佑(撰),徐聖心(指導),2005,《王船山莊子學研究--論「神」的意義》,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 涂釋仁(撰),劉貴傑(指導),1998,《郭象《莊子注》「自然」思想之研究》,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5. 馬 耘(撰),陳鼓應、陳榮華(指導),2005/10,《論老莊哲學中「道」之無限性與人之自主問題》,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6. 陳政揚(撰),陳榮波(指導),2002/6,《孟子與莊子內聖外王》,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
7. 陳德興(撰),陳福賓(指導),2004,《兩漢氣化宇宙論之研究》,臺北: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
8. 鄭雪花(撰),林朝臣(指導),2005/06《非常行旅:〈逍遙遊〉在變世情境中的詮釋景觀》,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9. 蕭裕民(撰),楊儒賓(指導),2006/01,《遊心於「道」和「世」之間--以「樂」為起點之《莊子》思想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
10. 謝金安(撰),蕭振邦(指導),2010,《原天地之美:當代環境美學自然美感欣賞模式的反思》,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六、網路資料
1. Connaître l’histoire coloniale, combattre les racismes et l’antisémitisme: Algérie coloniale網,2005/06/24,
URL = http://ldh-toulon.net/le-regard-colonial-de-l-Ecole. html。
2. Le Matin d’Algérie網,2007/11/27,
URL=http://www.lematindz.net/news/373-lanti-moi-lalgerien-de-jacques-derrida.html。
3. 出雲blog,2017/03/25,
URL=http://silverliningblogger.blogspot.tw/017/3/og-ost_58.ml#comment-form。
4. 侯禎塘,2000,〈人文傾向的藝術治療〉,
URL = http://ws3.ntcu.edu.tw/spc/aspc/6_ebook/pdf/9501/5.pdf。
5. 侯禎塘,2010,〈藝術治療理念〉,
URL = http://www.ntcu.edu.tw/spc/aspc/6_ebook/pdf/4/5.pdf。
6. 報導者網,2017/02/27,
URL = https://www.twreporter.org/a/228-political-victims-families。
7. 報導者網,2017/02/27,
URL = https://www.twreporter.org/a/228-political-victims-daughters。
8. 維基百科網,2017/01/11,
URL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D%BB%E6%B4%BB。
9. 維基百科網,2017/01/14,
URL=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7%91%E5%AD%A6%E9%9D%A9%E5%91%BD。
論文全文檔清單如下︰
1.電子全文連結(2578.998K)
(電子全文 已開放)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