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230.76.15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侯京吾
論文名稱(中文):圖改地方風俗:以廣州《時事畫報》為中心(1905-1912)
論文名稱(外文):Social Reform Illustrated: A Critical Study of the Pictorial Magazine of Current Affairs in Guangzhou
指導教授(中文):陳熙遠
馬雅貞
口試委員(中文):何漢威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號:9743608
出版年(民國):101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1
中文關鍵詞:時事畫報廣州風俗改良晚清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49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8
  • 收藏收藏:0
晚清石印畫報研究,向以上海得到最多關注,華北次之,但廣州其實是另一個畫報出版重心。雖然光緒十四年(1888)《述報》的插圖便已展現廣州石印技術之精,直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革命派畫家潘達微創辦《時事畫報》,廣州才總算有了本地產製的畫報。畫報發行所於宣統元年(1909)遷港,次年停刊,民國元年(1912)才復刊,旋即又在民國二年永遠步下歷史舞臺。從創刊到終刊,「風俗改良」一直是《時事畫報》關注的主題,觀察畫報如何透過圖文表達此一理念,便是本研究的重心。
「風俗」是晚清畫報常見的主題,到了一九○○年代,畫報更為強調這類報導的時代意義。《時事畫報》便頻繁報導各式各樣的地方「陋俗」,期許人們最末能將之戒除。光緒三十三年(1907)還為之專設「採風錄」專欄,結合圖像與方言歌曲「粵謳」宣傳。其對風俗改良的關切,革命後甚至轉化為廣東省軍政府實際的社會改良舉措。本研究藉由查考相關文獻、比較其他畫報,探究《時事畫報》結合時興啟蒙思維與社會改良意向的報導,有何深意。風俗改良被視為步向「現代性」的路,但對現代性認知或接受度不同,導向的陋俗定義及改良途徑亦相逕庭。《時事畫報》中企圖將讀者導向「文明」的規訓視線,顯現出民族主義和社會進化論的影響,以及隱藏不了的菁英心態。雖然對廣州地景的描繪可見《時事畫報》再現真實世界於紙上的意圖,但卻不能說其報導反映現實:指稱陋俗乃統治者愚民之道的同時,報人也常於文字圖像間消解自身報導的真實性。
關鍵字:時事畫報、廣州、風俗改良、晚清
While most studies of the late Qing pictorial magazines dealt with
those published and circulated in Shanghai or Northern China, little
scholarly attention was paid on the publishing center of southern
China, Guangzhou. Although the technology of lithography had
developed in Guangzhou for years, there was no pictorial magazine
published in the city until a revolutionary painter Pan Dawei founded
the Pictorial Magazine of Current Affairs (Shishi Huabao) in 1905.
This pictorial magazine once moved its headquarters to Hong Kong in
1909, ceased temporarily publication in 1910, was reopened in 1912,
and was finally disbanded in 1913. A salient feature of this magazine
is its continuing critique of the social customs through its
illustrations and narrations, which is the major focus of this thesis.
“Social customs” was a common theme prevailing in most of the late
Qing pictorial magazines. The Pictorial Magazine of Current Affairs
had frequently depicted various kinds of the local “corrupt customs”
in hope that the local natives would eventually get rid of them. In
1907, the editors even added a column named “Collections of Social
Customs” which combined illustrations with Cantonese folk songs
(yue’ou). After the nationalist revolution of 1911, some of the
critique were even put into practice and became the public policy
realized by the military government of Guangdong. Through examining
related materials and comparing with other pictorial magazines of the
period,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ictorial Magazine of Current Affairs in the context of popular
enlightenment and social reform embraced by local elites. Customs
reform was generally regarded as the path to modernity, yet different
perception or reception of “modernity” might lead to different ways of
identifying what the corrupt customs were and how to rectify them.
Keywords: the Pictorial Magazine of Current Affairs (Shishi Huabao),
Guangzhou, customs reform, the late Qing
致謝辭 7

緒論 9
第一節 晚清畫報中的風俗 10
第二節 畫報,廣東 16
第三節 研究主旨與結構 29

第一章 「圖」公益:風俗報導的出發點 33
第一節 廣州《時事畫報》的刊行 34
第二節 辦報之初心 47
第三節 觀看陋俗,鼓吹文明 57

第二章 採風錄:以風俗為主軸的專欄 75
第一節 協比聲律,補短移化 76
第二節 節俗謳成荒誕曲 84
第三節 「吾粵」與他者 95

第三章 除陋俗:畫報的「改良」藥方 107
第一節 喚醒群眾自覺 107
第二節 冀求政府干涉 116
第三節 「製造」陋俗 122

結論 133

附錄 141
一、《時事畫報》部分目錄 141
二、《時事畫報》相關統計表 143
三、《時事畫報》相關地圖 148
四、晚清報刊比較表 153

參考文獻 163
一、傳統文獻 163
二、近人論著 165
三、電子資料 171
一、傳統文獻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8。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2。
(唐)魏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宋)周去非著,楊武泉校注,《嶺外代答》,北京:中華書局,1999。
(宋)胡榘修,羅濬纂,《(寶慶)四明志》,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據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宋刻本影印,2003。
(宋)祝穆,《方輿勝覽》,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據中國上海圖書館藏宋咸淳三年吳堅、劉震孫刻本影印,2004。
(宋)陳彭年等修,《廣韻》,四部叢刊據上海涵芬樓借景海鹽張氏涉園藏宋刊巾箱本重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宋)程大昌,《禹貢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據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宋淳熙八年泉州州學刻本影印,2004。
(明)佚名,《三教搜神源流大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明)吳元泰、余象斗、楊志和,《四遊記》,臺北:河洛,1980。
(明)沈朝宣纂,《(嘉靖)仁和縣志》,臺南:莊嚴文化據據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緖錢塘丁氏嘉惠堂刻武林掌故叢編本影印,1996。
(明)陳頎、勞鉞修 ,張淵纂《(成化)湖州府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據日本静嘉堂文庫藏明成化十一年刊本弘治補刊本影印,1991。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臺北:三民,1983。
(清)李福泰修, 史澄等纂,《番禺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同治十年刊本影印,臺北:據同治十一年刊本影印,1967。
(清)李福泰修,史澄、何若瑤纂,《(同治)番禺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清同治十年刊本影印,1967。
(清)李衛、嵇曾筠等修,沈翼機、傅王露等纂,《(雍正)浙江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
(清)阮元修,陳昌齊纂,《(道光)廣東通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據同治三年刻本影印,2004。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長善修,劉彥明纂,《駐粵八旗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光緒五年刊本影印,1995),卷4頁5-8、卷5頁26、卷6頁44。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清)張德彝,《稿本航海述奇 第二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臺北:文海出版社據民國三年上海進步書局石印本影印,1975。
(清)郭爾戺、胡雲客纂修,《(康熙)南海縣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據康熙三十年刻本影印,1992。
(清)欽天監編,《光緒元年至三十四年時憲書》,國立中央圖書館據清光緒年間欽天監曆年刊本攝製微卷,出版年不詳。
(清)黃廷桂等修,張晉生等纂,《(雍正)四川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
(清)瑞麟、戴肇辰等修,史澄等纂,《(光緒)廣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影印光緒五年刊本影印,1967。
(清)葉昌熾,《緣督廬日記抄》,北京:學苑出版社據民國二十二年上海羅氏蟫隱廬石印本影印,2006。
(清)賞奇畫報社編,《賞奇畫報》,廣州:賞奇畫報社,1906。
(清)鄭夢玉等修,梁紹獻等纂,《(同治)南海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同治十一年刊本影印,1967。
(清)鄭榮修,桂玷纂,《(宣統)南海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宣統二年刊本影印,1967。
(清)韓琮修,朱霞、徐時作等纂,《(乾隆)建寧縣志》海口:海南出版社據清乾隆二十四年刻本影印,2001。
孔昭度、符矩存修,利璋纂,《(民國)花縣志》,上海:上海書店據民國十三年鉛印本影印, 2003。
方師鐸主編,《點石齋畫報》,臺北:天一,1978-1984。
王忍之編,《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二輯》,北京:三聯,1977。
朱敏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繪畫卷(風俗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何劍士等編,《時諧畫報》,廣州:時事畫報社,1907。
杜正勝編撰,《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
汪宗準、冼寶幹等纂,《(民國)佛山忠義鄉志》,上海:上海書店據據民國十五年刻本影印,1992。
昌言報館編,《昌言報》,臺北:文海出版社據光緒二十四年刊本影印,1987。
況思淵等修,蕭殿元纂,《(民國)榴江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據民國二十六年鉛印本影印,1968。
金衛東主編,《明清風俗畫》,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
姜亞沙責任編輯,《清末官報匯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
凌鶴書纂,《(民國)續番禺縣志》,上海:上海書店據據上海圖書館藏抄本影印,2003。
高奇峰主編,《真相畫報》,上海:真相畫報社,1912-1913。
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編,《大革命寫真畫》,上海:商務印書館,1912。
國家圖書館分館文獻開發中心編,《中國早期白話報匯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9。
國家圖書館分館文獻開發中心編,《民國畫報匯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
國家圖書館分館文獻開發中心編,《清代報刊圖畫集成》,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1。
國家圖書館分館文獻開發中心編,《清末民初報刊圖畫集成》,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3。
張奇明主編,《點石齋畫報 大可堂版》,上海:上海畫報,2001。
梁鼎芬修,吳道鎔、丁仁長纂,《(民國)番禺縣志》,上海:上海書店據民國二十年重印本影印,2003。
陳伯陶纂,《(宣統)東莞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據民國十年鉛印本影印,1968。
章炳麟著,朱維錚校點,《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湛約翰主編,《中外新聞七日錄》,臺北:華文書局,1969。
華字日報社編,《華字日報》,香港:香港華字日報社,1895-1940。
路工編,《清代北京竹枝詞》,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劉織超修,溫廷敬等纂,《(民國)大埔縣志》,上海:上海書店據民國三十二年鉛印本影印, 2003。
廣州市檔案局等編,《廣州歷史地圖精粹》,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
廣州民國日報社編,《廣州民國日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廣東省檔案館申報廣東資料選輯編輯組編,《申報廣東資料選輯》,廣州:廣東省檔案館,1995。
潘達微等編,《平民畫報》,廣州:平民日報社,1911。
潘達微等編,《時事畫報》,廣州:時事畫報社,1905-1912。
蔣志華編,《舊粵百態: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晚清畫報選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二、近人論著
丁守和編,《辛亥革命時期刊介紹 第四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于衡,《大清報律之研究》,臺北:中華書局,198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州市荔灣區委員會編,《荔灣文史 第二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0。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廣州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硏究委員會編,《廣東文史資料第三十四輯:珠江藝苑》,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革命人物誌》,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 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9-1994。
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領域(1895-191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王杰編,《辛亥革命與中國民主進程》,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王冠華著,劉甜甜譯,《尋求正義:1905-1906年的抵制美貨運動》,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王笛著,李德英、謝繼華、鄧麗譯,《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1870-1930》,北京: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王豔華,《清末「大公報」關于社會風俗變遷的輿論宣傳》,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石守謙,〈繪畫、觀眾與國難:二十世紀前期中國畫家的雅俗抉擇〉,《美術史研究集刊》,21(2006):151-171。
伍岳豐、盧博儀,《廣州民俗趣談》,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
全漢昇、何漢威,〈清季的商辦鐵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5(1978):119-168。
吉見俊哉著,蘇碩斌、李衣雲、林文凱、陳韻如譯,《博覽會的政治學》,臺北:群學出版社,2010。
吉澤誠一郎,《天津の近代──清末天津における政治文化と社会統合》,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02。
朱萬章、陳雅飛等,《守望傳統:廣東國畫研究會 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廣州:廣東省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6。
佛山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佛山市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
何漢威,〈清末廣東的賭博與賭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2(1995):489-557。
何漢威,〈清末廣東的賭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7.1(1996):61-107。
何漢威,〈廣東進士賭商劉學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2(2002):303-353。
吳億偉,《近代上海畫報戲劇畫之研究(1884-1912)》,臺北: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05。
李少恩,〈香港粵曲創作的探究〉,《戲曲資料中心通訊》,1(2000):8-9。
李文健,《「醒俗畫報」及其性別意識研究》,天津:南開大學新聞傳播學碩士論文,2009。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臺北:中央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
李孝悌,《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慾望與生活》,臺北:一方出版,2002。
李谷城,《香港中文報刊發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李長莉,《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生活與倫理的現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李長莉、左玉河編,《近代中國的城市與鄉村》,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李偉銘、李公明、王躍生編,《陳少豐教授從教50週年紀念文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
李偉銘,《陳樹人》,石家莊: 河北教育,2002。
李偉銘,《圖像與歷史──20世紀中國美術論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李偉銘編,《高劍父詩文稿初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李健兒,《廣東現代畫人傳》,出版地不詳:儉廬文藝苑,1941。
李婉薇,〈啟蒙與革命──鄭貫公、黃世仲等人的粵語寫作〉,《文學論衡》,17(2010):33-45。
李婉薇,《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香港:三聯書店,2011。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臺北:麥田出版,1996。
杜贊奇(Prasenjit Duara)著,王憲明、高繼美、李海燕、李點譯,《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
岸本美緒,〈「風俗」與歷史觀〉,《新史學》,13.3(2002.9):1-18。
林正子,〈『点石斎画報』にみる台湾戦役──劉永福伝奇を中心に〉,《饕餮》,12(2004.9):101-148。
林正子,〈民衆が見た植民地征服戦争・台湾:『風俗画報』と『点石斎画報』を中心に〉,《史苑》63.2(2003.3):57-82。
武田雅哉,《鬼子たちの肖像》,東京:中央公論社,2005。
武田雅哉,《清朝絵師呉友如の事件帖》,東京:作品社,1988。
武田雅哉,《翔ベ!大清帝國:近代中國の幻想科學》,東京:リブロボート,1988。
邱捷,〈清末民初地方政府與社會控制──以廣州地區為例的個案研究〉,《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6(2001):46-58。
邱捷,〈清末廣州居民的集廟議事〉,《近代史研究》,2003.2(2003):188-203。
邱稚亘,《流動的疆界:以漫畫為例看民初上海高階與通俗美術的分類與界線問題》,中壢: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阿英,《阿英美術論文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
阿英著,柯靈主編,《阿英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冼玉清,〈粵謳與晚清政治(上)〉,《嶺南文史》1983.1:26-34。
冼玉清,〈粵謳與晚清政治(中)〉,《嶺南文史》1983.2:56-71。
冼玉清,〈粵謳與晚清政治(下)〉,《嶺南文史》1984.1:129-139。
侯杰、王昆江編,《醒俗畫報精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倪俊明,〈清末反美愛國運動中的時事畫報〉,《廣東圖書館學刊》,1987.1(1987):97-81。
唐振常編,《近代上海繁華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孫燕京,《晚清風尚研究》,臺北:知書房,2004。
容肇祖,《迷信與傳說》,廣州:中山大學民俗學會,1929。
徐理和(Erik Zürcher)著,楊筱譯,〈中產階級的曖昧:《點石齋畫報》中的宗教態度〉,《法國漢學》,1(2002):89-115。
馬建釗、喬健、杜瑞樂編,《華南婚姻制度與婦女地位》,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4。
馬雅貞,〈風俗、地方與帝國:《太平歡樂圖》的製作及其對「熙皥之象」的呈現〉,《中央大學人文學報》,45(2011):141-194。
康無為(Harold Kahn),《讀史偶得:學術演講三篇》,臺北:中央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張家玉、劉正剛,〈晚清火災防禦機制探討:以廣州為例〉,《安徽史學》,2005.3(2005):30-35。
梁元生,《晚清上海:一個城市的歷史記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
梁培熾,《南音與粵謳之研究》,香港:商務印書館,1988。
梁群球編,《廣州報業(1827-1990)》,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2。
梅維恆(Victor H. Mair)著,王邦維、榮新江、錢文忠譯,《繪畫與表演:中國的看圖講故事和它的印度起源》,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陳平原,《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香港:商務印書館,2008。
陳弱水,《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
陳智超編,《陳垣早年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
陳熙遠,〈「宗教」——一個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的關鍵詞〉,《新史學》,13(2002):37-66。
陳瀅,《花到嶺南無月令:居巢居廉及其鄉土繪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陳瀅,《嶺南花鳥畫流變 1368-198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傅科(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出版社,1992。
彭家發、陳憶寧,《現代新聞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6。
朝倉治彥編,《風俗畫報目次総覧》,東京:龍溪書舍,1980。
游鑑明、羅梅君、史明編,《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2007。
程美寶,《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晚清以來「廣東文化」觀的形成》,北京:三聯書店,2006。
覃振華,〈關於陳樹人幾個鮮為人知的筆名考析〉,《美術界》2010.10(2010):64-65。
費正清、劉廣京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硏究所編譯室譯,《劍橋晚清中國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頁271-331。
馮自由,《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 》,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
馮自由,《中國革命運動二十六年組織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
馮自由,《革命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黃大德,〈「二高一陳」與清末廣東畫報〉,收錄於《收藏•拍賣》,2008.6(2008):86-97。
黃大德,〈從新發現的庚戌起義資料談起〉,《學術研究》,1997.2:45-50。
黃大德,〈新發現的孫中山研究資料〉,收錄於《學術研究》1996.10(1996):35-37。
黃大德,《魂繫黃花:紀念潘達微誕辰一百二十周年》,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
黃克武編,《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黃孟紅,《從點石齋畫報看清末婦女的生活型態》,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黃時鑑、沙進編,《十九世紀中國市井風情:三百六十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楊早,《清末民初北京輿論環境與新文化的登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葉春生,《廣東民俗大典》,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4。
葉雲章、黃火興,《客家山歌欣賞》,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4。
葉漢明編,《點石齋畫報通檢》,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
葉曉青,〈點石齋畫報中的上海平民文化〉,《二十一世紀》,1(香港,1990):36-47。
劉靜儒,《黃世仲及其「中外小說林」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廣州市文史研究館編,《珠水藝譚》,廣州:花城出版社,2008。
廣州市文史研究館編,《廣州百年大事記》,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
廣州市文史研究館編,《嶺南逸史》,廣州:花城出版社,2008。
廣州市文史研究館編,《粤海星光》,廣州:花城出版社,2008。
廣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等編譯,《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粵海關報告匯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
廣州近代史博物館編,《近代廣州》,北京:中華書局,2003。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編,《老廣州》,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10。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編,《廣東百年圖錄》,廣州:廣東省教育出版社,2002。
蔣志華,〈時事畫報釋讀二則〉,《廣東社會科學》,2008.1(2008):85。
蔣建國,《青樓舊影──舊廣州的妓院與妓女》,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7。
蔣建國,《報界舊聞──廣州的舊報紙與新聞》,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7。
蔣建國《消費意象與都市空間——廣州報刊研究(1827-1919)》(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8。
蔡星儀,《高劍父》,石家莊: 河北教育,2002。
鄭春霆,《嶺南近代畫人傳略》,香港:廣雅社,1987。
鄭振滿、陳春聲編,《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魯迅,《魯迅小說合集》,臺北:里仁書局,2008。
魯道夫•G•瓦格納(Rudolf G. Wagner)作,徐百柯譯,〈進入全球想像圖景:上海的《點石齋畫報》〉,收錄於《中國研究》,8(2001):3-96。
盧漢超著,段煉、吳敏、子羽譯,《霓虹燈外──二十世紀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頁35。
顏廷亮,〈黃世仲與《時事畫報》〉,《明清小說研究》,2004.2(南京,2004):151-161。
羅文輝,《無冕王的神話世界》,臺北:天下文化,1993。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出版社,1988。
嚴昌洪,《近代社會風俗史》,臺北:南天書局,1998。
顧德曼(Bryna Goodman)著,宋鑽友譯,周育民校,《家鄉、城市和國家:上海的地緣網路與認同,1853-193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Boerschmann, Ernst. Baukunst und Landschaft in China, . Berlin: Verlag von Ernst Wasmuth A.G., 1926 .
Goodman, Bryna. “Improvisations on a Semicolonial Theme, or, How to Read a Celebration of Transnational Urban Communit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Ann Arbor, MI), Vol. 59, No. 4 (Nov., 2000), pp. 889-926
Goossaert, Vincent. “1898: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for Chinese Religio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Ann Arbor, MI), Vol. 65, No. 2 (May, 2006), pp. 307-335.
Huntington, Rania. “The weird in the newspaper”, In: Zeitlin, Judith T.; Liu, Lydia H.; Widmer, Ellen, eds. Writing and materiality in China: essays in honor of Patrick Hanan (Cambridge, Mass.,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3. p. 341-396.
Pang, Laikwan. “The pictorial turn: realism, modernity and China's print culture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Visual Studies (Oxford), Vol. 20 Issue 1 (Apr, 2005), p16-36.
Poon, Shuk-Wah. "Between Religion and Superstition: Buddhism and Taoism in Guangzhou, China, 1900-1937." Journal of Religious History (Sydney), vol. 33, no. 4 (Dec. 2009), pp. 440-459.
Poon, Shuk-Wah., Negotiating Religion in Mordern China: State and Common People in Guangzhou, 1900-1937(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10).
Reed, Christopher A.. “Re/Collecting the Sources: Shanghai Dianshizhai Pictorial
and Its Place in Historical Memories, 1884-1949”,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Columbus, Ohio), vol. 12, no. 2 (Fall 2000), pp.44-72.
Thomson, John. 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 volume Ⅳ (London: Sampson Low, Marston, Low, and Searle, 1874).
Waara, Carria. “Invention, Industry, Art: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Culture in Republican Art Magazines”. Sherman Cochran ed., Inventing Nanjing Road: Commercial Culture in Shanghai,1900-1945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East Asia Program, 1999), p.61-89.
Wagner, Rudolf G. ed., Joining the Global Public: Word, Image, and City in Early Chinese Newspapers, 1870-1910,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7.
Wong, Sin-Kiong. “Mobilizing a Social Movement in China: Propaganda of 1905 Boycott Campain”. 收錄於《漢學研究》,19(2001):375-408。
Ye, Xiaoqing. The Dianszhizhai Pictorial: Shanghai Urban Life, 1884-1898, Michigan: Center of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03.
Zürcher, Erik. “Middle-Class Ambivalence Religious Attitudes in the Dianshizhai huabao”, Études chinoises (Paris), 13–1/2 (spring 1994), pp. 109–141.

三、電子資料
中國方志庫,北京:愛如生公司。
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公司。
文淵閣四庫全書線上版,香港:迪志文化公司。
南方都市報,廣州:南方報業傳媒集團。
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上海:全國報刊索引編輯部。
番禺市志光盤檢索系統 1992-2000,廣州:番禺地方志辦公室。
新快網(新快報官方網站),廣州:羊城晚報報業集團。
新漢籍全文電子文獻,臺北:中央研究院。
廣州文史,廣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州市委員會。
ディジタル・シルクロード・プロジェクト(Digital Silk Road Project),東京:国立情報学研究所。
MIT Visualizing Cultures, Cambridge, Mas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