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32.62.134)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徐銘孝
論文名稱(中文):隆慶開海前福建官員角色之變遷:制度與社會史的分析
指導教授(中文):李卓穎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號:9643601
出版年(民國):99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3
中文關鍵詞:海禁福建地方史地方社會國家與社會鄉紳地方官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5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4
  • 收藏收藏:0
明初由於推行海禁政策,因此禁止通番外國,這也是明代海貿政策基本原則。但是,福建地區自宋朝開始海外貿易就相當興盛,元代泉州更是著名的國際海貿大城市,地方上積累了豐富的海貿傳統和技術,因此明代的海禁政策,勢必會和社會期望相衝突。由此,福建海上活動狀況就相當複雜,一方面是中央政府對海外貿易禁止的拉力,另一方面則是社會一股向海外發展的推力。而在這種關係中,福建地方官員在中央的嚴禁和地方的違禁之間,又是如何自處和應對?對福建海禁發展又產生什麼影響?本文即以隆慶開海前福建地方海禁發展為軸,從制度史和社會史的角度切入,討論福建官員的整體角色演變。

明代海禁在福建的發展,各時期狀況皆有所不同;在海防和陸上的海禁執行也有所變化。造成改變的原因有多種面向,本文即從制度史和社會史的角度來探討,制度史方面像是中央對海禁的推行、各層級地方官員的態度、海防對海禁的影響及市舶司的功能及調整等;社會史方面,地方上官紳關係、地方化發展、國家與社會討論,以及像是鄧茂七事件、嘉靖倭亂爆發等,皆會在文章中予以脈絡化的討論。總之,隨著時間的發展,明代中央及地方上的官紳民之間產生各種互動,而福建官員在這些互動中,受到來自中央和地方的壓力與利益,影響了他們對海禁的態度和想法,也改變了海禁在福建地方的執行狀況。這種中央與地方的互動關係,最終促成各種海禁內容的調整,甚至在月港開海。在此過程中,地方官員實不僅是作為單純聽命中央的「官方」角色,也有其自身的聲音與彈性。

本文在分析結構上採用垂直以及水平二種。在垂直結構上即是一般所說中央和地方關係,中央所代表的意義,不只是一種概念,更多的是一種權威和資源,因此中央對地方的態度轉變,必定會對地方的狀況造成影響;此外,本文另一分析結構即是水平結構,這個結構也就是福建地方上的海禁關係結構,筆者將此結構大致分為三個因子,即官、紳和民。而在處理這些分析結構時,筆者也嘗試將學界社會經濟史研究成果帶入,例如西方學者的地方化論述(localization),以及華南學派學者對國家與社會關係的研究等,以期在研究論點與內容上,與現有的研究成果進行對話。
第一章 前言……………………………………………………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8
第三節 史料文獻…………………………………………12

第二章 天順前中央與地方的「禁」…………………………16
第一節 海禁:中央對海上活動的態度…………………16
第二節 執行結構鬆動:海防的腐敗與懈怠……………21
第三節 陸上的獨木支持:海禁執行重心轉移…………27
第四節 小結………………………………………………33

第三章 成正間仕紳激起的轉變………………………………35
第一節 延續:中央不變的態度…………………………35
第二節 違禁興盛:仕紳投入海上活動及其原因………37
第三節 從腐朽到傾頹:福建官員的轉變………………44
第四節 小結………………………………………………50

第四章 嘉靖時倭亂與海禁內容的調整………………………52
第一節 從嚴厲到反思:嘉靖時中央態度的發展………52
第二節 朱紈的嚴禁:中央力量再進入…………………54
第三節 反動與妥協:倭亂爆發與海禁調整……………62
a. 倭亂下的合作………………………………………62
b. 海禁內容的調整……………………………………66
c. 仕紳地方化的繼續…………………………………71
第四節 小結………………………………………………74

第五章 結論……………………………………………………75
徵引書目…………………………………………………………79
一、原典史料
1.《明實錄》,京都:中文出版社,1962年,黃彰健校刊本。
2.王士騏輯,《皇明馭倭錄》,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
3.王世貞撰,《弇州續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4.朱紈撰,《甓餘雜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天津圖書館藏明朱質刻本。
5.李東陽撰,《正德大明會典》,東京:汲古書院,1989年。
6.谷應泰撰,《明史紀事本末》,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年。
7.余繼登撰,《典故紀聞》,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浙江圖書館藏明萬曆王象乾刻本。
8.何喬新撰,《椒丘文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據明嘉靖元年廣昌刊本影印。
9.沈德符撰,《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10.周元暐撰,《涇林續記》,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11.吳廷燮撰,《明督撫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12.周煌撰,《琉球國志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1年。
13.林希元撰,《林次崖先生文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清乾隆十八年陳臚聲貽燕堂刻本。
14.茅瑞徴撰,《皇明象胥錄》,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據明崇禎刻本影印。
15.姜寶撰,《姜鳳阿文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
16.胡宗憲、鄭若曾撰,《籌海圖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17.俞大猷撰,《正氣堂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清道光孫雲鴻味古書室刻本。
18.姚思仁撰,《大明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33年,據北京大學圖書館善本藏書影印。
19.高歧撰,《福建市舶提舉司志》,1939年,鉛印本。
20.陳子龍等選輯,《明經世文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據明崇禎雲間平露堂刻本影印。
21.清高宗敕撰,《續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1962年。
22.戚繼光撰,《戚少保集》,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23.馮璋撰,《馮養虛集》,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
24.張廷玉等撰,《明史》,臺北:成文出版社,1971年,據東海徐氏退耕堂刊本影印。
25.張燮撰,《東西洋考》,臺北:學生書局,1985年。
26.張瀚撰,《松窗夢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抄本影印。
27.塗澤民撰,《塗中丞軍務集錄》,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
28.楊榮撰,《楊文敏公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據明正德十年建安楊氏重刊本影印。
29.葉向高撰,《綸扉奏草》,江蘇: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據明天啟刊本影印。
30.葉向高撰,《蒼霞續草》,江蘇: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據明天啟刊本影印。
31.葉向高撰,《蓬編》,臺北:偉文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
32.鄭曉撰,《吾學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據明隆慶元年鄭履淳刻本影印。
33.蔡清撰,《蔡文莊公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據清乾隆七年遜敏齋刻本影印。
34.譚綸撰,《譚襄敏奏議》,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二、地方志
1.王應山纂輯,《閩都記》,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2.沈定均等修,光緒《漳州府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3.何喬遠撰,《閩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4.潘頤龍等修、林燫等纂,萬曆《福州府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年。
5.陳鍈等修、鄧來祚等纂,乾隆《海澄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據乾隆二十七年刊本影印。
6.陳鍈等修、鄧來祚等纂,乾隆《海澄縣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據乾隆二十七年刊本影印。
7.梁兆陽等修,蔡國禎等纂,崇禎《海澄縣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年,據明崇禎六年刊本影印。
8.黃仲昭撰,《八閩通志》,臺北:學生書局,1987年,弘治四年刊本。
9.劉天授修、林魁等纂,嘉靖《龍溪縣志》,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10.懷蔭布修,黃任等纂,乾隆《泉州府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三、近人著作
1.于志嘉,《明代軍戶世襲制度》,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2.王儀,《明代平倭史實》,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84年。
3.李金明,《明代海外貿易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4.李慶新,《明代海外貿易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5.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貿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6.范中義、余晰綱,《明代倭寇史略》,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7.晁中晨,《明代海禁與海外貿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8.陳文石,《明洪武嘉靖間的海禁政策》,臺北:精華印書館,1966年。
9.陳文石,《明清政治社會史論》,臺北:學生書局,1991年。
10.陳尚勝,《『懷夷』與『抑商』:明代海洋力量興衰研究》,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11.傅衣凌,《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12.黃中青,《明代海防的水寨與遊兵--浙閩粵沿海島嶼防衛的建制與解體》,宜蘭,學書獎助基金,2001年。
13.黃純艷,《宋代海外貿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14.張德信,《明朝典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
15.楊金森、范中義,《中國海防史》,北京:海軍出版社,2007年。
16.廖大珂,《福建海外交通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17.鄭有國,《中國市舶制度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
18.鄭永常,《來自海洋的挑戰---明代海貿政策演變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2004年。
19.鄭振滿,《鄉族與國家---多元視野中的閩台傳統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
20.鄭樑生,《明代中日關係研究—以明史日本傳所見幾個問題為中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21.關文發、顏廣文著,《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四、期刊論文
1.Bol, Peter. “The ‘localist turn’and ‘local identity’in later imperial chind”Late Imperial China, 2003:2, pp. 1-50.
2.Esherick, Joseph. W. and Rankin, Mary. B. “Introduction.”In their Chinese local elite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pp.1-24.
3.Hymes, Robert.“Introduction.”In his Statesmen and Gentlemen : The Elite of Fu-chou, Chiang-his,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1-28.
4.Hartwell, Robert.“Demographic, 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750-1550.”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2:2(1982), pp. 365-442.
5.Paul Jakov Smith. and Richard von Glahn. “Introduction.”In their The Song-Yuan-M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pp.1-33.
6.山崎岳,〈巡撫朱紈與嘉靖“海寇”〉,收於《日本東方學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頁181~205。
7.山崎岳,〈王直、萬表、俞大猷---明代嘉靖倭寇時期的官、盜關係〉,收於《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論文集(一)》,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2007年,頁315~327。
8.李金明,〈明朝中葉漳州月港的興起與福建海外移民〉,收於《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十輯》,臺北: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8年,頁65~100。
9.林麗月,〈閩南士紳與嘉靖年間的海上走私貿易〉,《師大歷史學報》,第8期(臺北,1980年),頁91~111。
10.邱仲麟,〈從禁捕到漁甲:明代江浙地區出海捕魚管制措施的變遷〉,《清華學報》,新35卷第2期(新竹,2005年),頁331~367。
11.科大衛,〈國家與禮儀:宋至清中葉珠江三角洲地方社會的國家認同〉,《中山大學學報》,1999年第5期(廣東,1999年),頁65~72。
12.徐泓,〈明代福建的築城運動〉,《暨大學報》,3:1(南投,1999.3),頁25~75。
13.陳文石,〈明嘉靖年間浙福沿海寇亂與私販貿易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6卷上冊(臺北,1965年),頁375~418。
14.陳尚勝,〈明代市舶司制度與海外貿易〉,《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7年第2期(福建),頁46~52。
15.陳宗仁,〈晚明「月港開禁」的敘事與實際:兼論通商舶、徵商稅與福建軍情之轉變〉,收於《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十輯》,臺北: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8年,頁101~142。
16.森正夫,〈中國前近代史研究中的地域社會視角—“中國史研討會‘地域社會—地域社會與指導者’”主題報告〉,收於《中國的思維世界》,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499~524。
17.張彬村,〈十六世紀舟山羣島的走私貿易〉,收於《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一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4年,頁71~95。
18.張彬村,〈明清兩朝的海外貿易政策:閉關自守?〉,收於《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四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1年,頁45~59。
19.張增信,〈明季東南海寇與巢外風氣(1567-1644)〉,收於《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三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8年,頁313~344。
20.劉志偉,〈地域社會與文化的結構過程——珠江三角洲研究的歷史學與人類學對話〉,《歷史研究》,2003年第1期(北京,2003年),頁54~64。
21.鄭振滿,〈明後期福建地方行政的演變---兼論明中葉的財政改革〉,《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1期(北京),頁147~15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