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38.200.6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李文仁
論文名稱(中文):漢晉之間的俠
指導教授(中文):李貞德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號:9643504
出版年(民國):99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7
中文關鍵詞:魚豢勇俠傳士風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6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
  • 收藏收藏:0
從兩漢的歷史來看,俠與開國君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西漢的劉邦、東漢的劉秀在建國初期,都曾得到地方上俠的支持與擁護,身旁臣子也不乏俠之流的人物。甚至,有研究指出,劉邦本來就是地方俠集團的領袖,可見俠在動盪時期,易成為影響政局的角色。此現象在東漢末期,仍見於割據地方的群雄中,如曹操、董卓、袁紹、袁術、孫策、劉備等人都有為俠,或與俠接觸的記載。然而,范曄、陳壽以降的正史作者卻未承襲司馬遷、班固為俠立專傳的傳統,似乎忽視或看輕俠的影響力。隋唐以降的傳奇、小說出現後,俠卻又是歷久不衰的創作題材。要討論這種矛盾的現象,得回到正史俠傳消失的魏晉之間作探討,探究當時代政治、社會文化層面發生了什麼轉變,使史家遺忘了這個千百年來話題不斷的角色。

本文故以魏晉之際的〈勇俠傳〉為出發點,分析該傳的背景、故事架構,以及歷史意義,進而帶出當時代其他類型的俠,從社會、政治與思想的角度作探討,重建漢晉之間俠活動的各種面相。並借此突顯魚豢筆下的勇俠,融合東漢以來的士風,與《史記》、《漢書》中〈游俠傳〉偏重記載俠如何建立人際網絡,以及挑戰政府法治的形象有所差異。然而,〈勇俠傳〉的出現並非單純俠風與士風的互動,還有作者受到保家持身的家族觀影響,在操作俠的形象,使之符合社會風氣的需要。而俠樂府詩的也在本時期出現,虛實之間更增添俠多元形象,讓筆者瞭解俠的形象可以被詩人依其需要作操作,使魏晉南北朝的俠風更加豐富,得以延續至隋唐以降傳奇、小說中美好的俠形象。
目錄
第一章:緒論 - 3 -
一、研究動機 - 3 -
二、研究範圍與概念界定 - 6 -
三、研究回顧 - 7 -
四、章節內容大要 - 11 -
第二章:漢末俠風的變異 - 13 -
一、「俠」的涵義 - 13 -
二、變異的俠風——魚豢《魏略•勇俠傳》試析 - 16 -
1、文獻背景 - 17 -
2、勇俠及其事蹟 - 20 -
3、〈勇俠傳〉的意義 - 31 -
第三章:俠的社會、政治與思想脈絡 - 33 -
一、俠的社會關係 - 34 -
1、俠的出身 - 35 -
2、俠的同伴與依附者 - 38 -
3、經濟連結 - 41 -
二、俠與政府 - 45 -
三、俠風與士風 - 50 -
第四章:漢晉之間俠的時代特色及其意義 - 57 -
一、俠形象的變化 - 57 -
二、俠形象的延續與改變 - 68 -
第五章:結論 - 79 -
參考資料 - 83 -
參考資料

1、 傳統文獻:

□ 十三經注疏小組,《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台北:新文豐,2001。
□ ﹝戰國﹞韓非撰,陳奇猷集釋,《韓非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59。
□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72。
□ ﹝漢﹞班固,﹝唐﹞顔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 ﹝漢﹞荀悅,﹝晉﹞袁宏,張烈點校,《兩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05。
□ ﹝晉﹞陳壽,﹝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4。
□ ﹝晉﹞魚豢,﹝清﹞張鵬一輯,《魏略輯本》,收入楊家駱主編,《三國志附編》,台北:鼎文書局,1981。
□ ﹝晉﹞常璩著,任乃強校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2007。
□ ﹝劉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 ﹝劉宋﹞劉義慶著,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1984。
□ ﹝蕭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 ﹝蕭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 ﹝北魏﹞楊衒之著,楊勇校箋,《洛陽伽藍記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6。
□ ﹝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
□ ﹝北齊﹞顏之推,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3。
□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 ﹝唐﹞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 ﹝唐﹞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 ﹝唐﹞令狐德棻,《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2。
□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 ﹝唐﹞魏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
□ ﹝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釋,呂思勉評,《史通釋評》,台北:華世出版社,1981。
□ ﹝唐﹞虞世南編,﹝清﹞孔廣陶校注,《北堂書鈔》,台北:藝文,1977。
□ ﹝唐﹞歐陽詢等編,《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1985。
□ ﹝唐﹞徐堅等編,《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1962。
□ ﹝唐﹞白居易撰,﹝宋﹞孔傳續撰,《白孔六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 ﹝唐﹞李德裕撰,傅璇琮、周建國校箋,《李德裕文集校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 ﹝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60。
□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74。
□ ﹝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
□ ﹝宋﹞鄭樵撰,《通志二十略》,北京:中華書局,1995。
□ ﹝宋﹞徐天麟,《西漢會要》,上海:上海古籍,2006。
□ ﹝宋﹞徐天麟,《東漢會要》,上海:上海古籍,2006。
□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
□ ﹝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7。
□ ﹝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台北:世界書局,2001。
□ ﹝清﹞錢儀吉,《三國會要》,上海:上海古籍,2006。
□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
□ 王雲五主編,《古今逸史(明刊本)》,卷36、37《六朝事迹》,台北:臺灣商務,1969。
□ 董志安主編,《唐代四大類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 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証》,北京:中華書局,2005。
□ 逯欽立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2006。
□ 趙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天津古籍,2008。

2、研究成果:(按姓氏筆劃序)

專書:

□ 王運熙、王國安,《漢魏六朝樂府詩》,台北:萬卷樓,1990。
□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1993。
□ 田餘慶,《東進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2005。
□ 呂思勉,《秦漢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2006。
□ 汪涌豪,《中國游俠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 唐長孺著,朱雷、唐剛卯選編,《唐長孺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陳山,《中國武俠史》,上海:三聯,1992。
□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 陶希聖,《辯士與遊俠》,台北:商務印書館,1982。
□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俠與中國文化》,台北:臺灣學生,1993。
□ 黃節,《曹子建詩注(外三種)、阮步兵咏懷詩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 劉若愚著,周清霖、唐發饒譯,《中國之俠》,上海:三聯書店,1991。
□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
□ 錢穆,《秦漢史》,台北:東大,2001。
□ 韓云波,《中國俠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 龔鵬程,《俠的精神文化史論》,山東:山東畫報版社,2008。
□ ﹝日﹞越智重明,《魏晉南朝の貴族制》,東京:研文社,1984。
□ ﹝日﹞增田清秀,《樂府の歷史的研究》,東京:創文社,1975。
□ ﹝日﹞川勝義雄,徐谷芃、李濟滄譯,《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2007。
□ ﹝英﹞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著,鄭明萱譯,《盜匪——從羅賓漢到水滸英雄》,台北:麥田,1998。

單篇論文:

□ 王大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豪族與游俠〉,《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頁27–32。
□ 方震華,〈文武糾結的困境——宋代的武舉與武學〉,《臺大歷史學報》,33,2004,頁1–41。
□ 余英時,〈俠與中國文化〉,收錄於氏著,《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頁257–310。
□ 汪涌豪,〈古代游俠人格特徵之考究〉,《殷都學刊》,1995:1,頁40–45。
□ 汪涌豪,〈古代游俠人格特徵再考究〉,《殷都學刊》,1996:1,頁22–28。
□ 李曉芹,〈俠文化與曹植的游俠詩〉,《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1996:4,頁16–21。
□ 宋德熹,〈「俠以武犯禁」乎?——唐代文史中俠者的形象〉,收錄於高明士編,《東亞傳統教育與法制研究-教育與政治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頁197–247。
□ 高明士,〈唐代的武舉與武廟〉,收錄中國唐代學會編,《第一屆國際唐代學術議論文集》,1989,頁1016–1069。
□ 章培□,〈從游俠到武俠——中國俠文化的歷史考察〉,《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3,頁75–82。
□ 許倬雲,〈兩漢政權與社會勢力的交互作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5,1964,頁261–281。
□ 許倬雲,〈西漢政權與社會勢力的交互作用〉,收入氏著《求古篇》,台北:聯經,2003,頁462。
□ 許倬雲,〈三國吳地的地方勢力〉,收入氏著,《求古篇》,台北:聯經,2003,頁561–586。
□ 勞榦,〈論漢代游俠〉,《台大文史哲學報》,1,頁237–252,1950。
□ 勞榦,〈漢代的豪彊及其政治上的關係〉,收錄於氏著,《古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台北:聯經,2006,頁295–316。
□ 劉增貴,〈漢隋之間的車駕制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2,1993,頁371–453。
□ 劉飛濱,〈文人•儒家思想•游俠精神〉,《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頁54–59。
□ 劉希欣,〈游俠、豪俠、官俠——中國古代文學俠特徵的異變及原因〉,《菏澤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2:3,頁8–12。
□ 錢穆,〈釋俠〉,收錄於《錢賓四先生全集18˙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台北:聯經,1997,頁279–289。
□ 韓云波,〈論東漢和三國時期的游俠〉,《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2,頁83–88。
□ ﹝日﹞增淵龍夫,孔繁敏譯,〈漢代民間秩序的構成和任俠習俗〉,收錄於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526–563。

3、碩、博士學位論文:

□ 孫鐵剛,〈中國古代的士和俠〉,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74。
□ 劉增貴,〈漢代豪族硏究:豪族的士族化與官僚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
□ 孫云,〈春秋戰國至秦漢間任俠風氣的文化考察〉,陜西: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專門史),2003。
□ 鄭宗賢,〈西漢游俠的活動特色及其社會關係〉,台北:淡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4。
□ 吳采蓓,〈魏晉南北朝詠俠詩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 易慶和,〈虛實之間——唐代游俠之社會活動與形象書寫〉,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6。
□ 柳卓霞,〈唐前及唐代詠俠詩研究〉,山東:青島大學碩士論文(中國古代文學),2006。
□ 王巧昱,〈「任俠」——風尚對秦漢社會的影響〉,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中國古代史),200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