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38.114.3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許文聲
論文名稱(中文):工作現場人因工程改善方法與實例
論文名稱(外文):Case Study of Using Human Factor Engineering Method to Improve Workplaces
指導教授(中文):游志雲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9636518
出版年(民國):99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2
中文關鍵詞:人因工程改善肌肉骨骼傷害工作場所改善機能工作姿勢
外文關鍵詞:Ergonomics interventionWMSDworkplace improvementfunctional postur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93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93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目的在於利用辨識造成因工作所引起的肌肉骨骼傷害(WMSD)的五大成因後利用人因工程方法加以改善五個工作現場,達成肌肉骨骼傷害之防制。國內外勞工肌肉骨骼傷害佔職業傷害中的比例相當高,同時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肌肉骨骼傷害已經成為一個相當普遍且嚴重的問題,迫切需要改善。分析造成肌肉骨骼傷害主要有五大成因:不良姿勢、高重複動作、過度施力、振動、低溫。然而,「不良姿勢」最盛行,其改善成本低效益高,因此本次研究以改善「不良姿勢」為主,其他成因為輔,對五個工作現場進行改善。研究中首先針對工作現場做現況觀察分析可能造成肌肉骨骼傷害的原因,並將問題陳述,針對問題點提出改善方案,最後對改善後績效加以評估,利用檢核表法中的OWAS來分析改善後工作姿勢是否更符合工作機能需求,能達成機能工作姿勢。本次五個研究案例分別為「檢查銅線圈」、「取料」、「馬達組裝」、「馬達底座加工」、「馬達螺絲固定」, 前四例成功改善「不良姿勢」,第五例改善了振動的問題。這個研究提供了一個簡單的肌肉骨骼傷害防治方法,值得推廣。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
附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2.1 肌肉骨骼傷害嚴重性 6
2.2 肌肉骨骼傷害部位與成因 6
2.3 人因工程改善方法 7
2.3.1 檢核表法 7
2.3.1.1 MSDs人因工程檢核表 7
2.3.1.2 OWAS姿勢分析 8
2.3.1.3 RULA快速上肢評估 10
2.3.1.4 BRIEF人因基準線風險認定檢核表 10
2.4 機能工作姿勢 1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3
3.1 現況說明 13
3.2 問題陳述 14
3.3 改善方案 15
3.4 評估改善績效 1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17
4.1檢查銅線圈作業 17
4.1.1 現況說明 17
4.1.2 問題陳述 18
4.1.3 改善方案 18
4.1.4 績效評估 19
4.2取料作業 19
4.2.1 現況說明 19
4.2.2 問題陳述 20
4.2.3 改善方案 20
4.2.4 績效評估 21
4.3馬達組裝作業 21
4.3.1 現況說明 21
4.3.2 問題陳述 22
4.3.3 改善方案 23
4.3.4 績效評估 24
4.4馬達底座加工作業 24
4.4.1 現況說明 24
4.4.2 問題陳述 24
4.4.3 改善方案 25
4.4.4 績效評估 25
4.5馬達螺絲固定作業 25
4.5.1 現況說明 25
4.5.2 問題陳述 26
4.5.3 改善方案 27
4.5.4 績效評估 27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28
5.1 案例討論 28
5.2 後續發展 29
參考文獻 40


圖目錄
圖 1-1 肌肉骨骼傷害五大成因 3
圖 1-2 貨櫃裝填作業 4
圖 1-3 傾斜架及滑行板 4
圖 2-1 OWAS編碼系統 9
圖 2-2 姿勢不良為主的改善 12
圖 3-1 貨櫃裝填作業 13
圖 3-2 OWAS姿勢編碼分析 14
圖 3-3 貨櫃裝填改善建議圖 15
圖 4-1 檢查銅線圈側面 17
圖 4-2 檢查銅線圈正反面 17
圖 4-3 平面與傾斜台 18
圖 4-4 銅線圈放置在水平的平面上 19
圖 4-5 銅線圈放置在傾斜的平面上 19
圖 4-6 取料作業 20
圖 4-7 三層料架 20
圖 4-8 升降推車 20
圖 4-9 改善後搬運情形 21
圖 4-10 馬達組裝作業 22
圖 4-11 連接管組裝在馬達上 22
圖 4-12 鋼管插入連接管側孔 22
圖 4-13 改善前作業台桌 23
圖 4-14 改善後作業台桌 23
圖 4-15 馬達底座加工作業 24
圖 4-16 旋轉臂裝置 25
圖 4-17 馬達螺絲固定作業 26
圖 4-18 施力後產生的反作用力 26
圖 4-19 瞬間過度用力且往順時鐘方向旋轉 27
圖 4-20 手臂內側之力臂擋板 27




表目錄
表 2-1 OWAS動作分析之行動等級 9
表 2-2 RULA作業姿勢之行動水準 10

附錄
附錄一 MSDs人因工程檢核表 30
附錄二 OWAS工作姿勢分析與判別標準 35
附錄三 RULA快速上肢評估方法 36
附錄四 BRIEF人因基準線風險認定檢核表 39
[1] 葉文裕、林彥輝,工作現楊人因工程檢核表適用性之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民國86年。
[2]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2001.12.02,「人因工程肌肉骨骼傷害預防指引」
[3] 李開偉、葉文裕、朱振群、陳志勇,半導體製造業累積性工作傷害現況調查,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民國86年。
[4] 人因工程肌肉骨骼傷害預防指引,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民國90年。
[5] 骨骼肌肉傷害人因工程檢核表使用手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民國87年。
[6] 人因工程應用手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民國84年。
[7] 工作現場人因工程檢點適用性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民國86年。
[8] 江傳江、于邦基編譯,肌肉骨骼評估:基礎與技術,合記書局,民國92年。
[9] 潘儀聰,人因工程工作姿勢圖例及其應用,勞工安全衛生簡訊第92期。
[10] 潘儀聰,人因工程工作現場設施改善技術應用研究,勞工安全衛生簡訊第95期。
[11] 胡桓祥,應用人因工程工作姿勢圖例改善鑄造與錫錠回收工廠之工作現場,新竹市: 清華大學,碩士論文,民國96年。
[12] 劉永福,以機能工作姿勢觀點進行麵包工廠之工作場所改善,新竹市: 清華大學,碩士論文,民國96年。
[13] 陳伯仁,庫房作業的下腰部負荷改善案例,新竹市: 清華大學,碩士論文,民國98年。
[14] Ayoub, M. and Mital, A. 1989, Manual Materials Handling, London: Taylor & Francis.
[15] Bruijn,L., Engels,J.A., and Gulden,J.W.J.,1998,“A Simple Method to Evaluate the Reliability of OWAS Observations”,Applied Ergonomics, 29(4):pp.281-283.
[16] Chung, M.K. and Kee, D., 2000, Evaluation of lifting tasks frequently performed during fire brick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using NIOSH lifting equ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 25, 423-433.
[17] Duff, S.V., 1997; Tendinitis, entrapment neuropathies, and related conditions.
In: Sanders, M.J. (ed.), Management of Cumulative Trauma Disorders.
[18] Headley, B.J., 1997; Physiologic risk factors. In: Sanders, M.J. (ed.),
Management of Cumulative Trauma Disorders.
[19] Isernhagen, S.J., 1988a; Ergonomics and cumulative trauma. In: Work Injury.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Rockville: Aspen Publishers, Inc.
[20] Isernhagen, S.J., 1988b; Three approaches to specific ergonomic problems. In:
Work Injury.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Rockville: Aspen Publishers, Inc.
[21] Karhu,O.,Harkonen,R.,Sorvali,P., and Vepsalainen,P.,1981,“Observing Working Postures in Industry: Examples of OWAS Application”,Applied Ergonomics,12(1):13-17.
[22] Li,K.W.,Lee, C.L.,“Postural Analysis of Four Jobs on Two Building Construction Sites: an Experience of Using the OWAS Method in Taiwan”, J.Occup.Health,41:pp.183-190.
[23] Meyers,F.E.,1992,“Motion and Time Study“,Improving Work methods and Management, Prentice Hall.
[24]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1995,“Draft: Instructions for Completing the Risk Factor Checklist“,pp.24-32.
[25] OSHA,2000,“Ergonomics: The Study of Work“,U.S. Department of Lab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26] Perkio-Makela,M.,and Hentila,H.,2005,“Physical work strain of dairy farming in loose housing bar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Vol.35,pp.57-65.
[27] Pheasant, S.T., 1994; Musculoskeletal injury at work: natural history and risk
factors. In: Richardson, B., Eastlake, A. (eds.), Physiotherapy in Occupational
Health. Management, Prevention & Health Promotion in the Work Place.
[28] Sanders,M.S.and McCormick,E.J.,1993,“Human Factors in Engineering and Design“,7th edition,McGraw-Hill.
[29] Van der Beek, A.J., Mathiassen, S.E., Windhorst, J., Burdorf, A., 2005, An evaluation of methods assessing the physical demands of manual lifting in scaffolding, Applied Ergonomics, 36, 213-222
[30] Waters, T.R, Putz-Anderson V., Garg A., Fine L. J., 1993, Revised NIOSH equation for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manual lifting tasks, Ergonomics, 36, 749-77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