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89.2.12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林宛儀
論文名稱(中文):王禎和小說語言的流動性與在地性
指導教授(中文):陳建忠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研究所
學號:936604
出版年(民國):99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3
中文關鍵詞:流動越界在地語言翻譯文化翻譯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7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
  • 收藏收藏:0
論文摘要

王禎和小說創作集中在臺灣六O至七O年代,迄於八O年代。這段期間同時也是臺灣不論社會內部或外部遭逢文化他者最密集的時期。尤其在臺灣這樣多源/元族群的海島,各自族群擁有屬於自己的一套語言系統,每套語言系統亦各自代表各自生成的文化,當這些多源/元族群聚首臺灣相互交流,勢必衍生語言翻譯的問題,而異質語言翻譯的背後,隱藏著異質文化相互越界流動的軌跡。這是王禎和小說語言表現創新的契機之一。

本論文以王禎和的小說文本作為研究對象,試圖將「文化流動」概念放入討論王禎和小說文本的主體脈絡。依照作品主題關懷意識,並以王禎和小說作品的歷史線性為經,文本越界/翻譯類型為緯,筆者打算之於「文化流動」概念底下,分從三個面樣探討王禎和小說的流動特質:

一、「在地的流動越界」──藉由一系列花蓮在地書寫文本,探討臺灣在地多族群的文化流動越界問題。
二、「城鄉流動與碰撞」──以〈小林來台北〉、《美人圖》、〈老鼠捧茶請人客〉為討論對象,藉著移動於城鄉間的人物對於城鄉生活的文化差異景象,探討臺灣七、八O年代社會內部從「鄉間」跨越到「城市」的過程中,產生文化、語言脫鉤的裂縫的景象,填充這些裂縫的是什麼?
三、「西方文化移植」──由《玫瑰玫瑰我愛你》探討臺灣在地文化與外來文化在交鋒時,文化如何被接受、被移植,語言又在其間如何發揮翻譯的作用?主要透過「知識份子」與「社會眾民」兩造對於「西方文化」的傳遞與接收,作為考察「語言」、「文化」如何在移植間變調。
透過「流動、越界」的角度觀看王禎和小說,以揭示臺灣多源/元文化錯綜複雜的路徑。
論王禎和小說的伏流隱動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源起與問題意識
第二節 文獻回顧
第三節 研究範疇與論文架構
第二章 在地的流動、越界
第一節 〈鬼•北風•人〉的流動/越界
一、敘事語言的呈換
二、現代派元素與鄉土互涉越界
第二節 〈夏日〉的越界/翻譯
一、純熟的意識流觀點
二、原/漢語言的流動越界
第三節 〈兩隻老虎〉、〈香格里拉〉、〈素蘭要出嫁〉語言文字的越界
一、閩南語的書寫越界
二、書寫形式的越界
第四節 小結:越界的在地文化景象
第三章 城鄉流動與碰撞
第一節 流動的差異視野:小林從鄉村到城市
  一、鄉下人進城初體驗
 二、都市怪獸
第二節 都會密碼大解讀:〈小林來台北〉、《美人圖》之解碼
一、詭異的洋名稱謂與文法
二、愛「國」的跨國公司
第三節 都市之後:〈老鼠捧茶請人客〉之老人進城經驗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西方文化移植
第一節 《玫瑰玫瑰我愛你》:西方文化如何移植入臺?
一、本土知識精英與教育
二、基督教、「得恩堂」與信仰
三、資本主義與商品消費
第二節 《玫瑰玫瑰我愛你》:再論西方文化在臺移植的情狀與問題
一、知識份子的姿態
二、 社會眾民的姿態
第三節 《玫瑰玫瑰我愛你》:「語言」展演與角力問題
一、敘述者╱翻譯者的翻譯建構
二、知識份子的翻譯與社會眾民的「再翻譯」
三、音譯與意譯
四、混雜?學舌?還有其他可能嗎?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王禎和作品集

王禎和
1980《香格里拉》,台北:洪範。
1982《美人圖》,台北:洪範。
1987《人生歌王》,台北:聯合文學。
1993《嫁妝一牛車》,台北:洪範。
1994《玫瑰玫瑰我愛你》,台北:洪範。


(二) 論述專書書目(按出版年代)

1.王禎和作品範疇

高全之
1997《王禎和的小說世界》,台北:三民。

2.文學文化範疇

尉天驄
1978《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
葉石濤
1987《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
M. Heidegger著,孫周興譯
1993《走向語言之途》台北:時報文化。
Tomlinson, John(湯林森)著,馮建三譯
1994《文化帝國主義》台北:時報。
董小英
1994《再登巴比倫塔/巴赫金與對話理論》北京:三聯書店。
劉康
1995《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
張京媛編
1995《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人文。
呂正惠
1995《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
J. Hillis Miller(米樂)著,單德興譯
1995《跨越邊界:翻譯•文學•批評》
彭瑞金
1997《臺灣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
SaidEd.Edward. W著,單德興譯
1997《知識份子論》,台北,麥田出版社。
Stuart Hall(斯圖爾特•霍爾)、陳光興著
1998《文化研究:霍爾訪談錄》台北:遠流。
Bakhtin M. M.著,錢中文主編
1998《巴赫金全集》(共六冊)河北:河北教育。
彼埃特思(Jan Nederveen Pieterse)、巴域(Bhikhu Parekh)著,吳江波譯
1998《解殖與民族主義》,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頁114。
Bill.Ashcroft、Ga Re Th.Griffiths& Helen.Tiffin著、劉自荃譯
1998《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駱駝出版社。
羅鋼主編
1999《後殖民主義文化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Jameson ,Fredric著,吳美真譯
1998《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Benjamin, Walter/Arendt, Hannah著,漢娜.阿倫特編,張旭東,王斑譯
1998《啟迪/本雅明文選》香港:牛津大學。
張京媛編
1999《後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北京:北京大學。
Zygmunt Bauman(齊格蒙•鮑曼)著,洪濤譯
2000《立法者與闡釋者:論現代性、後現代性與知識份子》上海:上海人民。
陳光興主編
2000《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巨流。
邱漢平主編
2000《翻譯、文學研究與文化翻譯》(《中外文學》29:5)台北:台大外文系。
廖炳惠
2001《另類現代情》台北:允晨。
John Storey (約翰.史都瑞)著,張君玫譯
2001《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
Said.Edward. W 著,蔡源林譯
2001《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文化。
(法)托多羅夫著/蔣子華,張萍譯
2001《巴赫金,對話理論及其他》天津:百花文藝。
許寶強、袁偉選編
2001《語言與翻譯的政治》。北京:中央編譯。
Zygmunt Bauman(齊格蒙•鮑曼)著,歐陽景根譯
2002《流動的現代性》上海:上海三聯。
劉偉勝
2002《文化霸權概論》中國:河北石家庄。
劉禾著、宋偉杰等譯
2002《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北京:三聯書店。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
2003《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出版社。
廖炳惠
2003《關鍵詞200》臺北:麥田出版社。
黎湘萍
2003《臺灣的憂鬱》台北:人間出版社。
尚─皮耶•瓦尼那著
2003《文化全球化》臺北:麥田出版社。
Andrew Feenberg (安德魯.芬伯格)著,陸俊等譯
2003《可選擇的現代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Johnathan Friedman (喬納森.弗里德曼)著,郭建如譯
2003《文化認同與全球性過程》北京:商務。
Stuart Hall(斯圖爾特•霍爾)編,徐亮,陸興華譯
2003《表征: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北京:商務。
David Havery
2003《後現代的狀況》北京:商務。
孫藝風
2004《視角闡釋文化:文學翻譯與翻譯理論》,北京:清華大學。
Arif Dirlik (阿里夫•德里克)著,王寧等譯
2004《跨國資本時代的後殖民批評》,北京:北京大學。
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
2004《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
生安鋒
2005《霍米巴巴》台北:生智,2005。
Selden Raman/Widdowson Peter/Brooker Peter著,林志忠譯
2005《當代文學理論導讀》台北:巨流。
姜飛
2005《跨文化傳播的後殖民語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Young Robert J. C.著,周素鳳、陳巨擘譯
2006《後殖民主義:歷史的引導》台北:巨流。
王寧
2006《文化翻譯語經典闡釋》北京:中華書局。
尹繼佐主編
2006《當代文化論稿》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
劉旭
2006《底層敘述:現代性話語的裂隙》上海:上海古籍。
廖炳惠
2006《台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台北:聯經。
邱貴芬主編
2006《亞洲式翻譯》(《中外文學》34:10)台北:台大外文系。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合著
2007《臺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
范銘如
2008《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
朱惠足
2009《「現代」的移植與翻譯》台北:麥田。

(三) 論文及專題研究報告
1. 學位論文
蔡碧華
1987《從社會語言學觀點剖析王禎和小說”玫瑰玫瑰我愛你”》(私立輔仁大學
語言學所碩士論文)。
李宜靜
1994《王禎和小說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劉玟伶
1997《王禎和作品論:小說、劇本與影評》(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呂文翠
1997《狎昵故鄉──王禎和小說研究》(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李俐瑩
2003《臺灣寫實小說中的風塵書寫─以王禎和、黃春明為例》(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王儷蓉
2003《臺灣鄉土小說翻譯─論黃春明與王禎和作品之可譯性及其英譯之等效問
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所碩士論文)。
林增益
2004《王禎和小說創作風格析論》(私立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
鄭千慈
2004《崩解的自我——現代主義、畸零人與戰後台灣鄉土小說》(私立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沈瑞馨
2005《臺灣現代小說中之後殖民論述─以陳映真與王禎和為研究主體》(私立
東海大學中文系碩士班論文)。
張麗娟
2006《從食色書寫到追尋救贖─王禎和小說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碩士
班論文)。
陳宜伶
2006《王禎和小說人物形象析論》(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謝淑媚
2006《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語言風格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
論文)。
游涵宇
2007《王禎和小說語言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語所碩士論文)。
馬翊航
2007《虛實對照,城鄉融涉─論花蓮文學中的地方意識與市/街書寫》(國立臺
灣大學臺文所碩士論文)。
陳怡臻
2008《笑的力量─論王禎和《美人圖》與《玫瑰玫瑰我愛你》中的鬧劇書寫》
(私立靜宜大學中文系碩士班論文)。
蔡易伶
2008《從後現代思想看王禎和小說《玫瑰玫瑰我愛你》的「翻譯」問題》(私
立輔仁大學翻譯所碩士論文)。
鄧倩如
2008《雙面翻譯─論《玫瑰玫瑰我愛你》的跨文化與跨語際交換》(國立臺灣
大學臺文所碩士論文)。
吳秀英
2009《王禎和小說的老人書寫》(國立中興大學臺文所碩士論文)。

2. 王禎和作品範疇

姚一葦
1974〈論王禎和的「嫁妝一牛車」〉,《文學論集》,台北:書評書目,頁123-137。
尉天驄
1977〈王禎和小說中的人物與語言〉,《小說新潮》,第2期。
秋堇
1978〈那一牛車的嫁妝拉到那裡去了──訪王禎和〉,《書評書目》,台北:洪
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頁53-63。
李歐梵
1980〈一隻小調譜成的文學新曲〉,《香格里拉》,台北:洪範,頁215-230。
郭雪茵
1980〈談嫁妝一牛車中的台語對白〉,《文學思潮》第八期,頁137-139。
許素蘭
1982〈試論王禎和小說風格的流變〉,《文學界》,1982年秋季號,高雄:春暉,
頁127-141。
鄭雅云
1982〈喜劇的諷諭〉,《美人圖》,台北:洪範,頁1-11。
杜享翰
1982〈談「美人圖」〉,《美人圖》,台北:洪範,頁203-206。
林清玄
1982〈戲肉與戲鼓頭〉,《美人圖》,台北:洪範,頁199-202。
龍應台
1985〈王禎和走錯了路──評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龍應台評小說》,台北:爾雅,頁77-82。
張素貞
1986〈王禎和的「嫁妝一牛車」──無可奈何的悲涼境遇〉,《細讀現代小說》,台北:東大, 頁275-285。
王禎和
1987〈永恆的追求〉,《人生歌王》,台北:聯經。
呂正惠
1988〈荒謬的滑稽戲──王禎和的人生圖像〉,《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頁75-89。
尉天驄
1990〈消費文明下的屈辱和憤怒──談王禎和的「小林來台北」〉,《聯合文學》,第74期。
鄭恆雄
1990〈外來語言/文化「逼死」(v.s(對抗))本土語言/文化──解讀王禎和的《美人圖》〉,《聯合文學》,第74期。
〈論王禎和《美人圖》的意圖和文學效果〉,《中外文學》第19卷第9 期,頁10-31。
劉春城
1990〈王禎和的文學生涯〉,《聯合文學》第74期。
張大春
1990〈人人愛讀喜劇──王禎和怎樣和小人物「呼吸著同樣的空氣」〉,《聯合文學》第74期。
東年
1990〈美國美國我愛你──鬧劇《玫瑰玫瑰我愛你》的荒謬寓意〉,《聯合文學》第74期。
王德威
1991〈王禎和走錯了路嗎?──評王禎和的《玫瑰玫瑰我愛你》〉,《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頁21-25。
古繼堂
1992〈用喜劇手法表現悲劇人物的王禎和〉,《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頁528-543。
張素貞
1993〈王禎和的〈老鼠捧茶請人客〉:綜合國、台、日語的靈魂告白〉,《中國語文》73:6=438,頁38-44。
陳芳明
1994〈王禎和小說中的個人與國家〉,《典範的追求》,台北:聯經,頁252-279。
姚一葦
1994〈我讀《玫瑰玫瑰我愛你》〉,《玫瑰玫瑰我愛你》,台北:洪範,頁1-10。
劉玟伶
1994〈王禎和關係論著目錄〉,《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27:1,台北:央圖。
蕭錦綿
1994〈滑稽多刺的玫瑰──細讀王禎和新作《玫瑰玫瑰我愛你》〉,《玫瑰玫瑰我愛你》,台北:洪範,頁263-278。
呂正惠
1995〈小說家的誕生──王禎和的第一篇小說及其相關問題〉,《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頁297-311。
蔡芳定
1996〈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的小說藝術〉,《中國學術年刊》,第17期,頁327-348。
邱貴芬
1997〈「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p153-177。
陳瓊琪
1998〈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的敘述形式〉,《中山中文學刊》第四期,頁54-78。
楊照
1998〈¬「現代化」的多重邊緣經驗──論王禎和小說〉,《第一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縣立文化中心。收入楊照,《夢與灰燼》,台北:聯合文學,頁115-133。
劉玟伶
1998〈王禎和的同名劇本──小說的舊瓶新裝〉,《第一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縣立文化中心。
許琇禎
1999〈多語言的文化衝突──王禎和小說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20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陳長房
1999〈寓悲憫於笑紋──論王禎和《嫁妝一牛車》〉,《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聯經,頁102-120。
徐照華
2000〈論王禎和小說中的城鄉圖像〉,《地誌書寫與城鄉想像:第二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縣文化局。
李文卿
2002〈走過殖民:論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之諧虐書寫〉,《文訊》,頁52。
呂文翠
2005〈母體的隱喻:離鄉或戀土?──重讀王禎和〉,「在地與遷移──第三屆花蓮文學討論會」。
李育霖
2006〈翻譯與地方文學生產:以王禎和小說《玫瑰玫瑰我愛你》為例〉,《中外
文學》35:4,頁17-36。
廖淑芳
2008〈王禎和與林宜澐比較閱讀──以語言運用為主的考察〉,《東華漢學》第
7期,頁217-258。

2. 文學文化範疇

張誦聖
1988〈現代主義與台灣現代派小說〉,《文藝研究》1988年7月號。收入《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經,2001年。
J. Hillis Miller著,單德興譯
1995〈跨越邊界:理論之翻譯〉,台北:書林。
蕭阿勤
1999〈民族主義與台灣1970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
探討〉。收入《臺灣史研究》6:2。
周蕾
2001 <作為民族誌的電影;或,後殖民世界中的文化互譯>《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欲、民族誌與中國當代電影》台北:遠流出版社。
嚴紹璽
2001〈「文化語境」與「變異體」以及文學的發生學〉,《多邊文化研究》第一卷,北京:新世界。
2001〈翻譯中的「相異性」與「相似性」之辨──對翻譯與文化交流關係的思考與再思考〉,《多邊文化研究》第一卷,北京:新世界。
蕭阿勤
2003〈認同、敘事、與行動:台灣1970年代黨外的歷史建構〉。收入《臺灣社
會學》第5期。
黃美娥
2004〈文學現代性的移植與傳播──臺灣傳統文人對世界文學的接受、翻譯與
摹寫〉,《重層現代性鏡像》,台北:麥田。
並木真人
2004〈朝鮮的「殖民地近代性」、「殖民地公共性」和對日協力:殖民地政治史、社會史研究之前置性考察〉,《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論文集,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台北:播種者。
邱貴芬
2006〈「在地性」的生成:從台灣現代派小說談「根」與「路徑」的辯證〉,《中外文學》34:10,台北:台大外文系。
Foucault, Michel.
1973” The being of language”
“Spraking”in The order of things :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
New York,Vintage Books.
Stuart Hall
1994”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 in Colonial Discourse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distributed exclusively in the USA and Canada by St. Martin's Press,New York.
Appadurai, Arjun,
1996 “The Production of Locality” in 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Minneapolis, Min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Arif Dirlik
1999 〈全球主義與地域政治〉《後革命氛圍》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2002 〈Literature / Identity:Transnationalism , Narrative and Representation〉,《The Review of Education、Pedagogy and cultural Studies》
2005〈建築與全球現代性、殖民主義以及地方〉,《中外文學》34:1,台北:台大外文系。
Naoki Sakai
2002〈主體與/或「主体」(shutai)及文化差異之銘刻〉,《中外文學》30:12,台北:
台大外文系。
2005〈文明差異與批評:論全球化與文化國族主義的共謀關係〉,《中外文學》34:1,
台北:台大外文系。
Albert Memmi
2004〈殖民者與受殖者〉,《解殖與民族主義》,北京:中央編譯。
(此全文限內部瀏覽)
電子全文
摘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