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54.198.154.234)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任德寬
論文名稱(中文):台灣「錄影監視系統」的歷史發展-以鳳山市為例
指導教授(中文):鐘月岑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號:934415
出版年(民國):99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3
中文關鍵詞:錄影監視系統監視社會科技與社會行動者網絡理論數位影像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4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在過去許多針對「監視」與「社會」的研究討論。多半以社會對「監視」討論為重,較少關心「技術」與「社會」之間的討論。(Science, Technology andSociety, 簡稱STS)的研究取徑來看待此「技術」、「社會」之間的互動模式,強調若僅以用直線性的歷史觀去分析「監視技術」與使用者之間互動,並解釋「技術」對於社會的影響,這樣往往窄化了看待科學與技術發展的過程,若能從使用者的角度來思考技術發展歷程,將會看見響技術與社會現象的眾多可能。
本文所能提出的貢獻,是建立在許多國內的研究之上,透過科技與社會(STS)的研究取徑,藉由現有的文獻與訪談資料找尋被人忽略的「技術」與「使用者」。筆者在透過鳳山的案例訪談,以及筆者在本研究所做的研究與蒐集資料。發現台灣社會與「錄影監視系統」互動形成的獨特之處。
第一、發現地方里長、基層警員對「錄影監視系統」詮釋,不單是使用者的詮釋,也是反抗者集體的詮釋。台灣對「錄影監視系統」的使用方式,明顯不同於英國或歐陸的研究發現,主要的差異在於歐陸及英國強調「監控」,尋找「不正常」的行為,台灣對於錄影監視系統的的使用,則著重於犯罪的嚇阻與事件發生後的線索蒐集。
第二、「錄影監視系統」擴張的內部動能為何?以美國來說,911之前,多以私人產業與企業使用較多。911之後,則偏重於強化國土防衛,重視如何辨識危險份子。歐洲,則重視市中心的城區重建,希望透過「錄影監視系統」,提高民眾對城內商業區的信賴感。台灣則與台灣獨特的產業發展與產業特性結合,台灣的「錄影監視系統」隨著台灣有線電視的興盛與電子產業與中小型經銷模式,間接鼓舞了台灣「錄影監視系統」多點且小規模的發展模式。
第三、使用者對於「影像」與「錄影技術」的信任。台灣民眾對影像的理解,透過早期有線電視業者與官方的對抗,以及周邊電子零件產業與經銷制度的活躍,使民間對於使用纜線傳輸影像早就有十分豐富的使用經驗,這樣的使用經驗,應該有助於分析民眾對影像信賴的形成,值得後續研究繼續朝此一方向思考。
關鍵詞:錄影監視系統、監視社會、科技與社會、行動者網絡理論、數位影像
目錄
圖目錄 ii
圖表目錄 iv
第一章 序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文獻回顧 5
第三節 分析架構與分析方法 7
第二章 錄影監視系統發展的歷史脈絡 15
第一節 電視、閉路電視與錄影監視系統 15
第二節 解除管制的開始 24
第三節 系統中的行動者 26
小結 41
第三章 技術系統的優先 43
第一節 是誰建立的系統 43
第二節 法律與技術的攻防 51
第三節 技術與政策的纏繞 67
小結 79
第四章 數位影像證據的驗證 83
第一節 從類比影像到數位影像 83
第二節 數位影像的爭議:清晰度、解析度與雜訊 90
第三節 影像證據的使用與討論 97
小結 105
第五章 結論 107
第一節 對於「錄影監視系統」的再理解 107
第二節 對於行動者網絡理論的省思 111
附錄 115
參考書目 116
中文部分
1.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委託研究報告,〈臺北市社區鄰里監視系統在犯罪預防上成效評估之研究〉,( 臺北:2007.12 )瀏覽日期:2008年12月8日。
2.內政部警政署專題分析,〈科學辦案偵破方式分析〉,( 臺北,2007.4 )。<http://www.npa.gov.tw/NPAGip/wSite/public/Attachment/f1198137106358.pdf> 瀏覽日期:2008年12月8日。
3.王宇平,〈安防產業的第一線尖兵-在詭譎市場中搏鬥的工程商〉,《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38期( 臺北,2000.8 ),頁47-53。
4.王佳煌,〈資訊科技與監視宇宙〉,《東吳社會學報》第10期( 2001.5 ),頁1-35。
5.王振寰,《社會學與台灣社會》,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9。
6.史習健,〈社區共同天線電視設備,閉路電視錄影放映機管理問題之商榷〉,《廣播與電視》,第22期(臺北:1972.6),頁46-48。
7.朱富美,《科學鑑定與刑事偵查》,臺北:翰蘆圖書總經銷,2004。
8.江慶興,〈閉錄監視器(CCTV)應用於警察工作之探討─以英國為例〉,《警專學報》第二卷第八期( 臺北:2000.9 ),頁39-63。
9.行政院建立有線電視系統工作小組編,〈行政院建立有線電視系統工作小組研究報告書〉,( 臺北,1985 )WGCS-T-037。
10.行政院建立有線電視系統工作小組編,〈行政院建立有線電視系統工作小組研究報告書〉,( 臺北,1985 )WGCS-T-080。
11.吳文淮,〈淺談PC-based DVR的系統功能和維護〉,《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74期( 臺北:2006.6 ),頁72-74。
12.吳佳綺,〈公共空間的影像監視:一個科技社會學的反思〉。臺北: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13.吳祥寬,〈政治、金權、線纜:台灣有線電視產業的政治經濟分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14.吳雅涵,〈破解DVR的加密未來〉,《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64期(臺北:2004.12),頁128-131。
15.吳嘉苓,〈科技、社會與風險〉。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王振寰等主編。( 臺北:巨流出版社,2009 ),頁530-550。
16.李文章,〈錄影監視系統在犯罪偵察之應用〉,《警學叢刊》第三十九卷第三期( 桃園:2008.11 ),頁97-115。
17.李佳玟,〈DNA證據:鐵證如山〉,《生物科技與法律研究通訊》第二期( 臺北:1999.4 ),頁25-32。
18.李尚仁,〈老大哥在看著你--監視攝影機的使用與濫用〉,《科學發展月刊》第353期( 臺北:2002.5 ),頁75-77 。
19.李青蒔,〈台灣將砸4億元加強道路、鄰里監控〉,《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32期( 臺北:2005.8 ),頁73-82。
20.李湧清,〈閉路攝影機在犯罪防制效果之實證分析〉。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學系,2005。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3-2414-H-014-012-SSS。
21.李湧清等,〈監視錄影系統與犯罪預防〉,《執法新知論衡》第一卷第一期( 桃園:2005.6 ),頁73-100。
22.李湧清等,〈以SWOT分析法論監視錄影系統設置之依據〉,《執法新知論衡》第二卷第一期( 桃園:2006.6 ),頁55-86。
23.李萬益,〈閉路監視系統運用於犯罪偵查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
24.李震山,〈個人資料保護與監視錄影器設置之法律問題研究-以警察職權行使法第十條為中心〉,《警察法學》4期( 臺北:2005.12 ),頁22。
25.李謹安,〈台灣聯防系統的市場消長探討〉,《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12期( 臺北:1996.2 ),頁80-83。
26.杜約翰譯,〈市民會同意公共監視系統進入住宅社區嗎?〉( The Debate on Public Surveillance System Installed in the Residential Area ),《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35期( 臺北:2000.2 ),頁38-40。
27.汪世曦,〈四分割與圖框壓縮處理器的技術發展--監視系統整合中的重要關鍵〉,《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21期( 臺北:1997.10 ),頁22-26。
28.汪世曦,〈臺灣四分割與圖框壓縮處理器市場現況--四分割在全球佔有重要份量 圖框壓縮銷量以歐美品牌為主〉,《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21期( 臺北:1997.10 ),頁27-30。
29.汪世曦,〈數位技術與台灣市場概況〉,《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33期( 臺北:1999.10 ),頁46-49。
30.汪世曦,〈數位壓縮技術的基本認識〉,《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33期( 臺北:1999.10 ),頁42-45。
31.汪世曦,〈四分割與圖框壓縮處理器功能發展〉,《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36期( 臺北:2000.4 ),頁27-29。

32.周天明,〈PC-Based與Standlone力拼DVR市場〉,《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65期( 臺北:2005.2 ),頁120-127。
33.周天明,〈閉路電視監控系統,鏡頭剖析及選用指南〉,《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70期( 臺北:2005.12 ),頁90-93。
34.周俊銘、溫哲彥,〈從偵防觀點評述閉路電視監視系統之設置需求〉,《刑事科學》第58期( 臺北:2005.3 ),頁133-146。
35.林巧玲,〈從舌像捕捉舌象---以長庚中醫舌診儀為主的討論〉,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科技與社會組所碩士論文,2004。
36.林宗德,〈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半導體晶圓廠的工作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37.林宜隆、藍添興,〈未來警察之新科技與新思維-數位證據與資訊鑑識〉,《警光》第561期( 臺北:2003.4 ),頁43-45。
38.松長誠之,〈CCD攝影機之性能發展 CCD SENSOR和CMOS SENSOR〉( Progress of CCD Camera Function--Developments in CCD Sensors & CMOS Sensors ),陳順賢譯,《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29期( 臺北:1999.2 ),頁80-82。
39.金台寶,〈再談(近紅外線)影像技術( 上 )〉,《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48期( 臺北:2002.4 ),頁129-132。

40.金台寶,〈再談(近紅外線)影像技術( 下 )〉,《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49期( 臺北:2002.6 ),頁42-46。
41.金台寶,〈從紅外線夜視攝影機檢視道路、鄰里監視弊端〉,《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68期( 臺北:2005.8 ),頁76-78。
42.洪靖,〈永續建築與適當科技:如何重塑使用者與現代社會〉。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科技與社會組碩士論文,2009。
43.范姜真媺,〈監視攝影系統設置、使用之法律問題〉,《律師雜誌》307期( 臺北:2005.4 ),頁26-41。
44.修蓉芳,〈圖框壓縮處理器正向數位儲存設備躍進〉,《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29期( 臺北:1999.2 ),頁48-50。
45.修蓉芳,〈寬頻數位監控系統在鄰里道路之應用〉,《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53期( 臺北:2003.2 ),頁91-93。
46.修蓉芳,〈警大溫哲彥教授談道路監控--掌握目的,才能掌握一切〉,《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79期( 2007.6 ),頁70-72。
47.祝振華,〈美國教育閉路電視發展史畧〉,《藝術學報》第36期( 臺北:1969.10 ),頁27-40。
49.翁秀琪,〈台灣的地下媒體〉,鄭瑞城等合著,《解構廣電媒體:建立廣電新秩序》,頁441-518。臺北:澄社,1993。
50.翁萃芳,《保安警察實務》,桃園:中央警察大學,2002。
51.翁註重,〈台灣家電產業歷史考察與文物史料調查研究報告〉桃園: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2007。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委託報告。
52.高登發,〈漫談閉路電視監視系統之裝置〉,《警光》第327期( 臺北:1976.4 ),頁34-35。
53.張煜麟,〈台灣有線電視系統先驅者的研究:臺灣社區共同天線系統的技術變遷與資本積累( 1962-1993 ),發表於1998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http://ccs.nccu.edu.tw/history_paper_content.php?P_ID=932&P_YEAR=1998>.瀏覽日期:2009年12月8日。
54.張煜麟,〈『文化批判論壇』第廿七場城市的守護天使?電眼(CCTV)就在你╱妳身邊〉,2004<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36/journal_forum27.htm>. (2008年12月8日)
55.張煜麟,〈台灣監視器系統作為集體逃避自由的機制?一種自由主義的觀點〉,《資訊社會研究》第7期( 嘉義:2004.7 ),頁192-217。
56.梁智先,〈公共空間設置監視錄影系統應用於犯罪偵防之研究-以花蓮縣為例〉,花蓮,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57.莊雅仲,〈巡守社區:權力、衝突與都市地方政治〉,《台灣人類學刊》第三卷第二期( 臺北:2005.12 ),頁79-114。
58.許立佳,〈2004臺灣安防產業年度調查〉,《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67期( 臺北:2005.6 ),頁65-80。
59.許義寶,〈論公共場所監視器設置之法律程序-上-〉,《法令月刊》57卷2期( 臺北:2006.2 ),頁14-24。
60.許義寶,〈論公共場所監視器設置之法律程序-下-〉,《法令月刊》57卷3期( 臺北:2006.3 ),頁31-40。
61.郭志裕,〈保全設備在治安應用相關課題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6期( 桃園:2000.3 ),頁101-116。
62.陳士孝、楊連福,〈數位影像監控系統〉,《中國海事商業專科學校學報》第58期( 臺北:2004.8 ),頁107-125。
63.陳介玄,〈派系網絡、樁腳網絡及俗民網絡:論台灣地方派系形成之社會意義〉。在東海大學東亞社會經濟研究中心編《地方社會》,頁31-68。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64.陳文哲等,〈常見閉路電視監視錄影系統影像品質缺失與改善芻議〉,《刑事科學》第58期( 臺北:2005.3 ),頁147-159。
65.陳百齡,〈「有線電視」面面觀 現代傳播科技的新寵-有線電視的興起與發展。〉,《中國論壇》第十七卷第五期( 臺北:1983.12 ),頁40-43。
66.陳怡汝,〈日常生活的監視─以埔里鎮與日月潭國家風景區之監視器應用為例〉,南投: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67.陳宏基,〈訪問BSIA秘書長David S. Fletcher談英國市場現況〉,《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20期( 臺北:1997.10 ),頁50-55。
68.陳恆安,〈科學像匯率兌換嗎?〉。在陳恆安、郭文華、林宜平合編《科技渴望社會》,頁10-13。臺北:群學出版社,2009。
69.陳政亮,〈科學、技術與文化〉,《科技、醫療與社會》,第6期( 高雄:2008.4 ),頁145-200,2008
70.陳真安,〈監視與身體流動:臺北捷運空間之研究〉,臺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71.陳慧珍,〈治安與隱私的平衡:探討台中市公共空間中錄影監視系統之設置〉台中: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72.傅憲豪,〈從炊煙裊裊到徵召太陽:臺灣戰後家用熱水技術網絡的發展〉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科技史組碩士論文,2008。
73.喬亞銘,〈CCTV影像收集、傳送、錄影技術〉,《技術與訓練》第二十八卷第六期( 高雄:2003.12 ),頁85-92。
74.程予誠,〈線纜傳播-科技原理與經營管理〉,臺北:五南出版社,1995。
75.程宗明,( 微波與衛星通訊之島:台灣長途及國際電信體系建構的政治經濟分析1956-1976 ),《台灣社會研究》,25期( 臺北:1997.3 ),頁103-138。
76.程宗明,( 台灣戰後廣播工業的控制與依附研究 (1947-1961):抑制需求面與管制生產面的收音機產業 ),在《中華傳播學會九七年會傳播學術論文集》臺北:1997年6月18-19日,張寶芳、陳百齡编。臺北:中華傳播學會。<http://ccs.nccu.edu.tw/UPLOAD_FILES/HISTORY_PAPER_FILES/978_1.pdf> 瀏覽日期:2009年12月8日。
77.程宗明〈電視政策對制度形塑的回顧與前瞻:四十年的荒原,曠野中的呼聲〉,發表於《台灣電視四十年回顧與前瞻研究》。臺北: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頁305-350,2002。
78.黃乃弘,〈空間型構與住宅竊盜之關連性研究:以台灣某都市為例〉,台中: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79.黃信維,〈台灣監視社會與監視安全產業互動關係之研究〉,南投: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80.黃婷意,〈電磁波安全不安全?解構電磁波爭議之風險知識〉,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科技與社會組碩士論文,2007。
81.楊士隆等,〈警察與民眾對閉路監錄系統的重視度與滿意度之研究〉,《警學叢刊》第三十六卷第六期( 桃園:2006.7 ),頁33-56。
82.楊弘任,〈看不見的技術--『蓮霧變成黑珍珠』的技術發展史〉,《科技、醫療與社會》第2期( 高雄:2002.12 ),頁1-58。
83.楊雅玲,〈美麗新視界?臺灣都市公共空間中錄影監視系統之興起〉,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84.楊肇元,〈治安千里眼 安全無死角〉,《警光》第623期( 臺北:2008.6 ),頁24-27。
85.溫哲彥等,〈影像鑑識上數位影像放大問題之研究〉,《刑事科學》第51期( 臺北:2001.3 ),頁17-32。
86.溫哲彥,〈CSI數位現場〉,《科學人》第77期( 臺北:2008.7 ),頁64-67。
87.葉信義,〈臺北市大同區鄰江社區安全防護網-守望相助巡邏隊暨監視系統〉,《社區發展季刊》第82期( 臺北:1998.6 )。頁134-135。
88.董娟娟,「從監視社會理論看新加坡抗SARS 戰役」,在《台灣社會學會年會會議論文集》,臺北,2003年11月29 日,台灣社會學會编,頁19。臺北:编者,2003。< http://tsa.sinica.edu.tw/Imform/file1/2003meeting/11300301.pdf > 瀏覽日期:2010月1月15日。
89.董娟娟,《新加坡監視社會之分析》。臺北:憬藝,2005。
90.詹寶珠,〈九十五年度全國大學與『影像處理與圖形識別』有關之碩博士畢業論文統計分析與摘要彙編〉,《影像與識別》第十二卷第三期( 新竹:2006.9 ),頁5-20。
91.臺北市政府警察局交通大隊,〈數位監視系統更新案規範書〉<http://look.taipei.gov.tw/cgi-bin/download/AP_Data/Message/3790000000/379130000C/379130300C/.message/20074/9/461a023d:6d5/461ca25c.doc>瀏覽日期:2008年12月10日。
92.劉佳茹,〈社區全力拼治安 安全等級有把關〉,《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75期( 臺北:2006.10 ),頁66-72。
93.劉佳茹,〈40億鄰里監控市場大餅『中看不中用』〉,《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75期( 臺北:2006.10 ),頁74-78。
94.劉佳茹等,〈透析全台20億元道路監控商機〉專題報導,《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76期( 臺北:2006.12 ),頁39-64。
95.劉佳茹,〈高雄市/縣道路監控看透透〉,《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78期( 臺北:2007.4 ),頁39-42。
96.廣佑科技有限公司,〈臺北市鄰江里區域多頻道監視系統實例介紹〉,《安全&自動化》第34期( 臺北:1998.4 ),頁112-116。
97.潘玉女,〈美國保全系統與衛星電視業者結合〉,《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33期( 臺北:1999.10 ),頁112-113。
98.潘玉女,〈2000年台灣安全產業回顧與展望(上)〉,《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41期( 臺北:2001.2 ),頁30-35。
99.編輯部,〈台灣金融機構安全維護及報警系統現況〉,《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27期( 臺北:1998.10 ),頁85-87。
100.編輯部,〈CCTV系統整合趨勢〉,《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30期( 臺北:1999.4 ),頁83-84。
101.謝瑞俊,〈從涉案影帶車牌影像談刑事鑑識數位影像處理技術〉,《警光》第521期( 臺北:1999 ),頁43-45。
102.謝瑞俊,〈數位影像還原技術及其在刑事鑑識上之應用〉,《刑事科學》第49期( 臺北:2000.3 ),頁115-132。
103.謝瑞俊,〈影像還原技術原理概述〉,《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36期( 臺北:2000.4 ),頁120-125。
104.謝瑞俊,〈數位影像處理技術在監視安全之面面觀〉,《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36期( 臺北:2000.4 ),頁126-129。
105.鍾蔚文,〈有線電視〉,鄭瑞城等合著,《解構廣電媒體:建立廣電新秩序》,(臺北:澄社1993),頁411-440。
106.羅志誠,〈重回工地現場--麥寮六輕填海造陸工程中的知識動員過程〉,《科技、醫療與社會》( 高雄:2001.3 ),第1期。頁43-104。
107.羅儀萍,〈CCTV產業已步入微利時代〉,《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54期( 臺北:2003.4 ),頁28-29。
108.羅儀萍、許立佳,〈有策略就有未來、讓安全產業晉升國家級〉,《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63期( 臺北:2004.10 ),頁28-45。
109.蘇玲娟,〈台灣校園安全系統設置的實施成效探討〉,《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18期( 臺北:1997.4 ),頁60-63。

110.蘇玲娟,〈金融機構、便利商店、速食店、飯店、銀樓安全監控系統安裝問題與市場生態探討〉,《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23期( 臺北:1998.2 ),頁73-76。
111.Brickley, Peg著;潘震譯,〈當科學對上法律--科學證據的重要性,在法庭上遭受漠視〉,《科學人雜誌》第23期( 臺北:2004.1 ),頁79-114。
112.Edgerton, David著;方俊育、李尚仁 譯 / 李尚仁校訂,〈從創新到使用:十條技術史史學題綱〉( From Innovation to Use: Ten Eclectic Theses on the Historiography of Technology )。在《科技渴望性別》吳嘉苓等合編,頁131-170。臺北:群學出版社,2004。
113.Farid,Hany著;王怡文譯,〈揪出合成照片的破綻〉,《科學人雜誌》第77期( 臺北:2008.7 ),頁59-63。
114.Hughes Thomas P.;楊佳羚、林宗德 譯 /雷祥麟、林宗德、周任芸、傅憲豪校訂,〈美國的電氣化過程:系統建構者〉(The Electrification of America:The System-Builders)。在《科技渴望社會》吳嘉苓等合編,頁19-77。臺北:群學出版社,2004。
115Kapatker,Jayant著;杜約翰 譯,〈認識CCTV系列之一-認識攝影機重要規格〉( Motion Tracking lmage Management System Catches Speeding Objects ),《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29期(臺北:1999.2),頁83-97。
116.Kapatker,Jayant著;杜約翰 譯,〈認識CCTV系列之二認識鏡頭選擇適用的攝影機〉( Understanding CCTV-Knowing More About Lens and Choosing the Right Camera (Part Ⅱ) )《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30期(1999.4),頁83-97。
117.Kapatker,Jayant著;杜約翰 譯,〈認識CCTV系列之四監視系統的設計趨勢〉( Understanding CCTV: Design Trends for CCTV Systems( PART Ⅳ ),《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32期(1999.8),頁83-97。
118.Kapatker Jayant著;陳楷懷 譯,〈認識CCTV系列之五-認識視頻訊號〉( Understanding CCTV: Video Signal of CCTV (PART Ⅴ) ),《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33期(1999.10),頁96-97。
119.Kapatker Jayant著;陳楷懷 譯,〈認識CCTV系列之六-認識中央控制室〉( Understanding CCTV--Knowing More About Central Rooms (Part Ⅵ) ),《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34期(1999.12),頁96-97。
120.Latour,Bruno.著;劉文旋、鄭開 譯《科學在行動:怎樣在社會中跟隨科學家與工程師》( Science in Action How to follow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throught society )。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
121.Latour,Bruno.著;林宗德 譯 / 雷祥麟校訂,〈給我一個實驗室,我將舉起全世界〉( Give Me a Laboratory and I Will Raise the World )。在《科技渴望社會》吳嘉苓等合編,頁219-263。台北:群學出版社,2004,
122.Latour, Bruno著作;傅憲豪、周任芸、陳榮泰 譯 /傅大為校訂,2004。〈關於使用行動者網絡理論從事資訊系統的研究:一個( 有點 )蘇格拉底式的對話〉(On Using ANT for Studying Information Systems: A(somewhat) Socratic Dialogue. In The Social Study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edited by Chrisanthi Avgerou, Claudio Ciborra,and Frank La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62-76.)《科技、醫療與社會》,第6期( 高雄:2008.4 ),頁201-230。
123.Mackenzie Donald著,〈知識社會學在技術研究中的應用:如何認識人工物的特性?〉在殷登祥、Robin Williams、Xiaobai Shen合編《當代科學、技術與社會( STS )前沿--技術的社會形成》,頁89-111。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124.Security Sales著;杜約翰 譯。〈市民會同意公共監視系統進入住宅社區嗎?〉,《安全&自動化[臺灣版]》第35期( 臺北:1999.8 ),頁38-40。
125.Shapin, Steven , Schaffer, Simon著;蔡佩君 譯,《利維坦與空氣泵浦霍布斯、波以耳與實驗生活》( Leviathan and Air-Pump Hobbes,Boyle,and the Experimental Life )。臺北:行人出版社,2006。
126.Sismondo, Sergio 著;國立編譯館 主譯,林宗德 譯,《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 An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臺北:群學出版社,2007。
127.Winner, Langdon著;方俊育、林崇熙 譯 / 林崇熙校訂,〈技術物有政治性嗎?〉( Do Artifacts Have Politics? )。在《科技渴望社會》吳嘉苓等合編,頁123-150。臺北:群學出版社,2004。
英文部分
1.Abramson, Albert. The History of Television, 1942 to 2000. Jefferson, N.C: McFarland & Co., Publishers, 2003..
2.Abe, Kiyoshi. ”Everyday Policing in Japan: Surveillance, Media, Government and Public Opinion”. International Sociology,19:2(June, 2004),pp.215-231.
3.Ball, Kirstie. “Elements of Surveillance: a New Framework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5:4(2002),pp.573-590.
4.Brooks, John. Telephone: The First Hundred Years.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6.
5.Coleman, R, and J Sim. “’You'll Never Walk Alone’: Cctv Surveillance, Order and Neo-Liberal Rule in Liverpool City Centre.”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51:4 (December, 2000),pp.623-39.
6.Cieszynski, Joe. Closed Circuit Television. Amsterdam: Elsevier, 2007. <http://site.ebrary.com/lib/ualberta/Doc?id=10155869>.
7.Crang, Michael, Tracey Crosbie, and Stephen Graham. “Variable Geometries of Connection: Urban Digital Divides and the Us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rban Studies,43:13(December, 2006),pp.2551-2570.
8.Dubbeld, Lynsey.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Shaping CCTV Surveillance Practices.”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8:1(March, 2005),pp.84-100.
9.Fussey, Pete. ”An interrupted transmission? Processes of CCTV implementation and the impact of human agency.” Surveillance & Society ,4:3(Mid, 2007): pp.229-256. < http://www.surveillance-and-society.org/articles4(3)/transmission.pdf >(18 December 2008)
10.Goold, B J .“Goold Public Area Surveillance and Police Work: the impact of CCTV on police behaviors and autonomy.” Surveillance & Society ,1:2(Early, 2003),pp. 191-203.< http://www.surveillance-and-society.org/articles1(2)/publicpolice.pdf >(18 December 2008)
11.Goold, B J. CCTV and Policing: Public Area Surveillance and Police Practices in Britain. Clarendon studies in criminolog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12.Graham, Stephen. “Towards the fifth utility? On the extension and normalisation of CCTV”,In Surveillance, Closed Circuit Television and Social Control .ed. by Norris, Clive, Jade Moran, and Gary Armstrong, Aldershot Ashgate,1998.
13.Graham, Stephen.”The eyes have it: CCTV as the fifth utilit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26:4(1999),pp.639-642.
14.Graham, Stephen, “CCTV : The stealthy emergence of a Fifth Utility” Plan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3:2(August, 2002),pp.247-241
15.Graham, Stephen and David, Wood. “Digitizing Surveillance: Categorization, Space, Inequality” Critical Social Policy ,23:2(May, 2003)pp.227-248.
16.Hier, Sean P, and David Lyon. “Introduc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Surveillance, Technology and the Management of Risk.”International Sociology,19:2(June, 2004),pp.131-133.
17.Hughes, Thomas P. “The Evolution of Large Technological Systems.” I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 New Directions in the Sociology and History of Technology ed by Wiebe Bijker, Thomas P. Hughes,Trevor Pinch, pp51-81.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1987.
18.Jähne Bernd,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Berlin:Springer,2005.
19.Jasanoff, Sheila. ”Just Evidence: the Limits of Science in the Legal Process.” The Journal of Law, Medicine & Ethics.,34:2(Summer, 2006),pp.328-341.
20.Keval, H and Sasse, M.A., “Man or Gorilla? Performance Issues with CCTV Technology in Security Control Rooms,” presented at the 16th World Congress on Ergonomics Conference, International Ergonomics Association, 10-14 July, Maastricht,Netherlands.(2006)<http://hornbeam.cs.ucl.ac.uk/hcs/publications/IEA2006_Keval.pdf >(18 December 2008)
21.Kirstie, Ball and Kevin Haggerty. ”Doing Surveillance Studies.”, Surveillance & Society ,3:2/3(Late, 2005),pp.129-138. <http://www.surveillance-and-society.org/Articles3(2)/editorial.pdf >(18 December 2009)
22.Klauser, Francisco R.”Difficulties in Revitalizing Public Space By CCTV Street Prostitution Surveillance in the Swiss City of Olten.” , European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14:4(October, 2007),pp.337-348.
23.Koskela, Hille. “’The gaze without eyes’: video-surveillance 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urban space.”,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4:2(June, 2000),pp243-265.
24.Latour, Bruno , and Catherine Porter. Aramis, or, The lov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5.Latour, Bruno. Pandora's Hope: Essays on the Reality of Science Studi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6.Lianos, Michalis.”Social Control after Foucault”, Surveillance & Society,1:3(Mid, 2003),pp.412-430.<http://www.surveillance-and-society.org/articles1(3)/AfterFoucault.pdf>(18 December 2009)
27.Lyon, David. The Electronic Eye : The Rise of the Surveillance Society. Minneapolis, Min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4.
28.Lyon, David. Surveillance Society: Monitoring Everyday Life. Issues in society. Buckingham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2.
29.Lyon, David. Surveillance As Social Sorting: Privacy, Risk, and Digital Discrimination. London: Routledge, 2003.
30.Lyon, David. “Surveillance Technology and Surveillance Society”, In MODERNITY and TECHNOLOGY, ed by Thomas J..Misa ,Philip Brey ,and Andrew Feenberg.,pp.161-183, MIT Press,2003. <http://www.netlibrary.com/urlapi.asp?action=summary&v=1&bookid=81117>.
31.Marx, Gary T. ‘Personal Information, Borders, and the New Surveillance Studies ‘,2007.< http://web.mit.edu/gtmarx/www/anrev.htmlf>(18 December 2008)
32.McCahill, Michael. The Surveillance Web: The Rise of Visual Surveillance in an English City. Cullompton, Devon, UK:Willan Pub, 2002.
33.Monahan Torin, “Counter-surveillance as Political Intervention?”, Social Semiotics, 16:4(December, 2006),pp.515-534.
34.Monahan, Torin. “Questioning Surveillance and Security”, In Surveillance and security: technological politics and power in everyday life. ed by Torin Monahan, pp.1-23.New York: Routledge,2006.
35.Neyland, Daniel. “Closed Circuits of Interaction?”,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7:2(June, 2004),pp.252-271.
36.Neyland, Daniel. “The accomplishment of spatial adequacy : analyzing CCTV accounts of British town centres”,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24(2004):599-613.
37.Norris, Clive, and Gary Armstrong. The Maximum Surveillance Society: The Rise of CCTV. Oxford:Berg, 1999.
38.Norris, Clive, Mike McCahill and David Wood. ”The Growth of CCTV: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the international diffusion of video surveillance in publicly accessible space”, Surveillance & Society ,2:2/3(Mid, 2004),pp.110-135.< http://www.surveillance-and-society.org/articles2(2)/editorial.pdf>
39.Oudshoorn, Nelly, and T. J. Pinch. “How Users and Non-Users Matter.” In How Users Matter: The co-construction between Users and Technology, ed by Nelly Oudshoorn and Trevor Pinch,pp.1-25.Cambridge: MIT Press,2003.
40.Shapiro, Barbara J. A Culture of Fact: England, 1550-1720.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0.
41.Sætnan, A.R. “Nothing to Hide, Nothing to Fear?: Assessing Technologies for Diagnosis of Security Risks.” International Criminal Justice Review ,17:3(September, 2007),pp.193-206.
42.Sætnan, A.R., H.M. Lomell and C. Wiecek. ”Controlling CCTV in public spaces: Is privacy the (only)issue? Reflections on Norwegian and Danish observations.” Surveillance & Society ,2:2/3(Mid, 2004),pp.396-414.< http://www.surveillance-and-society.org/articles2(2)/controlling.pdf>
43.Smith, Gavin. ”Exploring Relations between Watchers and Watched in Control(led) Systems: Strategies and Tactics” Surveillance & Society ,4:4(Late, 2007),pp.280-313<http://www.surveillance-and-society.org/articles4(3)/watchers.pdf>.
44.United States. Federal govern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lectronic surveillance and civil liberties,1985. <http://www.princeton.edu/~ota/disk2/1985/8509/8509.PDF>Washington, D.C.: Congress of the U.S.,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18 December 2008)
45.Walby, Kevin. ”Little England? The rise of open-street 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surveillance in Canada” , Surveillance & Society ,4.1/2(Mid, 2006),pp.29-51.< http://www.surveillance-and-society.org/Articles4(1)/littleengland.pdf > (8 December 2009)
46.Webster, William R..” Evolving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and provision of closed circuit televis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Knowledge, Technology, and Policy ,17:2(June, 2004),pp.82-103.
47.Webster, William R.2004.”The Diffusion, Regulation and Governance of 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in the UK”, Surveillance & Society,2:2/3(Mid, 2004),pp. 230-250.< http://www.surveillance-and-society.org/articles2(2)/diffusion.pdf>(8 December 2009)
48.Wilson, Dean, and Adam Sutton. ”Open-Street CCTV in Australia: The Politics of Resistance and Expansion”, Surveillance & Society,2:2/3(Mid, 2004),pp.310-322.< http://www.surveillance-and-society.org/articles2(2)/australia.pdf>(8 December 2009)
49.Winner, Langdon. “Technology Studies for Terrorists: a Short Course”, In Surveillance and security: technological politics and power in everyday life. ed by Torin Monahan,pp.275-291.New York: Routledge,2006.
50.Wood, David ,Murakami. ”Foucault and Panopticism Revisted”, Surveillance & Society,1:2(Mid, 2003),pp.234-239. <http://www.surveillance-and-society.org/articles1(3)/editorial.pdf > (8 December 2009)
51.Wood, David ,Murakami. ”A report on the Surveillance Society full report”, 2006. <http://www.ico.gov.uk/upload/documents/library/data_protection/practical_application/surveillance_society_full_report_2006.pdf> (8 December 2008)
52.Wood, David Murakami, David Lyon, and Kiyoshi Abe. “Surveillance in Urban Japan: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Urban Studies, 44:3(March, 2007),pp.551-568.
新聞報導
1.中央社,〈財政廳答覆省議員行庫非常注意顧客領款安全〉,《中央社》,1980年11月17日。
2.中央社,〈省府考核彰縣推行守望相助工作績效〉,《中央社》,1991年1月29日。
3.中央社,〈澎湖馬公分局試辦『家戶聯防』〉,《中央社》,1991年5月3日。
4.戈錦華,〈議會刪除〈守望相助〉經費 『家戶聯防』要住戶掏腰包〉,《中央日報》,1990年6月9日。
5.王文玲、詹三源,〈用路付費台電判賠北市府59億〉,《聯合報》,2006年9月21日,話題/ A19版。
6.王昭月,〈電桿裝監視器 台電收費?〉,《聯合報》,2001年11月16日,桃園縣新聞/ 18版。
7.丘尚英,〈黃主文主持龍潭監錄系統啟用〉,《中華日報》,1998年8月29日,17版。
8.台北訊,〈民生社區 路口將有第三隻眼 日夜監視 人車往來留下蹤影〉,《聯合報》,1987年2月19日,7版。
9.台北訊,〈抵費地剩餘款專用 惹抨擊 民生社區工程歲入 遭修理〉,《聯合報》,1988年5月27日,13版。
10.台北訊,〈民生社區太貴族電腦監控預算議會全刪〉,《中國時報》,1988年5月28日,26版。
11.台北訊,〈民生社區擬設電腦監控系統 議員認為花得無聊 所編預算全數刪除〉,《中央日報》,1988年5月28日,7版。
12.台北訊,〈民生社區擬設電腦監控系統 議員認為花得無聊 所編預算全數刪除〉,《中央日報》,1988年5月28日,7版。
13.台北訊,〈交通預警制度 路口設閉路電視 天空有直昇機〉,《中央日報》,1988年7月20日,7版。
14.台北訊,〈「看不見」的警衛瞬間擒賊里鄰共織聯防系統網〉,《聯合報》,1989年2月11日,14版。
15.台北訊,〈試辦閱覽板 加強守望相助〉,《中央日報》,1989年9月22日,7版。
16.台北訊,〈社會局將協調警政單位 加強推廣社區家戶聯防〉,《中央日報》,1992年10月11日,7版。
17.台北訊,〈里設監視器 縣府已編預算〉,《聯合報》,2003年11月7日,高雄縣新聞/B2版。
18.台南訊,〈守望相助得宜 幸未造成傷亡〉,《民生報》,1988年3月11日,23版。
19.本報訊,〈電視磁帶錄影機 閉路電視攝影機 鴻康代銷〉,《經濟日報》,1968年12月13日,4版/工商服務。
20.本報訊,〈閉路電視系統 開放准許進口〉,《聯合報》,1970年11月21日,8版;。
21.本報訊,〈陽明山警所新設施 加強人犯管理 使用閉路電視〉,《聯合報》,1970年12月10日,6版。
22.本報訊,〈管制人犯活動 使用閉路電視〉,《中國時報》,1970年12月10日,7版。
23.本報訊,〈東電牌閉路電視監視機 供工商業管理監督使用〉,《經濟日報》,1972年11月8日,6版。
24.本報訊,〈北市加強交通管理 三十處重要路口 將設閉路電視〉,《中央日報》,1974年11月20日,6版。
25.本報訊,〈市警局電視觀察網首期完工啟用〉,《中央日報》,1977年8月30日,6版。
26.本報訊,〈監視交通治安情況 百餘要道街口 將裝閉路電視〉,《中央日報》,1978年4月21日,6版。
27.本報訊,〈監視火警發生情況 北市六處高樓裝設閉路電視〉,《中央日報》,1983年5月24日,6版。
28.本報訊,〈閉路電視系統組件等四節貨品進出口即起由銀行簽證〉,《經濟日報》,1984年8月17日,3版;。
29.本報訊,〈十五種電器產品進口即起授權銀行簽證〉,《經濟日報》,1986年7月19日,3版。
30.本報訊,〈全面解除進口管制 經部發現困難重重〉,《經濟日報》,1986年9月10日,2版。
31.本報訊,〈《地方公論》安全警報系統〉,《聯合報》,1987年2月20日,7版。
32.本報訊,〈社區守望相助 已進入閉路電視化 北市民生社區有筆大生意〉,《經濟日報》,1987年2月23日,10版。
33.本報訊,〈閉路監視系統 宵小難遁形 應用範圍廣泛 成長率穩定〉,《經濟日報》,1987年12月13日,8版。
34.本報訊,〈民生論壇〈家戶聯防〉的配置措施〉,《民生報》,1989年9月19日,5版。
35.本報訊,〈經費不足 民眾冷漠 巡守工作 難以推動〉,《民生報》,1999年4月26日,20版。
36.本報訊,〈台北監獄創舉裝電視監視機〉,《中央日報》,1970年12月12日。
37.匡亞奔,〈消防監視系統〉,《中央日報》,1973年6月16日。
38.朱俊哲,〈道路設電信等設施 擬收租 市庫每年可進帳十億 市府憂心未徵收道路地主大開獅口〉,《聯合報》,1999年8月10日,台北焦點/17版。
39.何明國,〈家戶警鈴連線院轄市省轄市88年度擬開辦〉,《聯合報》,1996年12月29日,1版。
40.吳佩玲,〈5年花5億 天羅地網破洞多〉,《聯合報》,2006年8月3日,桃園縣新聞/C2版。
41.吳門鍵,〈錄影監視系統有助於維護治安〉,《中華日報》,1999年2月4日,23版。
42.吳門鍵,〈電腦還原涉案錄影帶部分畫面 彭婉如命案 獲新發現〉,《中華日報》,1999年7月24日,6版。
43.吳門鍵,〈防搶專案 余政憲指示追加預算〉,《中華日報》,2000年4月11日,23版。
44.吳門鍵,〈促撥彩券盈餘設監視器〉,《中華日報》,2003年6月17日,23版。
45.吳門鍵,〈維護交通安全 議員促裝監視器〉,《中華日報》,2003年6月24日,23版。
46.呂開端,〈桃園監視器採購弊案〉,《聯合晚報》,2006年11月3日,社會/ 11版。
47.呂開端、游文寶,〈中壢監視器採購弊案 約談9人〉,《聯合報》,2006年8月23日,桃竹苗綜合新聞/C4版。
48.呂開端、潘欣中、鄭國樑,〈斥資七千萬 監視器全盲 桃園查弊〉,《聯合報》,2006年4月14日,社會/A11版。
49.李光儀,〈監視器弊端多 市府採煞車〉,《聯合報》,2005年4月21日,北市綜合/C4版。
50.李俊平,〈裝設監視器,有『法』管了〉,《中國時報》,2006年11月15日。
51.林山忠,〈閉路監視器材競爭白熱化 選購須注意事前規畫設計〉,《經濟日報》,1986年7月18日,9版。
52.林保光,〈限期修復監視器 商家反彈〉,《聯合報》,2003年10月18日,高雄綜合新聞/B4版。
53.林昭彰,〈五股廣設數位監視器治安環保一把照〉,《聯合報》,2000年10月21日,台北縣重新區新聞/18版。
54.林雅迪,〈一堆無用畫面監視器何用?〉,《聯合報》,2005年5月24日,15版。
55.林慶祥,〈防杜犯罪 53處地下道設置監視系統〉,《中央日報》,1995年6月7日。
56.社論,〈規劃治安天羅地網防堵犯罪〉,《中華日報》,1999年7月13日,2版。
57.社論,〈府城路口監視網應予以整合〉,《中華日報》,2004年10月14日,10版。
58.社論,〈從兩件升斗小民遭檢警誣陷案談起〉,《中國時報》,2007年7月13日,10版。
59.邱俊欽,〈黃主文參加龍潭鄉社區守望相助系統啟用儀式〉,《中央社》,1998年8月28日。
60.邱英明,〈治安監視系統 高縣分段設置〉,《聯合報》,2002年10月11日,高屏澎東新聞/18版。
61.邱慧君,〈家戶聯防 考慮全年無休〉,《中央日報》,1997年2月12日。
62.邱慧君,〈民間自衛隊 警署開班訓練〉,《中央日報》,1997年4月28日。
63.邱慧君,〈家戶聯防 推展裝設保全〉,《中央日報》,1997年9月10日。
64.姚正玉,〈監視系統卡到管線條例 區長求援〉,《中華日報》,2003年4月9日,22版。
65.姚正玉,〈議員建議里監視系統管路化〉,《中華日報》,2004年12月21日,8版。
66.屏東縣記者,〈電桿埋管使用費 鄉鎮樂觀其成〉,《聯合報》,2005年1月7日,屏東縣新聞/C2版。
67.施美惠,〈守望相助需要有人帶頭 里鄰行政也應配合規劃〉,《聯合報》,1987年3月30日,7版。
68.施美惠,〈打擊犯罪 家戶聯防〉,《聯合報》,1989年8月7日,7版。
69.施鴻基,〈『市政公共資訊服務系統』補助款 市代會同意配合〉,《聯合報》,2000年10月28日,文山雙和區新聞/18版。
70.施鴻基,〈類比監錄不清晰有就好〉,《聯合報》,2000年1月19日。
71.段鴻裕,〈道路監視系統全面數位化〉,《聯合報》,2002年8月23日,雲林縣新聞/18版。
72.洪肇君,〈路口監視系統 內政部長說讚〉,《聯合報》,2003年4月10日,嘉義縣市新聞/B2版。
73.紀文禮,〈路口監錄系統〈遠端、有線〉基車拼〉,《聯合報》,2007年4月13日,南投縣新聞/C2版。
74.范正祥,〈黃主文強調打擊犯罪是內政部未來最重要施政〉,《中央社》,1999年3月5日。
75.凌珮君,〈附掛電纜收費 一公尺每月三元〉,《聯合報》,2003年10月1日,南市焦點/B1版。
76.孫承武,〈內政部研訂守望相助再出發方案〉,《中央社》,1997年10月15日。
77.孫承武,〈結合有線電視網路警方將佈下天羅地網〉,《中央社》,1999年7月15日。
78.孫承武,〈運用民力警方建構七萬台監視器投入犯罪防治〉,《中央社》,1999年7月16日。
79.殷道貞,〈社區監視系統 警方第三隻眼〉,《中國時報》,2006年2月20日,高市澎新聞/C2版。
80.秦富真,〈電桿、票亭、管線…要交道路使用費〉,《聯合晚報》,2005年1月6日,話題新聞/3版。
81.翁台生,〈行庫安全亮紅燈,防盜工具需更新〉,《聯合報》,1984年1月7日,5版。
82.張志傑,〈五股架設304處監視系統〉,《中華日報》,2000年8月26日,22版。
83.張志傑,〈天羅地網 五股監視系統啟用〉,《中華日報》,2001年1月13日,24版。
84.張祐齊,〈汐止再花2000萬各路口添新型監視器〉,《聯合報》,2005年3月5日,北縣•文教/C1版。
85.梁玉芳,〈小心,監視器就在你身邊〉,《聯合報》,2004年10月5日,民意論壇/A15版。
86.畢恆達,〈用監視器城牆守護台灣?〉,《聯合報》,2009年5月8日,A4版。
87.許武彬,〈黑影幢幢高縣補助議員裝電眼〉,《聯合晚報》,1996年8月27日,3版。
88.許森茂,〈嘉縣為遏止交通肇事陶藝、傾倒廢棄物等不法-重要路口決設監視系統〉,《中華日報》,1999年6月4日,22版。
89.許雅慧,〈區里監視系統價設有誤 永和市代撻伐〉,《中華日報》,2002年3月8日,24版。
90.許雅慧,〈區里監視系統架設有誤永和市代撻伐〉,《中華日報》,2002年3月20日,24版。
91.陳守國,〈高縣鳳山市年底前全面裝設先進監視系統〉,《中央社》,2005年5月17日。
92.陳守國,〈鳳山監視系統未完成驗收成立委選戰話題〉,《中央社》,2008年1月9日。
93.陳秀蘭,〈利用公路埋設管線 將需付費〉,《經濟日報》,2003年3月26日,企業要聞/6版。
94.陳明成,〈鳳山要道數位監視錄影設備 測試完成〉,《聯合報》,1999年9月11日,高縣新聞/17版。
95.陳明成,〈鳳山市公所協助警方裝監視器將編列百萬元經費每一個派出所提出適當地點〉,《聯合報》,1999年9月14日,高縣新聞/18版。
96.陳明成,〈鳳山千餘監視器啟用 星光級喔〉,《聯合報》,2006年2月25日,高雄縣新聞/C2版。
97.陳明成,〈號稱全國第一鳳山監視器延宕〉,《聯合報》,2007年10月30日,高屏澎新聞/C2版。
98.陳明成,〈監視器 壞事全都錄〉,《聯合報》,2000年1月23日。
99.陳明成,〈數位監錄設備 縣警局長:值得推廣〉,《聯合報》,2000年2月2日。
100.陳明成,〈改善治安交通 監控重要路口〉,《聯合報》,2000年6月9日。
101.陳明成,〈高縣搶案又增11天7起〉,《聯合報》,2000年8月12日。
102.陳治交,〈太子盛世社區防賊一級棒〉,《中華日報》,1998年8月4日,23版。
103.陳家齊,〈新店市中興里監視系統啟用〉,《中華日報》,1998年6月5日,17版。
104.陳素玲,〈『鄰里傳奇』在龍潭!〉,《聯合報》,1989年10月21日,台北市民生活/15版。
105.陳銀全,〈監視系統未完成 南區里長不滿〉,《中華日報》,2003年8月26日,23版。
106.陳寶印,〈都會區治安工作獲最安全保障 桃市16處路口監視系統開張〉,《中華日報》,2000年3月21日,24版。
107.曾巨威,〈從台電道路使用費官司敗訴談起〉,《工商時報》,2004年11月20日,論壇。
108.曾增勳,〈觀音路口監視器 驗收人皆約僱〉,《聯合報》,2006年4月28日,桃園縣新聞/C2版。
109.湯學新,〈桃縣竊案多 議會不滿警方績效〉,《中華日報》,2001年5月20日,23版。
110.費家琪,〈道路使用費 衝擊電信業獲利〉,《經濟日報》,2004年11月29日,焦點新聞/A3版。
111.越非,〈高縣馬路照妖鏡啟用〉,《中華日報》,2004年8月26日,6版。
112.黃俊昇,〈太平市所打擊犯罪e起來〉,《中華日報》,2004年3月2日,20版。
113.黃俊昇,〈鄉鎮市爭取監視器管用合一〉,《中華日報》,2006年5月26日,20版。
114.黃敏平,〈連戰:推動今年為婦女人身安全年〉,《中央日報》,2000年3月7日,1版。
115.黃敬質,〈供消防用閉路電視系統將在北市裝置〉,《中央日報》,1973年4月9日。
116.黃煌權,〈嘉市93路口監視系統啟用〉,《聯合報》,2003年2月13日,嘉義焦點/ 17版。
117.楊一峰,〈黃主文視察航警局認為全國應設十萬個監視器〉,《中央社》,1999年5月28日。
118.楊金嚴、張錦弘,〈社會頻道 地下道狼來了〉,《聯合報》,1996年3月2日,16版。
119.楊清雄,〈北市里鄰監視器 多半只是稻草人〉,《民生報》,2002年6月13日,A2版。
120.楊震海,〈有裝等於沒有 路口監視器 解析度差到不行〉,《中國時報》,2006年5月11日。
121.楊樹煌,〈路口錄影監視器 逾半故障〉,《中國時報》,2006年5月11日。
122.楊燈發,〈社區巡守隊存廢 議員要求檢討〉,《中華日報》,2003年6月3日,22版。
123.葉長庚,〈向台電收租金 番路鄉長將提案〉,《聯合報》,2002年12月10日,嘉義縣市新聞/ 18版。
124.葉進耀,〈南市文南里啟用寬頻網路監視系統〉,《中華日報》,2000年12月31日,23版。
125.葉長庚,〈向台電收租金 番路鄉長將提案〉,《聯合報》,2002年12月10日,嘉義縣市新聞/ 18版。
126.賈樂吉,〈十萬個監視器 監視攝影,是記錄是守護〉,《聯合報》,1999年7月14日,民意論壇/ 15版。
127.劉英純,〈監視器電費自付 里長錯愕〉,《中國時報》,2006年11月16日。
128.劉淑棻,〈全國治安會議閉幕 連戰 宣布今年是全國治安年〉,《中華日報》,1997年1月1日,6版。
129.劉愛生,〈大溪社區監視系統 彩色變黑白〉,《聯合報》,2001年12月14日,桃園縣新聞/ 18版。
130.劉榮輝,〈文南社區守望相助 網路看得見〉,《中華日報》,2000年4月15日,23版。
131.劉榮輝,〈文南里籌措網路監視系統基金〉,《中華日報》,2000年12月15日,23版。
132.劉靜怡,〈十萬個監視器如果遭濫用當警察風紀尚待改善當支援業者背景複雜〉,《聯合報》,1999年7月13日,民意論壇/15版。
133.潘大芸等,〈省政座談會〉,《中央日報》,1997年10月6日,7版。
134.潘柏麟,<路口設監視器屏縣預算寒酸>,《聯合報》,2005年2月28日,高屏澎焦點/C1版。
135.潘增強,〈縣府通過確保民代安全墊付款〉,《中華日報》,1996年8月28日,23版。
136.潘增強,〈補助家戶聯防經費 安全過關〉,《中華日報》,1998年3月21日,23版。
137.潘增強,〈鳳山中崙國宅成立巡守隊〉,《中華日報》,1999年2月8日,24版。
138.蔡依蒨、陳函謙,<管理問題定調 郝龍斌:警方接管鄰里監視器>,《中國時報》,2007年3月18日。
139.蔡策,〈高市警備力量展開新頁〉,《中央日報》,1973年1月15日。
140.鄭國樑,〈觀音廣設監視器 犯罪全都錄〉,《聯合報》,2004年5月20日,桃園縣新聞/ B2版。
141.鄭朝陽,〈規範街頭監視器 北市提腹案〉,《聯合報》,2003年2月23日,今日話題/A3版。
142.鄭緯武,〈縣府推動住家裝監視器 隨時上網查〉,《中國時報》,2006年11月7日。
143.鄧岳江,〈永和監視系統主機設置完成〉,《中華日報》,2005年7月21日,20版。
144.鄧岳江,〈永和公所追究包商責任〉,《中華日報》,2006年5月23日,20版。
145.謝龍田,〈監視器一筆迷糊帳 拿回饋金抵〉,《聯合報》,2005年4月21日,高澎•文教/ C1版。
146.鍾蓮芳,〈余政憲指示 研究立法規範〉,《民生報》,2003年2月22日,生活新聞/A4版。
147.鍾蓮芳,〈街頭監視器 中央擬立法規範〉,《民生報》,2003年5月10日,生活新聞/A15版。
148.簡獻宗,〈基層治安會議 署長列席〉,《聯合報》,2006年8月14日,中部新聞/C2版。
149.藍凱誠,〈鳳山監視系統不結前後市長心結?〉,《聯合報》,2007年5月30日,高縣教育/C1版。
150.藍凱誠,〈竊案尋賊…鳳山市公所測試兩年未過關〉,《聯合報》,2007年7月24日,高縣教育/C1版。
151.藍凱誠,〈鳳山市長:監視系統再驗未過就解約〉,《聯合報》,2008年5月14日,C2版。
152.藍凱誠、邱英明,〈鳳山監視系統 疑規格不符〉,《聯合報》,2007年5月16日,高縣教育/C1版。
153.藍凱誠、邱英明,〈鳳山監視系統 疑規格不符〉,《聯合報》,2007年5月16日,高縣教育/C1版。
154.羅玉如,〈安平區監視系統解約〉,《中華日報》,2003年10月15日,23版。
155.羅廣仁,〈林豐正強調要建立家戶聯防系統嚇阻犯罪〉,《中央社》,1996年12月30日。
156.羅廣仁,〈林豐正強調要建立家戶聯防系統嚇阻犯罪〉,《中央社》,1996年12月30日。
157.羅廣仁,〈社會治安穩定改善黃主文加速全民治安網建立〉,《中央社》,1999年7月15日。
158.羅緗綸,〈架設牽涉人情 考驗警民共識〉,《聯合報》,2006年7月26日,苗栗縣新聞/C2版。
159.羅緗綸,〈裝設監視器 管理草案將送審〉,《聯合報》,2006年7月26日,苗栗縣新聞/C2版。
160.羅緗綸,〈遇採購法監視器整合險破功〉,《聯合報》,2007年4月11日,C1版。
161.蘇益忠,〈鳳山市路口監視器 品質有瑕疵〉,《中國時報》,2007年5月16日。
162.鐘秀忠,〈人數、規模較小郵政支局 郵政總局決優先裝設閉路監視系統〉,《中央日報》,1992年1月8日。
163.欒丕智,〈改善治安 可多管齊下〉,《聯合報》,2003年8月14日,高雄縣新聞/B2版。
164.欒丕智,〈路口監視器 被批多頭馬車〉,《聯合報》,2004年6月1日,高雄縣新聞/B2版。
165.欒丕智,〈68重要路口 監錄系統啟用〉,《聯合報》,2004年8月26日,高雄縣新聞/B1版。
166.欒丕智,〈路口監視器 應設維修小組〉,《聯合報》,2005年9月13日,高雄縣新聞/C2版。
167.欒丕智,〈監視器遭竊 鳳山市長盼市民聯防〉,《聯合報》,2006年8月2日,高雄縣新聞/ C2版。
168.欒丕智,〈王金平:每位村里長10萬建設立見〉,《聯合報》,2003年8月27 日,高雄縣新聞/B2版。
169.欒丕智,〈路口監視器工程 傳圍標〉,《聯合報》,2004年12 月22日,高雄縣新聞/C2版。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摘要
電子全文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